高考常见史观训练

善良是我本性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高考常见史观训练本文简介:高考常见史观及训练一、几种主要的史学观点(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内涵: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主张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层面考察历史,它认为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

高考常见史观训练本文内容:

高考常见史观及训练

一、几种主要的史学观点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内涵:

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主张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层面考察历史,它认为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2、考点揭示:

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⑵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先是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⑸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整体史观下“世界文明”构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其中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三)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1)内涵:

近代化史观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纵向过渡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从农业文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工业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政治近代化是指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近代化是指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近代化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②中国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③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四)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为***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观点。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六)社会史观(其本质为大众化、生活化)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如果说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社会史观则侧重于微观。

社会史观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七)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它以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八)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二、学会多元史观的综合运用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观点时大多突出把几种史学观结合、比较进行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历史研究方法。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不同史观的精髓,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熟练运用常见的史学观点。例:如何看待近代西方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一说:“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革命史观

二乙说:“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三说:“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史观

四说:“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西方工业文明最早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碰撞融合的地方”——文明史观

五说:“它不仅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还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社会史观

三、不同史观的强化训练

1、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2、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做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

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D.为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

4、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5、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6、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7、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8、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9、3.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是

A.

B.

C.

D.

10、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11、李鸿章是***上的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学校课题小组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时,收集到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文革”中出版的《李鸿章反动言论》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12、“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这段言论应该出自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13、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建立苏维埃政权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4、“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它说明

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B.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15、北师大赵世瑜教授曾说:“传统历史注重的政治事件,大多转瞬即逝,改朝换代本身很快就完成了,新统治者还会尽力消除旧朝痕迹。但社会深层的东西,决不因改朝换代而发生根本的变化。社会管理系统有个延续性,一些长时段的东西在整个社会中一直持续地起作用。就地域而言,整部中国史是由不同的区域史构成的,区域性、长时段的研究努力有助于我们重构或者重新解释历史。”赵教授的意思是

A.政治史是研究历史的重点

B.中国史由不同的区域史构成

C.区域史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历史

D.社会深层的不变的东西是社会管理系统

16、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17、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18、大型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

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普朗克的量子论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图7、图8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B.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20、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

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

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21、罗代尔写道:“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为止,它成功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的主体,而国内市场是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场所。”以下阐释与布罗代尔的这一历史叙述不吻合的是

A、英国工业化的天然市场只是在英国农村

B、圈地运动的进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C、农业的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D、农业经济的市场化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22、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2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24、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26、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27、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28、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A.江浙是近代中国财阀的聚集地

B.江浙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29、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这里“兴衰消长”的转折时期是(

A.20世纪后期

B.19世纪末期C.18世纪末期

D.17世纪后期

3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31、有学者认为:“17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对该段材料正确的解释是

A.作者认为该段是东西方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B.东西两个君主分别指康熙皇帝和查理一世

C.作者站在欧洲立场上看历史所以是片面的

D.作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社会形态转变

32、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这位学者的行为最可能受到的影响是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

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

33、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A

《清明上河图》

B

交子

C

市民文学

D

活字印刷术

34、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35、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A

B

D

D

C

B

C

C

B

D

C

C

B

C

B

D

A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A

C

B

C

C

A

C

C

B

B

D

C

D

C

D

8

贪念私存 2022-07-19 00:29:25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彩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

彩是平舌音。平舌音是指由舌尖抵住下齿龈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即汉语拼音中以z、c、s开头的音节。
彩是汉语一级字,读作cǎi,最早见于汉魏两晋时代,本义是指丰富美丽的颜色。另说其本义为文采,文章才华。即《说文》:“彩,文章也。从彡,采声”,用作名词是指彩色的丝织物,引申为游戏、竞赛中获胜者所得的奖品,又引申为对胜利者或成功者的称赞、负伤流血等。

曦月的寓意是什么

曦月的寓意:前程似锦、光辉、积极向上、明朗、贞洁、洁净、智慧、爱与美的象征之义。
曦月,读音为xī yuè,汉语词语,意思是古文中的日月。
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日光,在文中指太阳。)
曦,汉语二级字,读作xī,汉字,意思是多指(早晨的)阳光。
曦出处:《聊斋志异·促织》:“东曦既驾。”
曦相关组词:曦月、晨曦、春曦、曦光、斜曦、曦轮、赫曦、曦舒、霆曦。

尽在是什么意思

“尽在”的意思:都在,全在。尽:完全,都,全部。
“尽在”造句:
1、雪已经停了,田野里洁白一片,冀中平原尽在红装素裹之中。
2、有些人尽在细节上面吹毛求疵,令人生厌。
3、迫于无奈,他把全部资金投在这宗买卖上,破釜沉舟,成功失败,尽在此一举。
4、生活平静得就像一杯白开水,波澜不惊,又平淡无奇。又像一杯苦咖啡,人间百味尽在其中。
5、迫于无奈,他把全部资金投在这宗买卖上,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成功失败,尽在此一举。

云之苍苍江水泱泱山高水长什么意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意思: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出自《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译文: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福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贬居睦州之时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处处将严光与光武帝并列,写光武帝“以礼下之”,礼贤下士,实际上写出了严光鄙视显贵,为人高洁的气节。文章隐隐地批评了当时社会钻营官场、追求名利,贪污腐化的恶习;赞颂了严光不图名利,视官爵如泥土的高尚品德;也赞扬了光武帝能以礼待人的优良作风。文章结构精巧,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相得益彰。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