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悖论名词解释(乌鸦悖论)

沧桑为饮
精选回答

1、悖论的探讨一直很有兴趣,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的无知与一切有可能,前日在网上了解到亨普尔关于乌鸦的悖论。

2、感觉不错,特此摘录。

3、有一个关于黑乌鸦的著名悖论,它说明罗尼哈特小姐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罕见的。

4、甚至有些专家也还在力求搞清它。

5、如果看到有3—4只乌鸦是黑色的,那么说“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条科学定律的证据是不充分的。

6、如果看到上百万只乌鸦都是黑的,这条定律的证据就比较充分。

7、嘎!嘎!我不是一只黑乌鸦。

8、只要他们发现了我,他们就会知道他们的定律是错的。

9、一条黄色的毛毛虫起什么作用?它可不可以当作这条定律的一个例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把这条定律改成在逻辑上仍然等价的另一个形式吧,“凡是不黑的东西都不是乌鸦。

10、” 嘿!我已经找到一个不黑的东西了,它肯定不是只乌鸦,所以它证实了这条定律:“凡是不黑的东西都不是乌鸦。

11、”所以它必然也证实了等价的定律:“凡是乌鸦都是黑的。

12、” 很容易找到成千上万不黑的又不是乌鸦的东西。

13、它们是否也证实了定律:“凡是乌鸦都是黑的。

14、”? 卡尔·亨普尔教授设计了这条著名的悖论,他确信一条酱紫色的奶牛实际上使“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概率稍为增大了一点。

15、其他哲学家不同意这一点。

16、你的看法如何?这是近来发现的在证实理论方面的很多悖论中最惹人头痛的一个。

17、尼尔森·古德曼(见下—条逆论的介绍)说道;“坐在屋里不用出去受风吹雨淋就可以研究飞禽学这一前景是这样吸引人,使得我们知道其中必然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8、”问题是要把关键找出来。

19、卡尔·亨普尔相信,一个不是乌鸦的客体不是黑的这件事实际上是证实了“所行乌鸦都是黑的”这个论断,不过只是在极微小的程度上得到证实。

20、试想我们来做一个客体数量很小的假设检验,比如有10张扑克牌向下扑放在桌子上。

21、我们假设所有黑牌都是黑桃。

22、我们开始一张一张翻牌。

23、显然,每当我们翻开一张黑桃时,我们就得到一个证实假设的例证。

24、现在,我们把这个假设用不同形式改述为:“所有不是黑桃的牌都是红的。

25、”两次我们翻出的牌不是黑桃时,它是红的,这肯定也像前面一样证实了我们的假设。

26、确实,如果第一张牌是黑桃,其余9张都是红色的非黑桃牌,我们就知道我们的假设成立。

27、亨普尔说,当我们把上述过程用到乌鸦上,从不是乌鸦的客体不是黑的来证实我们的假设时,使人觉得别扭,其原因就在于地球上不是乌鸦的客体比起乌鸦来实在太多了,因而我们用上述说法来证实假设是不足取的。

28、再则,如果我们环顾室内来找寻乌鸦,我们本已知道室内根本没有乌鸦,那么在这里找不到任何不黑的乌鸦是毫不足怪的。

29、要是我们还没有上述这种补充知识,那么当我们发现了一个不黑的不是乌鸦的东西时,从理论意义上讲,它就算作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的”的一个例证了。

30、亨普尔的反对者常要指出,按他这个理由,发现一条黄色的毛毛虫或一条酱紫色的奶牛肯定也是“所有乌鸦都是白的”这条“规律”的例证。

31、那末,一个同样的事实怎么会同时证实“所有乌鸦那是黑的”和“所有乌鸦都是白的”的例证呢?上述的话语精当的表现了人类思维的超强逻辑性与荒谬性。

32、真是的,真让人头疼。

33、罗素的火鸡说的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有一个关于归纳主义者火鸡的故事,在火鸡饲养场里,有一只火鸡发现,第一天上午9点钟主人给它喂食。

34、然而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它并不马上作出结论。

35、它一直等到已收集了有关上午9点给它喂食这一经验事实的大量观察;而且,它是在多种情况下进行这些观察的:雨天和晴天,热天和冷天,星期三和星期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记录表中加进新的观察陈述。

36、最后,它的归纳主义良心感到满意,它进行归纳推理,得出了下面的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钟给我喂食。

37、”可是,事情并不像它所想像的那样简单和乐观。

38、在圣诞节前夕,当主人没有给它喂食,而是把它宰杀的时候,它通过归纳概括而得到的结论终于被无情地推翻了。

39、大概火鸡临终前也会因此而感到深深遗憾。

40、这个故事当然不是讨论这只火鸡的可笑,而是嘲笑归纳主义者,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提供科学知识能够赖以确立的可靠基础,而科学知识是用归纳法从有限的观察陈述中推导出来的,所以说这种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甚至可能是非常可笑的。

41、----- --------- ------------ ------------ ----------所以,乌鸦悖论的手段和方法,正好被火鸡问题无情的推翻。

42、这就是一个对立的哲学命题。

天黑了 2023-12-31 14:11:23

相关推荐

表示队伍整齐的四字词语

1、堂堂之阵:形容阵容盛壮整齐,也用来形容光明正大;2、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3、正正之旗: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4、匪匪翼翼: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5、井然有序:整...
展开详情

儿子欠债父母有义务还吗

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只能让这个成年子女还,法律上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财产分的很清楚,不存在连带责任。父母对于成年子女的债务不负偿还义务,除非父母作为继承人,在成年子女死亡后继承死者遗产,就需要承担遗产价值以...
展开详情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寒窗苦读: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成语出处: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
展开详情

显卡的6P供电怎么接

1、首先需要准备显卡电源线,保证质量完好无损,方可进行接下来的操作;2、接着观察电脑的插口有哪些具体样式,是否与自身的电源线接口相匹配;3、接着准备连接,首先找到电源插口上六加二中的六插口,随后插在显卡上,此时...
展开详情

青团的绿色是用什么做的

青团的绿色是用一种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泥胡菜、艾蒿、鼠曲草三种。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曾常用,现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