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怎么死的(王允连董卓都搞定了)

我的世界独自享受。
精选回答

人有时候就是很有意思,明明一手好牌,最后却因为自己的一些骄傲自满或者对形势的判断失误,导致最后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历史上这样的人物或者事件数不胜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

公元192年,王允利用貂蝉刺激吕布,让吕布将把持朝政数年的董卓一举拿下,王允趁机铲除董卓三族,一时间大权在握,眼看汉朝就有希望继续恢复正常,可是为何王允却在2个月后被人所杀,并且东汉彻底瓦解,三国逐渐产生?其实仔细思考分析一下,我发现这3个原因十分重要。

独占功劳,引起不满

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布亦负有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

在铲除董卓的行动中,毫无疑问吕布是功不可没的,按照正常道理以及规矩来看,董卓铲除之后论功行赏应该好好奖励吕布一番才是,可是王允这个人比较自私,他觉得铲除董卓一事,从头到尾其实就是自己在谋划,吕布仅仅就是一个剑客而已,不应该给他什么赏赐,并且骨子里对吕布还有些看不起,这直接导致吕布对王允心有不满。

仅仅吕布不满也就算了,更为关键的是,在铲除董卓的时候,尚书仆射士孙瑞也是出了大力气的,事成之后,王允一样没有将功劳与之分享,而是占为己有,他觉得自己智慧超人,不需要别人的支持与帮助,也能继续成就大事,然而他其实整个铲除董卓的过程,都是靠得别人,他居然浑然不知。

因为独占功劳导致吕布以及一些参与此事的人都对王允有所不满,虽然董卓铲除了,可大家心里并不高兴,因为王允与董卓一样骄傲自大,并且智慧还不如董卓。

误判形势,错失良机

除了因为独占功劳得罪人之外,王允还有另外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对形势的判断严重失误,导致错失了最佳机会和平解决西凉部曲问题,要知道当时西凉部曲可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对东汉的影响十分巨大,要是处理不好,很可能导致后果严重,可是王允并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一开始的时候,王允对西凉部曲犹豫不决,既不采取和解措施,也不进行攻打,让人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王允下一步要做什么。原本按照当时东汉的混乱来看,最需要的就是拨乱反正,只要特赦西凉部曲,得到他们的支持,让其安定下来,东汉的局势就会得到稳定一些的发展。

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后汉书·王允传》

犹豫不决也就算了,当西凉部曲在李傕和郭汜派遣使者乞求特赦和解的时候,王允居然以“一岁不可再赦”的理由拒绝了对方,因此让对方对和平解决双方关系一事上,产生足够的怀疑,可是对方这个时候还不敢轻易动手。

接下来,王允开始继续居功自傲,对董卓的部下处置方面,可以说残忍到了极致,完全没有政治头脑,比如对董卓旧部蔡邕的处置,就让人十分不解,原本此人得到董卓的赏识“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为报答知遇之恩跟随董卓,但是此人十分正直,对董卓的一些暴行都曾提过建议,只是董卓没有听从而已。在董卓被铲除之后,蔡邕为了能够活着完成汉史,曾经“乞黥首刖足”,汉朝很多大臣都劝王允饶他一命,王允却坚决不同意,最后在牢狱之中将其折磨致死。

西凉部曲一看王允对待董卓旧部如此残忍,一时间谣言四起,他们觉得想要得到朝廷的和平解决,是断然没有任何希望了,为了保住性命,只能反抗方才是最佳方式。经过慎重思考,牛辅的谋士贾诩向李傕和郭汜献策:

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抄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

两人听取建议之后,迅速联合樊稠、李蒙、王方等西凉诸将合兵十万余,一起奔赴长安,先下手为强,方才是最好的选择。

只用亲信,最终失败

王允最开始以为即使西凉部曲前来攻打东汉,自己也可以很好的解决他们,可惜他自己完全不懂军事,当时西凉部曲的十万余兵力,都是为了生存而战斗,可以说他们是有信仰的,而东汉当时的军队呢,实际上完全形同虚设,比如王允手中的长安禁军,这些人原本就是董卓旧部,根本就对王允很失望,不想为其所用,另外一些讨伐董卓的关东军,也就是东汉正规军,更是对王允不屑一顾,完全看不上王允,根本不可能为其所用,只有王允还乐观地以为自己手上有很多兵马。

军队不行,再加上王允只用亲信,不用贤才,当时的左冯翊、右扶风和京兆尹并称“三辅”,在王允控制大权之后,他任用自己的亲信宋翼和王宏分别出任左冯翊、右扶风,掌握了主要的军事力量,可惜两人能力不足,还贪生怕死。

在李傕进攻长安的时候,假传圣旨派遣两人,宋翼软弱无能,觉得“王命不可违”,想要听从调遣,而王宏判断出有诈,劝诫宋翼无果,最后自己觉得势单力薄,也就无所作为,任由李傕等人攻打长安,最后将王允直接杀掉,很多东汉重臣都被灭族,就此东汉彻底陷入混乱之中。

结语

要是王允稍微能够聪明一点,不要那么自私自利,更不要居功自傲,对待西凉部曲的处置方面能够采取一些和平方式处置,手上的好牌断然不会打得那么稀烂,可是纵观历史来看,凡是这种居功自傲且自负小气之人,又有几人能够有所建树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快乐的心 2023-08-09 16:40:11

相关推荐

婆媳关系的经典句子 婆媳关系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坦白说,海外婆媳关系没有国内复杂。因为外国人有很强的边界感,我们中国人心中非常注重孝道,所以只要我们用孝道约束我们的妻子和儿媳;当期待婆媳关系好的时候,通常是得不偿失的。为什么不说“婆媳关系”之类的,而是要注意...
展开详情

牙结石怎么去除妙招 牙结石可以自己抠掉吗

是咀嚼食物和用牙齿消化食物的第一关。它起到了防死、警惕的作用。食物进入胃后,第一次必须通过牙齿磨碎,然后通过食道进入胃。如今,人们的牙齿健康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隐患。人们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牙齿问题。有些人有蛀牙,...
展开详情

一年养车费用 养一辆车一年大概要花多少钱呢

对于潜在的车主来说,他们确切地知道一辆车要花多少钱。但是,这个问题对于还没有买车的车主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那么,养车一年要多少钱?今天简单分析一下,供新手车主参考。根据“二八定律”,我们重点分析普通紧凑型车和中型...
展开详情

在路上的励志句子 30句充满力量的励志句子

有人问我,最近在看什么书?每次说一本书的书名,对方的回应往往是:《心灵鸡汤》。我好像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书,因为它总能在我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给我一些鼓励,偶尔喝点鸡汤,我觉得挺好的。也许是因为工作。每次看一些金句美...
展开详情

牺牲复活者 五公进行复活者打擂

爆款阶段的人气真的比第一阶段低。看了最近的爆款表演,突然发现前面几个阶段都挺好的。大部分爆款舞台比赛的亮点都在第一、第二次公开比赛的舞台上。如果第三大众勉强能合作,那第四大众就真的是侏儒了。虽然留下来的都是“强...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王羲之是哪里人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冬至的诗句和名言

冬至的诗句:
1、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郑胤骥《送长蘅偕计北上二首》
2、浊酒醒来闻吉语,晴过冬至兆丰穰。——仇远《重阳见菊占冬晴上熟》
3、闻过岘首已冬至,想到匡庐将岁除。——陆游《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矣悲喜交怀作长句二首其二》
4、去年冬至投僧寺,今岁阳生宿店家。——刘克庄《湖南江西道中十首》
5、冬至之日无酒钱,醒笑先生高阁眠。——沈周《至日闲居自述(成化甲辰)》
6、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7、小臣曾读三王纪,冬至由来始祭天。——边贡《迎銮曲·郊祀元君百礼先》
8、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杨凝《雪晴》
冬至的名言:
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语录
2、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西风颂》
3、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左传》

排比句的好处和作用

排比句的好处: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语句的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且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文章的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句来叙事,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作用:使用排比句来写人,可以将人物刻画得立体,写景时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有形象生动之效,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一狼仍从的从是什么

“一狼仍从”的“从”的意思是跟从。
该句出自清代蒲松龄的《狼三则》,原文节选内容: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赏析:《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