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基础教学中“肢体呼吸”法的应用

跟风起雾 古筝
精选回答

众所周知,初学古筝,第一步就是如何掌握正确的手形。因为正确的手形是学好古筝的基础。要弹奏出高水平的乐曲,就需扎实地打好基本功,特别在初学阶段,更要意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而手形训练,则是基础训练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但是,有些古筝爱好者,初学时往往急于求成,忽视基础练习,常常是三种基本指法没学稳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弹奏乐曲,致使其演奏水平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造成了拔苗助长的后果。而有的初学者则一味模仿手形,缺乏认真仔细的体会,忽视手部的协调性,而使手部肌肉紧张,关节僵硬,造成“机械手”,弹奏出干涩粗糙的声音。基于此因,在古筝的基础教学活动中,我时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发省与思考。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在怎样让初学者掌握手部放松从而产生正确手形这个问题上,我得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肢体呼吸”法。在这里,我阐述一下这种方法的由来及一些观点和做法,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我认为,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自然的手形,就必须学会手部的放松(即放松的弹奏),而学会“肢体呼吸”法是掌握手部放松的重要方法。没有“肢体呼吸”便没有真正的放松,没有真正的放松,就没有正确的手形,弹奏的能力也将受到影响。因此掌握“肢体呼吸”法是使手部放松的重要途径,而手部放松是产生正确手形的关键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呼应、密不可分。

那么,什么是“肢体呼吸”法呢?首先,呼吸是人们的一种生理本能,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一种物理运动。“呼吸”是“呼气”和“吸气”的总称,它支配着人体活动的所有循环,就是人体中的“能”它行之于体内谓之“力”,行之于口鼻谓之“呼吸”,体现于行体则为“精神状态”。常见教材关于演奏姿势要点的章节中讲到“两肩放松”、“手的各个部分自然放松”,但都没有具体讲解“放松”这种重要的“精神状态”要如何才能实现。而大部分学生初学时的两肩和手部都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他们过度依赖手指关节、手腕的力量,而把关键部位肩膀、手臂、肘关节的作用弃于一旁,造成肢体的不协调和肌肉的紧张,从而影响了手形的正确与声音的质量。

如何摆脱这种不良状态呢?我们知道,人在活动时,离不开肢体的运动,即关节的自然伸展与收缩,肌肉的一张一驰,它们之间的配合,就像呼气、吸气一样自然和谐。这种自然和谐的状态维持肢体的正常本能的运动。这就跟人体的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本能的运动是同样的道理。一旦失去这种自然和谐的状态,肢体就会变得紧张、僵硬,使运动无法正常进行。理所当然,我们用于弹奏的部位也是属于手部关节、肌肉的肢体运动。因此,这些部位也应具有“呼吸”的感觉,这种感觉支持着手部的协调能力,这就是“肢体呼吸”。所以,一旦有了“肢体呼吸”这种“生命源泉”,手部自然就会得到相应的放松、自然、协调,从而得到正确的手形与良好的音色。

那么,如何掌握这种方法?所谓“心手相通”、“十指连心”。因此,进行“意念”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练习之前,先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手部各部位的名称、功能及他们之间分工合作的关系。比如,肩膀与大臂是带动手部活动的总指挥;肘关节和小臂用于伸展和收缩,并控制手的活动范围。手腕、手掌、掌关节、第二关节则用于控制手心运动、手指运动及手指活动范围;第一关节、指尖则是弹奏琴弦的工具。在这里,须向学生强调:要弹奏出一个优美动听的乐音,必须所有部位共同协作才能产生,缺一不可。即是在肩膀伸展下,手腕、掌关节、第一关节自然延伸(即手腕下垂时松弛的感觉),在它们共同作用下,用第一关节带动指尖触弦发音。之后,第一关节马上回到原位。这就是肢体在弹奏前后所应有的状态。在学生明白认知之后,就可启发学生进行“意念”的练习,做法是:“心平气和、注意力集中,自然、均匀地呼吸,然后想象从口鼻到肩膀、手臂、手指呈一根柔软、畅通的空管状态,把指尖当作开关。当人由口鼻吸入气体时,这根软管变得舒展起来,以气体作为原动力,手各部位的功能开始发挥作用,里面充满着流动的气体,便奔涌而出,一泻千里(此时更可体会到手部的放松)。如此进行反复慢速的专项练习,就会使手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得到充分的协调,逐步做到和谐、放松、自然,从而弹奏出优美的乐音。因此,只要经过不懈的坚持,严格训练,把这种不自觉状态,就一定能够使运行的气血随“意念”的改变,做相应的变化,逐步达到“意识、力到、气到”的完美境界。这就是采用“肢体呼吸”法做到的真正的“放松”,也就是“放松”的概念。只要做到真正的放松,就能拥有正确的、自然的手形。这样的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便可得到最大自由的发挥,要走水平将能不断地上新的台阶。

有了“肢体呼吸”做基础,就要进行系统的手指练习,努力加强手指的控制能力,使手指触觉敏感起来,从而放松的手指灵活起来,做到心到、手到、意到,得心应手。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童,使他们能迅速准确的找到感觉。这样,有了放松的弹奏方法、扎实的基本功、灵活有力的手指、良好的乐感,就具备了学好古筝的基本条件,就为学生能在浩瀚的音乐殿堂里尽情领略中华民族灿烂的音乐文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应负的重要责任。

关于掌握手部放松的途径,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方法,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些观点和体会,在此提出,与各位老师共勉。

寻觅知音 2023-08-14 13:37:48

相关推荐

自动挡正确挂挡的步骤

1、启动的正确步骤是:踩刹车-拉手刹--点火(不是直接挂D挡,挂到N挡上再点火,之后由N挡到D挡)-松手刹-松脚刹-踩油门-起步;2、常见的错误方式:踩刹车-打火-挂挡(P到D)-松手刹-抬脚刹-给油-起步;3...
展开详情

情人等不得天黑的句子

1、你我两岸相爱却不可相见。你默然选择离去,留下我一人独守彼岸。花开花落,你不曾在经过此岸;对不起,我无法不自己想起你;对不起,我不能让自己忘记你;对不起,我心中不能没有你;彼岸花已开,奈何桥已搭起,孟婆已像我...
展开详情

三星手机墨迹天气怎么在桌面显示

1、首先下载墨迹最新版墨迹天气;2、安装好墨迹天气之后,进入软件的住UI,可以看到界面下面的功能选项,我们主要看工具选项就可以了;3、点击工具进入皮肤的设置选项;4、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皮肤小铺的图标,点击进入;5...
展开详情

钟表机芯内部怎么安装

钟表一般分为有框钟表和无框钟表。在安装机芯之前,首先将钟表的电池取下来。然后,有框挂钟是要拆下钟表外框才可以进一步拆钟针,无框钟表则不需要这一步。取下外框后,依次将秒针、分针、时针拔下。如果不易拔下,可以边拔边...
展开详情

衣服霉味对身体有害吗

这个有霉味的衣服主要是由于局部潮湿导致的,这个偶尔穿一次,对身体并没有多大影响,也不会有导致癌症这种说法。以后尽量注意就可以了。穿了霉味的衣服,可能会导致人体霉菌的发生或皮肤疾病的发生。但不是绝对的。毕竟皮肤粘...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