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的意思

栉风沐雨
精选回答

分水岭的意思?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河水从这里流向两个相反的方向。

在然界中,分水岭较多的是山岭、高原,但也可以是微缓起伏的平原或湖泊,甚至有的河流成为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分水线是分水岭的脊线。

它是相邻流域的界线,一般为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

分水岭之战的意思?什么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中华文明多亏了汉字才得以绵延不断地发展下来。

在这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灵光四射,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

数千年来,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

君不见,从传统思想学术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辞汉赋、二十四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哪一样不是用汉字写就。

汉字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它的形体及其变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可以映射出中华古代文化诸多信息的文化“化石”。

这是由汉字形体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视觉符号,而且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化现象。

它是凸显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高度智慧的一个杰作,是我们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藏。

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就成为了一种文字体系。

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之久。

中国的文字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经过六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声、形、象、数、理,而演变的过程为: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商)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商)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秦)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秦)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6.草书(汉)汉字的一种书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隶书出现于战国晚期的秦国,关于它的产生,《说文解字·叙》云:“隶书乃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据历史考证,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与篆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

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认为,在隶书形成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文字的官府书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程邈此人可能对隶书做过一些加工整理,因此就产生了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的传说。

我们知道,社会对文字的要求之一便是简化。

一种字体通行的时候,同时也就孕育着一种更为简便的新字体。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隶书只是官府用来处理日常事务或普通人抄书所用的俗体,直到西汉武帝以后,隶书才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

“什么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如果我们站在历史航拍的焦点上来看中国汉字的发展,毫无疑问,隶书登上汉字的历史舞台之日,就是汉字发展产生分水岭之时。

隶书登上汉字的舞台,一边是过去的古文字,一边是未来的现代楷书。

隶书就处在汉字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之间,这在中国的汉字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它改变了在隶书之前以篆书体系为主的纯官方书法体系第二,它脱离了文字图式的尾巴,用符号独立出表意体系的汉字文字体系,并且孕育了现代汉字楷书的形成和改革隶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或者汉字发展史上,也被称为“隶变”或者叫做汉字发展的古今分水岭。

1.汉字的创造以符号为体系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说汉字起源于图画。

例如《说文解字序》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现代书法家于立群的隶书书法作品中国汉字最初的一部分篆书体系,尤其是甲骨文,确实带有一些图画的特色,但是,这些图画的文字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

绝大部分的文字仍然是符号化的文字。

在甲骨文之前,还有一个体系叫做陶文体系或者刻符文字体系,这些体系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并没有产生图画。

这就说明,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轨道。

他一开始就是跟图画是脱离的。

这说明我们古人的智慧是非常清楚的,图画就是图画,文字就是文字,图画是不能代替文字的。

所以在我们汉字的起源上还没有出现用纯粹的图画来表示文字的现象。

这是值得我们高度的自信和赞赏的。

但是,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文字,还是一个非常小范围使用的文字,还没有进入社会化的程度,也是不成熟的文字肇创时期的文字。

所以,仍然不能算是有系统的成熟文字。

只能说是个别的文字行为现象。

但是从整个人类的文字发展史来看,这些刻刻画画的符号都可以看作是文字的肇始,或者人类使用文字行为的开端。

清代书法家画家金农创造的新隶书没有这样一个文字的开端,就没有后来甲骨文的成为一种成熟文字的肇启。

尽管我们说,在甲骨文的文字体系里边还带有一些图画的造字方式,但是这些图画性的符号也是极为简化的,这些简化的图像性符号,已经具有很大的抽象性。

比如我们说,甲骨文的左右二字,都是表示手的,但是这种左右手的字表达方法,跟图画的左右手表达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由于文字表示方法的这个体系比较抽象,是需要我们通过对符号的认知来还原图画形象的,所以,这种符号化和图画的分离,我们认为就是从图画走出的一种努力。

不过,在整个的甲骨文、金文,即从商朝中晚期到西周这个时代包括东州很大一部分时间,大约有1500年左右,汉字一直还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的留着一些图画性的尾巴。

2.在篆书中产生了“草书”的需要汉字进入一定的社会规模化和社会普及化程度之后,它的书写速度的问题和工作效率问题就有了突出的表现,这就需要产生对文字快速的写法。

东汉草书的隶书艺术代表作品之一《曹全碑》的优秀书风到底什么时候产生了对文字快速的写法?难道在甲骨文时代就不会产生有快速写字的现象?对此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甲骨文时代可以有快速写字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会在社会上产生普遍现象,因为在甲骨文时代掌握文字使用文字的人群体是非常有限的。

写字也是很严肃的。

所以,不会产生快速写字的需要。

汉字进入周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大的普及,可以说从周朝开始,汉字才真正的进入了社会化普及程度提高的一个新时代。

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字的普及有了更大的提高,到了战国晚期或者战国的早期,写字已经产生了快速写字的需要,要把甲骨文体系经古文体系这样的篆书写得快一点,就需要一种潦草的写法,这种写法必然会对文字的结构带来变化。

这种“草书”的写法就是隶书产生的基础。

西周晚期的篆书《散氏盘》中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汉字的规范性经过整理,就叫做“小篆”向全国公布,成为国家规定的规范文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统一颁布规范汉字。

于是中国的第一代标准字产生。

2.篆书退居幕后的必然性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秦始皇在颁布他的小篆的时候,当时的社会上已经比较普遍流行的书体,不是小篆也不是大篆金文,而是老百姓写的一种草书叫“隶书”。

这种“草书”就是低级官员和普通老百姓为了写字速度快,便于辨认而创造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在战国晚期已经在逐渐的产生。

由于篆书写起来比较费时比较麻烦,所以就产生了篆书的潦草写法,统称就是“隶书”。

隶书也可以叫做自由书体,也可以说是万民创造的万种写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有统一的依据,就是从篆书中来。

如果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的小篆是楷书,那么隶书就是当时的行书和草书。

西周时代写的非常工整的篆书《虢季子白盘》事实上,虽然说秦朝存在的时间短,小篆在秦朝并没有普遍的实施和使用,但是也不可能抵挡隶书的流行。

汉朝建立以后,官方规范的标准文字仍然是按照秦朝颁布的小篆作为标准字的,但是在民间,隶书仍然在继续流行持续发展。

西汉初期的隶书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普遍现象和秦朝是同样发达的,我们在秦始皇时代的一些青铜器上面,也可以看到隶书的使用,这说明隶书是比较广泛的。

那么到了汉朝,隶书当然不会消失,隶书之所以连续的持续的向前发展,而且是在并没有被规定为是官方标准文字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它有着必然的理由。

早期还不太成熟的隶书因为隶书比篆书书写的社会效率要好很多,社会发展以效率为优先,这个主流是不可阻挡的,哪个字体效率高,哪一种字体就会得到优先的发展,这是不可阻挡的一个历史潮流和社会择优先而发展的一般法则。

所以隶书就得到了发展。

同时,我们要补充一下的是,在篆书体系里边是没有相对的行书和草书的,而隶书的流行就补充了篆书体系“行书”和“草书”缺席这样一个日常书写的地位。

3.隶书登上标准字的历史舞台官方默许认可隶书从战国晚期的潦草,到东汉时期逐渐的端庄、秀逸,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以强势的广泛被使用人数占据了汉字的重要地位,而中国真正的标准字小篆却在幕后默默无闻。

这个现象的存在,完全符合在楷书产生以后,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的体系里边,行书是最流行字体的事实。

不同的是,楷书并不像小篆是在幕后,但是,最流行的字体仍然是行书,这说明书写汉字是以效率优先为转移的。

在篆书体制下面,隶书当然是书写效率最好的一种书写方法。

东汉成熟的隶书《礼器碑》以至于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他所写的《说文解字》正文部分是小篆,释文和注解是用隶书写的,这充分的说明隶书真正的登上了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永元十二年(100)开始动手,历时二十一年,到建光元年(121)才得以完成,最后由他的儿子献给朝廷。

许慎写作《说文解字》的这个时代也是隶书发展到鼎盛时代的一个时期。

许许多多的历史上最优秀的隶书作品碑刻都产生在这一时期。

同时,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楷书,行书和草书。

从考古的发现来看。

虽然许慎这个时代仍然是一个隶书鼎盛的时代,但是我们从长沙出土的《东牌楼后汉简》书法来看,在隶书的这样一个体制下,仍然在孕育着楷书,行书和草书。

《长沙东牌楼后汉简》系统,东汉公元200年之前的楷书(出土于湖南郴州),也是许慎生活的年代在汉代盛行隶书的时候,就历史明确记载的权威事件而言,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至东汉光和六年(183),皇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经典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历时8年,刻成46块石碑,《熹平石经》刻于刻成后,立于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门前。

太学是当时的国立大学,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我们从官方的用意来说也是对隶书权威地位的一种认可。

这是历史记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汉字使用的证明。

这一壮举,也非常庄严的宣告了隶书是汉代的主流书法,隶书也从默默无的战国时代闻登上了汉代历史的舞台。

所以,隶书也叫“汉隶”。

西汉的隶书当然我们不是说,隶书是在汉末的灵帝时代才成为权威汉字的。

我们只是说,这是官方最高规格的使用隶书的历史见证。

汉代最早的隶书在西汉就出现了,这一时期的隶书,篆书的特点还比较明显,到了东汉东汉早期隶书已经非常独立了,所以说在汉代所有的碑刻中,隶书所占的比例几乎达到了绝对的优势,这就是民间或者全社会在使用隶书的见证。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历史的记载上,可以看到有仓颉造字,有程邈创造隶书的传说,有秦始皇颁布小篆的号令,但是我们一直没有看到汉代官方颁布过隶书作为标准字的这样一个号令。

但是历史顺应潮流的选择了隶书,作为登上汉字主流的历史舞台。

4.隶书仍然不是最后的汉字隶书发展到了东汉时期,进入鼎盛时期,从东汉到东晋这之间的这100多年一段时间里面,汉字是剧烈变化的一个时代,这种变化就像隶书的变化一样,是在不断的深化不断的改革的一个过程,尤其是进入了东汉晚年,汉字有一部分人在探索向楷书的方向发展。

东晋时代的隶书《王兴之夫妇墓志》这就产生了一个学习和继承非常有序的链条,从三国时代的钟繇开始,比较成熟的产生了楷书,再经过东晋王羲之的发展,楷书终于站在了历史的新的一个高点上。

但是楷书产生的过程也是建立在隶书的基础上的,隶书为什么没有成为最终的汉字样式,这里边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这个道理我们仍然可以按照效率优先发展这样一个道理来推测。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楷书和隶书的区别,我们就会发现楷书比隶书要更加的干净利索,用笔比隶书要更加的简单,比如说隶书的一个横画叫做“一波三折”,同时还有“蚕头燕尾”这样明显的带有艺术装饰性的用笔。

但是到了楷书横画的一波三折和蚕头燕尾就变得比较模糊起来了,不是那么清晰了,反而更加的简洁明快,这是楷书的特点,那么这种简洁和明快在书写上来说,当然速度就要比隶书要加快了。

三国曹魏时代钟繇的楷书由于隶书需要向前发展,那么哪一种书法写的比较快比较方便,当然就会得到优先的发展,所以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代,一直经过了南北朝时代和隋朝这样几百年的发展楷书,最终在唐代站在了历史的新的位置上,全面的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这个过程虽然经历了几百年比较漫长的时间,但是在历史上却是并不长的时间,而是比较快的时间,我们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隶书在中国的历史上大概存在了500年左右的时间,真正在历史上起到了主流书法地位,也就是200年的时间。

但是从唐代以后,楷书这种书写方法到我们今天为止,历经了1700多年,仍然没有衰落,仍然没有根本的变化,这说明隶书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古代书法,像现代书法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隶书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历史上就像一个风水岭,把过去的古代和未来的现代划分成了两半,而隶书正是连接古代和未来的一种书法,它的历史上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它的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南北朝时代北魏漆器上的楷书唐代以后中国的汉字是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的,其中楷书是规范的标准字,行书和草书是辅助性的文字。

我们最后的总结是这样的,任何文字都需要一种辅助文字,在篆书时代,隶书起到了对篆书的辅助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书写的效率和速度就会得到提高,在楷书时代,行书和草书是楷书的辅助文字。

同样的道理,有了行书和草书,对于楷书的书写速度也是会有提高的,但是为什么行书和草书没有像隶书那样,在楷书时代它也是一种草书上升为楷书呢?因为行书和草书是比较潦草的,这些书法的特点也就在于潦草,它不在于工整,因此,它的规范性不太突出,所以,他就没有成为楷书的地位,而只能作为楷书的辅助文字。

今天,隶书是历史,其实它成为历史从唐代已经开始了。

但是成为历史不等于成为完全的过去,隶书,我们今天仍然在应用它。

比如说,它我们的报纸上,在我们的杂志上,在我们的新闻电视上,在我们手机里面,都是有隶书这个字体的,隶书的艺术性,仍然很有魅力。

隶书之所以还活跃在我们现代的汉字里面,是因为它是最接近楷书的一种书体。

而篆书相对来说就没有这样活跃的应用性。

这是因为篆书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

而隶书却是比较年轻的汉字。

蝴蝶飞飞 2023-09-04 13:21:44

相关推荐

电脑如何添加域

先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属性项,更改设置选择更改。计算机名字更改为使用者名字,这样是为了区分域中的计算机,域填写需要加进去的域名,点击确定,弹出对话框,填写域管理员的账号密码。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
展开详情

表示队伍整齐的四字词语

1、堂堂之阵:形容阵容盛壮整齐,也用来形容光明正大;2、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3、正正之旗: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4、匪匪翼翼: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5、井然有序:整...
展开详情

儿子欠债父母有义务还吗

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只能让这个成年子女还,法律上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财产分的很清楚,不存在连带责任。父母对于成年子女的债务不负偿还义务,除非父母作为继承人,在成年子女死亡后继承死者遗产,就需要承担遗产价值以...
展开详情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寒窗苦读: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成语出处: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
展开详情

显卡的6P供电怎么接

1、首先需要准备显卡电源线,保证质量完好无损,方可进行接下来的操作;2、接着观察电脑的插口有哪些具体样式,是否与自身的电源线接口相匹配;3、接着准备连接,首先找到电源插口上六加二中的六插口,随后插在显卡上,此时...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又何间焉的焉是什么意思

“又何间焉”的“焉”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出自先秦左丘明的《曹刿论战》。
原文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描写冬天的古诗 (全诗)

描写冬天的古诗 (全诗):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6、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刘驾《苦寒吟》
7、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商鞅变法的时间

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56年、350年先后两次实施。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经济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3、统一度量衡: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袒露与坦露的区别

袒露与坦露的区别:
1、两者的具体含义不同。
袒露用于表示事件、物体,指毫无掩饰的表露,也指暴露,无遮盖,露在外面,显露。坦露多用于表示思想情感,指坦率地表露(思想、情感)。
2、两者的具体用法有所区别。
“坦露”和“袒露”都可以表示坦率地表露,但如果只是用语言文字表白,并未流露在他人面前或暴露在众人面前,就只能用“坦露”。
袒露造句:
1、我向妈妈袒露了我的想法,得到了她的支持。
2、天太热,他袒露着上身。
3、农民们袒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
造句:
1、他解开上衣,坦露着胸膛,跨马而去。
2、一年多以来,他首次就上赛季的冲突坦露心声。
3、这时不宜向别人坦露心声或与别人分享你的秘密,相反,这时适合倾听别人。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