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超有仪式感的古代“开学礼”。

探戈
精选回答

每逢9月,往往是学子们入学的时节。尤其对于新生而言,入学一环更具有非凡的意义。至少从汉代以后,入学礼和成人礼、婚礼、葬礼就已经并列为人生四大礼,受到了格外重视。这也难怪,无论是进入私塾,还是进入学堂,孩童们开启读书识字、背经诵史的历程,第一步便是入学。因此,围绕入学也产生了一系列庄重的仪式,且都含有深刻的寓意。

古人送小孩去私塾或学堂读书,大多是在四岁至七岁,称为“开书”、“破学”或“破蒙”。开学的日期并不固定,一般来说要尽量绕过农忙时节。有的地区是“春夏务农,冬入学”,有些地区则选择“八月退暑”之后开学,这和我们今天的秋季入学最为接近。进入学堂之前,家人要先给小孩置办学习用品,条件较好的家庭还会配备书童等服务人员。《红楼梦》记载贾宝玉读书的时候,茶壶盖碗、手炉脚炉等一应俱全,另有四个小书童陪伴和年长者在旁边看护。当然,贫寒之家能够出得起学费已属不易,除了笔墨纸砚,其他物品也就无力负担。

小孩们离开家门、来到私塾或学堂之后,在教书先生们的安排下,开始亲身参与开学礼。开学礼的仪式流程来自于《礼记》等书的相关要求,分别是:正衣冠把自己收拾干净,才能读书做事《礼记》规定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换成现在的话就是,要把自己收拾干净,不能嬉皮笑脸,才能读书做事,新生入学尤其如此。小孩们把衣冠、容貌打理得有条不紊,既相当于理清了思路,同样也是对先贤、老师的尊敬。老师还会让大家站起来,逐个检查,有衣冠不整或者脸没洗干净的顽童,马上责令整改。

行拜师礼磕头拜师之外,还要准备学费和束修小孩一旦入学,就和老师们结下了剪不断的关系。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都能看出老师的重要性。但孩子们在向老师行礼之前,还要跪拜一位更重要的老师,那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当然,学堂的老师们也要跟着一起拜,通常是对着孔夫子的排位,行“三跪九叩礼”。拜完孔子,孩子们继续向自己的老师磕头,只需要“一跪三叩”就行。

磕头拜师,可以说给足了老师们面子,但毕竟这只是空头荣誉,所以还有更为实在的“送礼”环节。“送礼”包括两项,一是基本的学费,二是其他的物资。古代的私塾、学堂,类型不完全一样:有些家境不错者聘请教师到家中,为族人子弟教书;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则是乡里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借助寺庙、祠堂等场所,请老师来授课,所以学费也没个定数,往往是量力而行。这种学费,雅名叫作“束修”或“贽见礼”。

《儒林外史》曾提到一个叫周进的人,被乡民们请去当私塾教师,也收到了各家送来的学费。结果打开一看,真是多少不齐,有整有零,“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有三分的,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钱。”

除了这种学费,还有些条件不错的家庭为了图个好彩头,向老师表达一下心意,送点儿名字吉利的土特产,借机也希望老师多关照一下自己的孩子。此类“送礼”,有时也被当作“束修”,但并不像学费那样每人都需要交。土特产的类目繁多,基本的六样是:芹菜,寓意学生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因其心苦,代表老师苦心教育;红豆,象征鸿运当头;红枣,希望学生早日高中;桂圆,寓指功德圆满。另外还有干瘦肉条,代表学生的诚心实意。

净手净心好好洗手,才能专心学习磕完头、送完礼之后,学生们未免已经衣冠不整、“风尘仆仆”,所以还会被提醒“正衣冠”。不仅如此,老师们把提前准备好的脸盆拿出来,里面注满清水,让学生们逐次把手放入盆中,手心手背来回洗,洗净之后拿毛巾擦干。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洗手,而是寄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

开笔礼入学礼中最重要的部分上面提到的几种仪式中,都还没怎么看到笔墨的影子,其实都是为了最后的“开笔礼”做铺垫。“开笔礼”是学生入学礼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志、描红开笔、拜笔师等环节。

朱砂开智,是指老师拿着蘸有红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画一个小点儿,就如同人脸上的“痣”,取其与“智”谐音,寓意开通智慧。

击鼓明志来源于《学记》,其中曾提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思是说,学堂以敲鼓为令,学生听到鼓声后,就要打开书包,读书听讲。把“击鼓明志”专门当作入学礼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让学生们提前适应这种氛围,也是引起大家对读书的重视。

描红开笔,是指老师带着同学们写下人生的第一个字,一般都是“人”、“一”等简单字。

最后是“拜笔师”。据说秦国的大将军蒙恬发明了毛笔,所以被视为毛笔制造业的祖师爷,进而在一些私塾、学堂里面也受到尊奉。完成了上面这一系列程序以后,学生们便开始准备上第一堂课。毕竟都是些不太懂事的小孩子,所以并没有地方长官以及教师发表开学致辞的环节。

但还有另外层次的学生开学,就少不了县官、学政们讲话训导。在州、县科举考试时能够考取秀才者,便有机会进入县级学府,称为“入泮”。入泮之前,先换好统一的学服,进而入泮池,拜笔、拜先师孔子、拜自己的恩师。随后县级的官员也会到来看望,发表语重心长的讲话,勉励学子们读书报国。

有意思的是填写“亲供”,类似于今天的入学登记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身高、肤色、有没有留胡须等等。之所以要填得如此详细,主要是当时没有照片可以提供,而且为了防止以后科举考试时有人冒名顶替。

当然,学生入学礼另有其他多种不同的层级和情形,如考中进士者入太学、皇族子弟开学等等,场面自然更为热烈,出席的来宾身份也更高贵,但其流程则多是依照《礼记》等传统经典,并没有太大差别。

洛神花 2024-04-20 11:54:08

相关推荐

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位

题目内容: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最佳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暂无解析考点核心:板块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
展开详情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

题目内容: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最...
展开详情

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 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

题目内容:如果你在宋代过春节,那么你会遇到的情况是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②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
展开详情

自负和自卑的相同点是( )①都是成功的绊脚石 ②都是自信的误区 ③都以自我为中心④都

题目内容:自负和自卑的相同点是()①都是成功的绊脚石②都是自信的误区③都以自我为中心④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最佳答案:A答案解析:自卑的人轻视自己,自负的人过高的估计自己,它...
展开详情

a mol FeS与b mol FeO投入到V L、c 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

题目内容:amolFeS与bmolFeO投入到VL、c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产生NO气体,所得澄清溶液成分可看作是Fe(NO3)3、H2SO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可能为()①(a+b)×6...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赠予的意思

赠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èng yǔ,送财物或他物给人。亦指赠给的财物等。当财产、物品等标的物的所有权出现了单方向的转移时,这种行为就是“赠予”。
出处:《新唐书·突厥传下》:“高祖初即位,与和,因数出军助讨贼,故诡臣之,赠予不可计。”
造句:
1、智慧不能创造素材,素材是自然或机遇的赠予,而智慧的骄傲在于利用了它们。
2、时光把它包裹住的礼物赠予。我们不带遗憾地前往。
3、不跟风,不奔俗,快乐心情追随你;不送金不给银,身体健康赠予你;不铺张不浪费,幸福人生属于你。世界问候日,祝福最爱的你。
4、太阳红着脸,披着余晖织成的锦衣,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她微笑着,把温温暖光亮大方地赠予给普天下的人。

女子之嫁也的之的意思

“女子之嫁也”的“之”用于主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之”的意思解释:
1、往。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
4、指示代词。这;那。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6、表示领属关系。
7、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组词:之后、之前、之一、兼之、总之、反之、之子、顷之、之流、之上、加之、之外、有之。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吗

“江郎才尽”能形容自己,“江郎才尽”是汉语成语,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常比喻才思减退。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造句:
1、在文学创作上他已是江郎才尽了。
2、有的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没有生活阅历。
3、一个有天分的人,若恃才傲物,不肯力学,总有一天会江郎才尽的。
4、作家难免会有文思枯竭,江郎才尽的时候。
5、他开始恐慌,他怕会失去这段旋律然后从此江郎才尽。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什么

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指的是(地球外部的)大气层。
该句出自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虽然没有写出本体,但是也能很清楚知道“纱衣”指地球外部的大气层,把大气层比喻成“纱衣”。
“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合适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