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其一诗意

郁金香
精选回答

《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儿童那种天真、勤劳、可爱的喜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题主把这几首诗放在一块来提问,自然是自己早已有了看法,认为这几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类似。

但是题主忽略了一个问题,《四时田园杂兴》是组诗,总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那么我们用哪一首来做分析呢?现在提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般指他这首: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言绝句,描写了夏日田园风情。

诗意并不复杂,并没有多深远的意思在里面。

诗人从一个老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儿女辈成为劳动主力,而孙辈还在学习劳动的忙碌且各得其所的画面。

用笔清新,描写细腻,读起来逸趣横生。

我们再看杨万里的《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绝。

不过首句入韵的“冰”字属于“十蒸”部,属于邻韵,这就是首句邻韵的“孤雁出群格”,是合律的近体诗。

宋朝关于押韵的不同格式也是诗人在韵书越来越细致,创作却越来越灵活之下做出的各方面试探。

这种创作间接或直接地促成了韵部大合并,《平水韵》相对于《广韵》,从206韵部到106韵部,合并了将近一半,不得不说和南宋诗人的努力有关。

这首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写一个动态场景,小孩子们早上起来把铜盆里面结冻的冰块取出来,用彩绳挂着当乐器玩。

“钲”,古代击乐器。

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

用于行军。

然后咔嚓一声响,脆了。

“磬”,也是打击乐器,不过是玉石制成,声音清脆。

玩冰的是小孩子,而写诗的呢?是老人。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情趣。

好,我们现在就找到了《四时田园杂兴》中那首诗和《稚子弄冰》的共同点,都是老人看小孩,记录生活细节,不过范成大写了几个场景,而杨万里只抓住那一瞬间的动态,这种贴近生活的自然意趣在阅尽千帆的老人眼中,更是值得记录和珍惜的情境。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湖海江河千万里,不及小院膝围孙。

就算我们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诗,反映的心态和情感也差不多。

我们再看南宋雷震的《村晚》,可以注意到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

注意韵脚字“陂”、“漪”、“吹”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但是在平水韵中是一个韵部的,也就是说在当时,这三个字的发音接近。

这首诗写的什么呢?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诗的前两句为静景,后两句为动态,但是疏朗清淡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诗人对山野田园乐趣的欣赏。

这首诗成于雷震老年归隐时期,所以同样是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描写山村景色和牧童吹笛,在文字中不自觉地透露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意和喜爱。

所以,我们能找出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来,这也就是题主能够把这三首诗列到一起的缘故。

为什么这三首作品能表达出类似的归隐田园、热爱生活的情感呢?其实这后面是整个宋朝诗的演变和王朝气象的变化,以及最关键的一点,这三位诗人在文学上共同的经历。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被忽略的巅峰——宋诗脉络》,讲到过诗在宋朝的发展和消沉。

我们平时聊到南宋文学,有没有诗人?有很多朋友可能第一反应就是爱国诗人陆游。

但是除了陆游之外,脑海中就一片空白。

这不是我们的错,在词牌大量崛起并开始侵袭诗的领地之时,确实也只有陆游在南宋诗坛苦苦支撑。

到后来有了“江湖诗派”出来,虽然创作激情高,但是由于创作者本身处于文坛、官场的下层,所以格调不高,艺术性也不高。

但就是这样的“江湖诗派”还在南宋末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诗名。

实际上南宋的诗人另有几人,虽然没有成派,却算得上诗在南宋的正统传承和变化。

南宋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这些诗人和“江湖诗派”的区别在哪?这几个人,都是官场中人。

即使是生平一片空白的雷震,也是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些诗人都是家学渊源、文化层次都比较高,不说仕途是否顺利,但至少都是在场面上混过的人。

而这些人的老年作品都是自带云开雨霁,怡然自得的感觉,和“江湖诗派”以文横行、不事雕琢、虚浮大气完全不同。

历经风雨之后的沉静,对平淡自然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欢,就是这几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这几位高层文人的情感表达。

我们读诗、析诗,要把诗人、作品放到大的时代和环境中,参考诗人个人经历,才能真正抓住作品的重点,做到对诗人表达感情的心领神会。

不论他的风格是含蓄的,还是坦诚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喜怒不形于色 2023-09-04 13:23:20

相关推荐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赠予的意思

赠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èng yǔ,送财物或他物给人。亦指赠给的财物等。当财产、物品等标的物的所有权出现了单方向的转移时,这种行为就是“赠予”。
出处:《新唐书·突厥传下》:“高祖初即位,与和,因数出军助讨贼,故诡臣之,赠予不可计。”
造句:
1、智慧不能创造素材,素材是自然或机遇的赠予,而智慧的骄傲在于利用了它们。
2、时光把它包裹住的礼物赠予。我们不带遗憾地前往。
3、不跟风,不奔俗,快乐心情追随你;不送金不给银,身体健康赠予你;不铺张不浪费,幸福人生属于你。世界问候日,祝福最爱的你。
4、太阳红着脸,披着余晖织成的锦衣,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她微笑着,把温温暖光亮大方地赠予给普天下的人。

女子之嫁也的之的意思

“女子之嫁也”的“之”用于主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之”的意思解释:
1、往。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
4、指示代词。这;那。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6、表示领属关系。
7、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组词:之后、之前、之一、兼之、总之、反之、之子、顷之、之流、之上、加之、之外、有之。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吗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江郎才尽”是汉语成语,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常比喻才思减退。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造句:
1、在文学创作上他已是江郎才尽了。
2、有的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没有生活阅历。
3、一个有天分的人,若恃才傲物,不肯力学,总有一天会江郎才尽的。
4、作家难免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的时候。
5、他开始恐慌,他怕会失去这段旋律然后从此江郎才尽。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什么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的是(地球外部的)大气层。
该句出自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虽然没有写出本体,但是也能很清楚知道“纱衣”指地球外部的大气层,把大气层比喻成“纱衣”。
“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合适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