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要上初中200字作文

在水一方
精选回答
我为什么活着200字初中作文小学六年级和初一的作文有什么不同?怎么学比较好?

当我们的孩子由小学进入初中后,你会发现变化之大有很多方面是我们家长所预想不到的。

不仅是学习上突然之间由原来的3科变为7科,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适应与改变。

当然,这些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

而从作文的这个角度讲,变化同样是巨大的。

在小学阶段的作文与上了中学之后的作文,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

经过了期中之后,或是月考,可能有很多家长发现,孩子的作文一下子被扣了8分、10分,可孩子的作文明明没有跑题啊,这在小学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从小学到中学,作文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字数的变化小学五六年级的作文字数要求是500-600之间,到了初一,至少就是600字了。

这是一个硬性的指标。

表面上看似乎区别不大,但是小学生往往在字数上追求的就是够了就行。

要求500字,基本写个510多字就觉得合格了。

但是到了中学,要求600字,则要写到660字以上,才算在字数上表现过关。

这样一比较,区别其实不小。

二、段落结构的变化小学生写作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都是三段式,总分总的结构;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一些作文就要求是五段式,要讲求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详写与略写之间要有过渡段。

而到了中学之后,则有更高的要求了,讲求的是“七段式”作文。

开头段,略写段,事例的事理段,过渡,详写段,详写的事理段,作文的收尾段。

三、文体的变化小学阶段的作文叫做记叙文,考查的是叙事能力与描写能力,就是把一件事写得通顺流畅,生动精彩。

而到了中学之后,作文不仅仅是叙事和描写了,要有议论与抒情。

追求的是思想性与文学性。

文体上讲求夹叙夹议。

既不是简单的记叙文,也不是纯粹的议论文。

四、思想内容的变化小学阶段的作文也会有中心思想,也要讲道理,但这不是重点。

也就是说主题基本是给出的,浅显易懂。

但是到了中学,作文的主题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因为中学的作文不再以命题作文为主,更多的是半命题,话题作文,或是材料作文,这对审题的要求更高了,同时对学生思考能力也提出了高要求,难度陡然增大。

你的作文要有观点,有态度,不能空洞,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也是面向中高考的一个方向性目标。

明白了这些变化以后,进入中学以后要怎么来学好作文呢?首先,在作文中要有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态度与看法,要学会抒情与议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

平时的训练中,面对一本书,一件事,一个现象,一个人,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自己云判断与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只要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在作文中才能做到中心思想明确,立意准确深刻。

不然,一篇作文没有思想性,看不见你的思考,就会显得空洞无物。

其次,语言也有自己的风格。

到了中学,我们在遣词造句要就要思考,什么样的文字风格适合什么样的主题。

比如写一篇比赛类的作文,你是采用幽默的风格去写,还是抒情的风格去写。

写一个人物的作文,你要采用什么风格才能使人物栩栩如生。

写一件事,要怎么写,才能讲好事情背后的道理?这些都是要思考的。

中国很多现当代作家都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鲁迅的批判风格,沈从文清新自然的白描风格;史铁生充分哲理的思辨,这些都是作者个人魅力的表现,希望同学们也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风格,让这种风格变成自己的标签。

最后,要表达真情实感,注重个体体验。

这一点我认为是到了中学,写作时尤其重要的一点。

很多同学的作文素材,老套,俗气,缺乏新颖。

都是因为没有能从个体体验的角度去选材,去思考。

到了中学,作文想要脱颖而出,一定要写别人不会写了,个人没有的,是只有我有的经历,我有的思考,我有的感受,越是有个性,越是能超强普通。

所以,在选材上,要写别人没有我有的,要立意上,要选我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新颖而别致。

才能在作文上以差异化的方法,取得高分。

我们要知道,无论是高分作文还是作文大赛的获奖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只有他这么写!当然,不能为了求新而写。

还是要从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出发,再融入一些虚构与艺术加工的素材,做到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成为一种艺术生活。

当你的作文变成了艺术品,那你的作文也会被人欣赏。

高分自然不在话下。

我是 @林老师讲作文,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受益,别忘了关注、转发。

任何有关孩子阅读与写作的问题都可以与我交流。

我将竭尽所能帮助家长朋友。

细心的老师和父母,一定已经发现,初中的作文,跟小学阶段(包括六年级)相比,发生了一个飞跃性的变化。

这个变化,从哪儿看出来?在叫法上,小学阶段叫“习作”,初中开始叫“写作”。

所以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如果还按照小学作文习惯去写,语文老师不给低分才怪。

一字之差,背后的变化可多了,我一一说给你听。

1.1 要求不同众所周知,小学阶段要求写的作文,不外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再加一些留言条、通知、书信等一些常用应用文。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涉及最多的是记叙、描写和少量的说明。

初中作文,则要求不但能写记叙文,还要学写议论文,甚至散文和随笔。

表达方式就增加了抒情和议论。

啥叫议论?简单说,就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你想,得先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发表议论。

这就对写作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评价不同小学满分作文的要求,虽然因地因时略有不同,但大致会是:(1) 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2) 内容具体,层次清楚。

(3) 语句通顺。

(4) 标点使用比较正确。

(5) 错别字少,卷面清洁。

初中满分作文的要求大致又是什么呢?请看:(1) 内容: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2) 表达: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

(3) 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稍作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两者的评价标准真是天壤之别。

小学生作文,只要能把自己想说又该说的话表达正确、清楚就可以了。

初中生呢?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这明明白白就是写作的评判标准呀。

1.3方法不同因为以上两大区别,造成初中生所需学会的写作方法就跟小学有很大不同。

除了前面说的,初中要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还得在小学基础上学会多种写作手法。

比如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典型事例、倒叙插叙、情景交融等等。

就拿写人来说,小学阶段,老师最多要求选一两件事来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到了初中,老师会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内在(本质)特征。

啥叫典型事例,就是众多能反映本质特点的事例中,再选择或抽象出一件事例。

比如,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选用的在日本的清国留学生麻木不仁地观看中国人被杀头的影片,就反映出当时留学生的醉生梦死这一本质特点。

说了半天这不同、那不同,究竟该怎么学好呢?其实,作文的学习,不同人学习的方法可能千差万别。

有的人可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有的人则需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我这里给出几条建议,不能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一定是自己读书年代曾经尝试过有效的方法。

2.1 学会在听课中把握语文思维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很注重,也很善于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像什么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等,搞得自己逻辑性很强。

可是一遇到语文,就像是瞎子跌入了深渊,似乎永远找不着边。

其实,语文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习惯称它为语文思维。

从感受体验,到联想想象;从记忆理解到迁移运用;从分析比较,到综合提炼……这些都是语文思维的体现。

只不过,语文思维所借助的媒介是语言文字,不是数理化的公式定理符号。

具体个例子,初一语文有一篇《荷叶·母亲》。

乍一看,荷叶和母亲究竟有啥关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如果能运用想象,把荷叶对荷花的庇护再现出来,然后又能联想到母亲也总是想法子保护自己的孩子,就能把两者内在关联想明白。

这其中就有想象、联想,由具体到抽象的语文思维在发挥作用。

初中学生,听课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地方,用心体会,直到自己也能掌握。

2.2 学会更细致深入地体验生活,思考社会小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体验,多数情况,还只是停留在感觉、印象和粗浅的认识上,很多时候也以自己的喜好为转移。

所以,小学老师经常会说,咱们写作文要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初中生,随着心智水平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认识能力也慢慢提高了。

这时候,体现在写作上,就要学会更深入体验生活,思考社会了。

举个例子说吧。

对广场舞扰民现象,小学生能考虑的,也许只是互相体贴、彼此理解这样的层次;初中生呢,就不一样,可能要思考广场舞大妈是如何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之道。

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给出一个是非判断就完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就是说,写作时的文思,可以十分深远。

横跨古今,纵横千里,都得益于思考时思维的触角能够深入万事万物,巨细无遗。

你看,思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要紧紧抓住现实世界。

这样一来,所谓的“议论”也就来了。

如果不学会思考,不学会更深入细致体验生活,初中生的写作恐怕就难了。

2.3 养成不定期写随笔或周记的习惯写随笔和周记,不光是为了锻炼文笔,更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既然初中阶段,作文已经叫“写作”了,那就得按写作的路数来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下“既寤知是梦,悯然情未终。

追想当时事,何殊昨夜中。

哪怕是睡觉做梦,诗人和作家也不会放过这些来之不易的素材。

俄国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在睡梦中突然找到了满意的诗句,半睡半醒跳下床,在黑暗中用一根烧焦的火柴棍在卷烟盒上写下了“唯一的退”几个字。

后来,就据此写出佳作。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如果能随时记下自己刹那间的感受、想法和思考,天长日久,就有自己的素材库。

这将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弹药”。

2.4 经常总结经验,提炼规律最近几年,职场人士很流行“复盘”。

其实,不光是畅销书《复盘》告诉我们职场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复盘。

中学学习也是如此。

学习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如果从不总结经验,那么可能写了三年,进步微乎其微。

自己的作品,被老师当范文念了,就要思索一下本次写作自己做对了什么;如果考试中作文失分严重,就要琢磨琢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哪里出了问题。

平时读《读者》、《微信小说选》、《文艺风赏》等杂志,或者阅读文学名著,也应养成做读书笔记,做写作方法和技巧札记的习惯。

功夫不负有心人,方向正确,努力到位,初中生的写作照样可以熠熠生辉。

穿心玫瑰 2023-08-27 11:17:30

相关推荐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浮想联翩哪个字错了

浮想联翩没有错别字。
浮想联翩,汉语成语,拼音是fú xiǎng lián piān,意思是飘浮不定的想象,比喻连续不断,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出自晋·陆机《文赋》:“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思绪活跃。多用作贬义,有时也用作褒义,具体视语境而定。
示例: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浮想联翩,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
造句:
1、李先生每次收到国内的来信,都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2、每次回到故乡,我就浮想联翩,昔日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3、那天夜里,奥克睡在科根家。他合着眼,但却浮想联翩。
4、映在护城河里水面上的樱花仿佛彩灯,让人浮想联翩。

杨志的人物关系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
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应天暗星,位列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时病逝于丹徒县,追封忠武郎。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寓意: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北宋诗人晏几道和晏殊是什么关系

北宋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