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面朝阳光
精选回答

第一次班会:让学生认识“聪明”

绝大部分老师的第一次班会课为了让学生互相熟悉都会设计

自我介绍

这样一个环节。对这样的做法,我无可厚非,但从不赞同。孩子之间自有他们的交流方法,不出一两天相互之间自然熟悉,而且一节课的时间用来给一个班的学生作

自我介绍

并不充裕,即便每个人都作了

自我介绍

蜻蜓点水式的叙述也并不能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之间不会因此而熟悉起来。我的第一次班会课常常是用来纠正学生的一个认识——什么是聪明?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域性名校,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有名,应该说凭能力考进来的学生都是佼佼者,世俗的说法是“都很聪明”。我们应该知道,这种“聪明”仅仅是头脑灵活的简单等同。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聪”的含义是智力强,指的是先天的资质,“明”的含义是能够看清事物,指的是后天形成的判识能力。如此,我们又进一步地明确,世俗所谓的“聪明”往往指的是先天的资质,重心在“聪”而忽略了“明”,而历史上、现实中又有多少成就非凡者、品行卓越者是因为“先天的资质”而获得成功的呢?所以,我的第一节班会课要颠覆学生对“聪明”的已有理解,使他们认知的重心由“聪”向“明”华丽转身,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后天努力的重要作用。

班会课上,我首先会“不怀好意”地问学生:有没有同学认为自己不聪明,或者说有点笨的?这种问法自然不会激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在新的班集体刚刚组建,同学之间还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哪个小孩愿意自曝家丑呢?这个提问仅仅是为了将学生“拖”进老师预设的圈子——对“聪明”的讨论中来。第二步,我自然会问:既然大家都很聪明,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老师“聪明”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不外乎“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博闻强记”之类。第三步,我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肯定后,会抛出令学生大感意外的话题:大家的回答老师都不太满意,你们知道老师理解的“聪明”指什么吗?在同学们的纳闷狐疑中,我会说,老师认为真正的“聪明”应该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聪明的人”是一个勤奋、踏实、严谨、进取的人;是一个充满信心,更有恒心,拥有耐力,更具毅力的人;他首先是一个品行非常优秀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头脑非常灵活的人。俗语“聪明反被聪明误”中的“聪明”就是同学们所说的“聪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聪明”,这样的人很少能成大器,往往贻误自身。真正的“聪明”应当是“智慧”的

近义词

如此,从开始就涤荡学生固有的陈旧认识,将勤奋、踏实、严谨、进取的人格品性注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假以一定时日,施以合理引导,必定有利于“求真务实”的良好班风的形成。

第一次双休:让学生学会“选择”

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个双休日如果利用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现实中,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喜欢“强行入轨”,放假之前少不得“千叮咛,万嘱咐”,结果往往是徒劳。试想,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所有的习惯都来自小学,仅仅一周的初中生活能让学生有多大的改变呢?与其“碎婆婆嘴”吃力不讨好,不如换个思路,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我的做法是,第一个双休日不布置任何作业。其实开学伊始,中学的学习生活才刚刚起步,此时学生还处在适应期,学习任务并不重,倒是思想上的过渡要抓紧。当然不布置作业不等于不问学生,学生双休日的状况一定要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有个大致的了解。

返校后的班会自然是双休日情况的总结会。课上,我往往会让学生说说两天的具体安排。我能想到的各种情况都有——看书学习的有,闲逛的有,上网聊天的有,看电视的有,等等——“玩”自然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点。接下来,我会同学生一起把所有的事情进行归类,林林总总的事情不外乎三类:一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但并不太在意认为很自然的,简单的比如穿衣吃饭、洗漱睡觉;二是偶尔为之也可不做却又很感兴趣还能有一定收获的,如旅游、上网、看电视;三是不得不做可总觉不太爽气甚至感到有些压力或压抑的,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的是学习、

考试

稍作分析不难发现:第一类事情是生活必然,第二类事情是兴趣使然,第三类事情需意志铸成。而且前两类事情虽然意义指向不同,但是价值指向相同:都毋须花费太多的意志力,当事人也不会太在乎别人用“好”和“坏”去作简单的评判,所以并没有太大的

心理

负担。这两类事对学业、品行、人生的修为并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第三类事情与前两类事情不仅意义指向不同,而且价值指向截然相反:做好这类事需要认认真真,好好努力,需要付出相当的恒心和意志力;这类事做得好坏与否将最终影响着自身的学业、品行和人生,并将直接塑造着自身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这三类事件之间进行选择,选择的正确与否很重要。世上的成功者无疑都是正确的选择者。最后我会归纳性地问学生:正义和邪恶,你选择什么?美丽和丑陋,你选择什么?玩和学,你选择什么?读书和上网,你选择什么?严谨有序和懒散拖沓,你选择什么?专心听讲和心不在焉,你选择什么?……学生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当一个人凡事都知道选择,凡事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时,他离成功还远吗?当所有学生都知道选择,都能做出正确选择时,“积极进取”的良好学风自然形成。当然,因为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原因,思想的引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内化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让学生学会“选择”还需要经常不断地引导、巩固、强化。

第一次

考试

让学生懂得三个不等式

考试

过后,学生较为关注的往往是成绩,其实冰冷的数字只是问题的表象,当务之急是引导学生做好切实而有效的反思:反思成败,反思得失。有句话说得好:“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因此入校的第一次

考试

总结时,我则会和学生详谈三个不等式:用功≠用心、精力≠效率、结果≠效果。

首先,用功≠用心。应当承认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或多或少地用功了。因为学习是一件锻造自己、修养自己、提升自己的事情,是一个比较辛苦的、系统的积累过程,要想在学业上有所作为,用功肯定是必要的,学生向上的进取心是要肯定的。然而用功是不是就有用,值得深思。如果是要面子、装样子,花费时间骗取家长们慈爱的“舍不得”的用功则是要坚决反对的,这是伪用功,即不用心的用功。没有潜心投入的用功毫无价值。这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其次,精力≠效率。如果花费大量的精力做事却没有成效或者说成效甚微,就必须思考精力花得值不值,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要学的知识则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绝对不可以用拼耗精力的低幼化手段去换取暂时的成功,这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以往的学习中,精力的投入和效率的取得是不是正相关,或者说一定精力的投入是否取得了效率的最大化,一定要衡量。这是科学方法的问题。第三,结果≠效果。结果的产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效果的取得则需付出一定的努力。等待结果是为消极应付,追求效果才是积极向上。学习的过程中,目标任务是否明确,是只求精神安慰不管好坏的顺其自然,还是一切尽可能追求最优化的积极努力,势必会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所以,是否具有效果意识,这将最终决定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是追求目标的问题。

以上的分析,旨在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分数去观照自己的学习过程: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目标是否明确。进而告诫学生,读书学习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把心放上的同时,更要有效率观念,效果意识。教育每一个学生谨记:用心读书,一定要以最高的效率追求最佳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带着端正的态度,怀揣科学的方法,努力去实现一定的目标时,优秀学习成绩的取得是水到渠成。

第一次家长会:让家长正确关注孩子

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很重要。一般来说,学校、家长、老师都会给予高度重视,但彼此目的不一样:学校是为了向家长展现教育的成果,家长是想急于知道孩子入校一段时间后的成绩,老师是希望在

汇报

孩子现状的基础上取得与家长的共识,进而得到家长的支持。应该说三者的目的都合情合理,而我的意图则偏向于让家长能够正确地关注孩子。

首先,能正确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现在许多家长心疼孩子,总认为孩子太苦。家长会上要让家长能辨识“孩子太苦”是太辛苦还是太刻苦。进而让家长认识到,轻松有真假之分,刻苦也有虚实之别。“刻苦不是辛苦,是高效率、高质量的

保证

应该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刻苦是孩子应该具备而且长期保持的一种质态。轻松应该理解为取得高效率、高质量后的

心理

表现;轻松应该是一段时间刻苦学习之外的状态,而不应该表现在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能正确关注孩子的

心理

现在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责任意识淡薄,集体荣誉感不强,喜好攀比,爱出风头,甚至有点自私,这些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家长会上要委婉地指出,以期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能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谐班级的创建。第三,能正确关注孩子的成绩。家长会上要善意地提醒家长:“

考试

”不仅仅是“做试卷,取高分”,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对于

考试

要全面地关注孩子

考试

全过程的思想意识、情感思绪等等,这远比只关注一个冰冷的数字有意义,且更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更能为孩子所接受,更能为孩子的发展指明方向。对待孩子的分数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以孩子本身审视——比之于以前怎样;以其他学生审视——比之于先进怎样;以既定理想审视——比之于目标怎样,这样就客观多了。

家长正确关注孩子,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家庭教育的“不作为”、“乱作为”,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强化教育的功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

做到以上五个“第一”,能在最早的时间里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脉;能促成求真务实的班风和积极进取的学风的形成;能让学生明白平时的学习应当态度端正,方法科学,目标明确;能够求得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关注。这些肯定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尽早入轨。

学会忘记 2024-04-13 15:30:10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翻译

“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的翻译是你只需要担心自己能否自立,不要担心别人不懂你。
该句话出自晚张之洞所写的《诫子书》。
节选内容: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译文:你的前程,正可谓不可限量,国家正是在用兵的时候,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记住记住,别忘别忘。
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志存高远的前面是什么

原句为“志当存高远”,前面是“夫”。出自《勉侄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
译文:
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尚远大,仰慕先贤人物,断绝情欲,不凝滞于物,使贤者的志向高高地有所保存,诚恳地有所感受,能屈能伸,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地向他人咨询、学习,除去狭隘、悭吝,这样即使未得升迁,又何损于自己美好情趣?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昂扬,徒然随众附和,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继续伏匿于凡庸人之中,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勉侄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勉励侄子诸葛恪而作。全文虽87字,字字珠玑,却包含着对侄子诸葛恪的种种期盼,并演变出志存高远一词。

望天门山把什么比作什么

《望天门山》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用了奇妙的比喻,把天门山比作打开的天门。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20个字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译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