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法学院介绍

梨涡浅笑
精选回答

南京大学法学院设有一个法学本科专业、九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法律硕士培养资格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其中,经济法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法学学科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一、学院简介

南京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目前拥有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风景优美,建筑规模宏大,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已发展成为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前身是原中央大学法学院。原中央大学设有文学院、法学院、师范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七大院,其中法学院下设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和法律系。1952年全国进行大学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科和理科为主的大学,法学院被合并到其他院校。从此,法律院系和法学教育在南京大学一度中断。1978年以后,国家开始重视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1981年南京大学恢复法律系并招生。1994年由法律系变更为法学院。

南京大学自成立以来培养了大量品学兼优的高级专业人才,为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学院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师生,例如,国民政府时期被聘制定宪法的周鲠生1927年来校任教授兼政治系主任,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人、政治学家钱端升1930年任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学副教授、教授,国际法学界“常青树”王铁崖1939年留学回国后也曾任中央大学教授,中国国际私法泰斗韩德培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

法学院现设有一个法学本科专业;九个硕士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具有法律硕士培养资格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经济法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法学学科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法学院设有中德法学研究所、中国法律案例研究中心、私法研究所、法典评注研究中心、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住宅政策与不动产法研究中心、经济法研究所、经济刑法研究所、紫金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商法研究中心等11个科研机构。其中,中德法学研究所是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办的国际性法学合作研究与教学实体,联合培养研究生,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法学院非常重视学术研究事业,编辑出版的《南大法学》(前身为《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中德法学论坛》(原《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和《判例评论》,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自1981年以来,已出版专著、教材三百余部,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千篇,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二、学院建设

南京大学法学院自恢复成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法治支持。南京大学法学院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积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和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切实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拓、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精英化、复合型法律专门人才。在南京大学加快“双一流”战略的背景下,法学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主要学科。

科研论文方面,根据中国法学会统计,南京大学法学院2011年发表法学类核心期刊论文总数位居全国第十,在无自办刊物的高校中位居全国第一。

学科建设方面,根据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南京大学法学院名列全国第十一位。

人才培养方面,南京大学法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三三制”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精神,在本科阶段开设“南京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国际班”,课程以双语和全英语授课,同时积极推动与英美一流名校法学院合作,开设暑期学校、交换学习、联合培养等项目,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法律人才。

学术科创方面,南京大学法学院在众多法律专业赛事中屡创佳绩、尽展风采。如2016年,南京大学代表队荣获第十届大陆地区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亚军,荣获“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一等奖,荣获“德恒杯”七校法学精英辩论赛亚军。

学生就业方面,法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多年保持平稳,年终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8%以上。主要去向为国内升学、欧美名校深造、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法院、检察院、公证处等。就业地点大部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江浙沪等华东地区。

你非良人 2024-01-13 15:21:09

相关推荐

比亚迪生产基地 比亚迪生产基地有哪些

比亚迪生产基地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比亚迪生产基地比亚迪生产基地有哪些1、比亚迪生产基地在中国的西安、上海、北京、商洛、惠州、韶关、长沙、宁波、深圳。2、比亚迪生产基地有西安、上海、北...
展开详情

昆明市高新区管委会 昆明市常务副市长

小然给大家谈谈昆明市高新区管委会,以及昆明市常务副市长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昆明市高新区管委会昆明市常务副市长1、第一条u3000为了促进和保障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可...
展开详情

汉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汉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的标志)

汉语被列为全球通用语言汉语被联合国列为全球通用语言的消息传遍网络,许多国人因此而自豪不已。但事实上,这是一条没有任何官方媒体证实的“假消息”。汉语使用人数:汉语是目前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并不能称为所谓“...
展开详情

电子小报模板 电子小报模板word版可编辑

小天给大家谈谈电子小报模板,以及电子小报模板word版可编辑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1、求军训电子小报模板军训必需品:1电风扇(一定要带,千万要带,不带必死---热死的,民生之所需)2毛巾杯...
展开详情

抖音粉丝最多的是谁2022排名 抖音粉丝最多的人排行榜

抖音粉丝最多的是谁2022排名抖音粉丝最多的人排行榜怡怡今天给分享抖音粉丝最多的是谁2022排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抖音粉丝最多的人排行榜进行解释,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请看下面的文章阅读吧!1、;很多网友想了解2...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