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什么意思

磨剑十年
精选回答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这是一个好问题哦,让我来喷一下,喜欢的就点赞,不喜欢的最好不要吐。

正眼看世界,睁眼看历史,豹眼看人生。

《隆中对》、《出师表》都是诸葛亮的杰作,无论文学性、思想性都是被后世津津乐道的。

许多人对这两篇作品,都有质疑,认为不是诸葛亮所作。

不管是否伪作,豹眼看来,还是符合诸葛亮当时的思想的。

《隆中对》时,刘备还是寄人篱下,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一个益州对刘备来说,那就是诺大的产业,足可以立身处世。

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足以勾起刘备的欲望。

此时的益州是个啥情况呢?中平五年(188年),汉室重臣刘焉目睹汉灵帝治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的情况,提出“废史立牧”的建议,并自请为交州牧,意图躲避世乱。

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

本来想去交州避祸的刘焉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由于黄巾军起义爆发,致使道路不通,刘焉暂时驻在荆州东界。

黄巾军首领马相杀死了郤俭,然后称帝。

没过几日,马相就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迎接刘焉进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

刘焉到任后,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

“五斗米教”首领张鲁的母亲长相美丽,懂得鬼神邪说,与刘焉来往频繁。

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进攻汉中郡,杀死汉中太守苏固。

张鲁在汉中得势后,就杀死张修,截断交通,斩杀汉使。

刘焉趁机中断与中央的联络,并进一步打击本地的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封闭状态。

天下诸侯讨伐董卓时,刘焉拒不出兵,保州自守,一心只经营自己的地盘。

此时,中原大乱,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悉数收编,称为“东州兵”。

这支军力,在刘璋继位后,虽然经常侵暴当地百姓,引起不少民患,但在平定赵韪内乱时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刘焉苦心经营益州,更是制造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驾)千余辆,为称帝做准备。

此后,刘焉假装称病,让朝廷把其幼子奉车都尉刘璋从京城派到益州,趁机把他留下。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长子刘范、次子刘诞、征西将军马腾策划进攻长安,密谋败露,刘范、刘诞被杀。

此时,绵竹发生了大火,刘焉的城府被焚烧,不得已将治所迁移到成都。

不久后,刘焉伤心死去的儿子,又担忧祸患,背疮发作而死。

刘焉死后,其幼子刘璋继承了益州牧。

刘璋性情柔弱宽容,缺乏威信谋略,不能有效约束东州过来的流民,对当地百姓造成了灾难。

建安五年(200年),赵韪看到民心不合,暗中勾结世家望族发动了叛乱。

刘璋利用“东州兵”拼死力战,最终平息叛乱,杀死了赵韪。

在刘焉、刘璋父子经营益州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尽管也出现了叛乱,但由于益州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原的战争混乱,并没有给益州带来毁灭性打击。

性格软弱的刘璋,没有太大的野心,也没有能力来横征暴敛,相对宽松的政策也保障了益州稳定的发展。

这就是诸葛亮所说: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贤君。

其他的不好说,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这两点对刘备来说是极有诱惑力的。

恰恰刘璋犯浑,不清楚张松、法正一帮人的企图,就邀请刘备入川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经过与刘璋三年苦战,最终率大军来到成都城下。

当时,城中有三万精良部队,粮食足够维持一年,绝大多数官吏百姓都想抵抗。

刘璋却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仗,许多人死在草莽野外,这都是我的缘故。

我怎么能够安心哪!”于是,下令打开城门,出城投降,部下没有不哭泣的。

《三国志》记载;刘备占据益州后,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等人各自黄金五百斤、银一千斤、钱五千万、锦缎一千匹。

其他将士按照功劳、级别大小高低各有赏赐,也不在话下。

有人建议刘备将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

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国贼不只一个,还不是安定下来的时候。

益州百姓刚刚遭受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

然后才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

刘备采纳了赵云的建议,没有满足将士们分瓜田产的请求。

未必就是刘备仁德,一个老农民还知道把猪养肥了再杀。

还有说法是,刘备纵容将士大肆抢掠,府库一空。

这个没有史料佐证,是否纵容将士抢掠不好确定,但府库空了却是真的。

看看刘备对诸葛亮等人的赏赐,简直就是打土豪,差点就要分天地了。

钱财分完了,老少爷们都高兴了,可接下来刘备却哭啦,这是真哭了。

几万人的官吏和将士要吃饭哦,他们可不会吃着自己的赏赐再去给你免费打工吧。

这也不是难事,自有高人出谋划策。

有个所谓清廉、清高的名士叫刘巴,通过诸葛亮推荐,向刘备献上了一计:“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铸造大面额铜钱,面值是原来的一百倍。

用铜的数量一样,而面值却增加了百倍,以此来调整物价。

派遣官吏实行市场管制,哪个商人、百姓敢不听招呼,就大刑伺候。

“刘备采纳了这一建议,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巴官升尚书令,众将士、官吏有了饭吃,皆大欢喜。

苦可就苦了益州的百姓了。

有点经济学知识的都会清楚,这一招有多狠毒。

就是说原来有一万个铜板,现在也顶一百个使用了;原来一个铜板能买到的东西,现在需要一百个了。

这叫百姓的日子咋过哦,如此行径,能得到蜀土百姓的支持,岂不是神话吗?世族豪强也不干哦,一夜之间,几辈人的积蓄就缩水了一百倍,他们能不跟你对着干吗?刘备入主益州后,蜀中百姓一直处于高通货膨胀中,苦不堪言。

《晋书·地理志》记载:263年,刘禅举国投降,蜀国户籍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

想象看,九十四万百姓要养活十万二千将士及四万官吏,是啥概念哦。

每两户就要供养一个将士或官吏,而且他们的消费可不是百姓生活的标准。

吴国灭亡时,官吏三万五千人,那是三个州的官吏。

仅仅一个益州就有四万官吏,不可思议哦。

如此庞大的官僚体系,还能说益州没有人才吗?四万人官理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益州,还把诸葛丞相给累死了,这些人都在忙活啥呢?难道整天吃火锅,打麻将吗?后主刘禅窝囊是窝囊了一点,但主动投降,结束了战争,毕竟也算是做了一件人事。

起码对蜀中百姓有百利而无一害。

那些主张投降的官吏,升官发财了,那是去领的曹魏的俸禄,起码减轻了蜀中百姓的负担。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诸葛亮《出师表》所说的“益州疲弊”是咋回事了。

此一时,彼一时。

诸葛亮目的不同,说法自然不一样,其中还有更多的因素。

但益州经过这一折腾,的确不再是以前那个益州了。

只搜刮益州也不是个办法哦,总在一个羊身上薅羊毛,不仅没有那么多的羊毛可薅,还可能把羊薅死。

蜀汉统治时期的益州,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君未必是仁君,臣未必是贤臣。

历史是统治者书写的,不是百姓记载的。

蜀国咋就没有史官哪?咋就没有史料记载呢?蜀国是主动投降,不是城破国亡,不会因为战火把史料毁坏。

这样的历史能够示人吗?能够留给后世吗?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世称道,统治者需要他这样对帝王忠心不二的臣子;读书人渴望像他一样,有机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即便是贪官污吏,标榜他也是借以表示自己的忠心和廉洁。

百姓哪?也渴望有个一心为民的青天大老爷。

真正被推上神坛的不仅是关羽,诸葛亮也算一个。

睁眼看世界,睁眼看历史。

吐得好那是燕窝,吐不好那就是一口痰。

诸葛亮两次说的都是对的。

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对刘备说,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那是因为刘备那时候可以称得上“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急需要找一个根据地,站稳脚跟,并以此实现称霸一方,三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给刘备做的是“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一个近期目标。

(诸葛亮)诸葛亮在北伐之前的《出师表》里,给刘禅说,益州疲惫。

那是因为诸葛亮在给蜀汉王朝做“第二个五年规划”,也就是北伐中原,统一中国。

诸葛亮的意思是,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的话,益州的资源是不足的。

诸葛亮的这两句话,其实还深刻地阐述了益州(四川)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问题。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中国历史上,四川先后建立过很多政权,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政权能够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

四川为什么建立割据政权容易?因为四川周围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

正如李白诗歌《蜀道难》里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同时四川中间又是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水利工程做得特别好,有吃有穿有百姓。

基本上稍微强大一点,你就可以建个政权,在四川舒舒服服住一段时间。

为什么以四川为根据地统一全国很难呢?因为从四川出外打仗,成本非常高。

由于古代运输条件有限,所以花在运输上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远远高于其他地方。

而且在崇山峻岭中,还找不到补给,只能回盆地里来拉。

但是盆地的资源虽然丰富,毕竟有限。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虽然可以用兵法计谋以少打多,以弱打强,但总体上还是要比硬实力,比财力物力的多寡。

因此,要依靠四川有限的资源,实现统一全国的目的,是相当难的。

(刘备)可以说,诸葛亮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

他在隆中的时候,为什么只给刘备做“第一个五年规划”,而不给他做“第二个五年规划”,就是他知道,要实现“第二个五年规划”是困难的。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诸葛亮知道,依靠四川实现统一全国的目的是难的,后来他为什么还要反复北伐呢?我觉得这就要说到诸葛亮的精神品格了。

现在有很多历史爱好者怀疑诸葛亮,觉得诸葛亮是假忠,真虚伪,他和曹操和司马懿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一个权臣。

我觉得这是没有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缘故。

我认为,诸葛亮在明知北伐很难成功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北伐,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诸葛亮要报恩。

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山,对他非常重视而尊敬,给他太多的荣誉,后来又把整个国家托付给他,这份恩情他是非常感激的。

所以,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坚持北伐,就是报恩的表现。

(刘禅)二是诸葛亮要做一个忠臣。

诸葛亮不学曹操司马懿,架空皇帝,培植自己的势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党同伐异,而是只做北伐这事,把北伐当成他生命中一件崇高的事业,就是要做一个忠臣。

做忠臣,也是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表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说他做的,做他所的,证明他说的,这就是诸葛亮!

天真过后的成熟 2023-09-06 11:29:56

相关推荐

电脑如何添加域

先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选择属性项,更改设置选择更改。计算机名字更改为使用者名字,这样是为了区分域中的计算机,域填写需要加进去的域名,点击确定,弹出对话框,填写域管理员的账号密码。点击计算机,然后单击右键,...
展开详情

表示队伍整齐的四字词语

1、堂堂之阵:形容阵容盛壮整齐,也用来形容光明正大;2、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3、正正之旗: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4、匪匪翼翼: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5、井然有序:整...
展开详情

儿子欠债父母有义务还吗

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只能让这个成年子女还,法律上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财产分的很清楚,不存在连带责任。父母对于成年子女的债务不负偿还义务,除非父母作为继承人,在成年子女死亡后继承死者遗产,就需要承担遗产价值以...
展开详情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寒窗苦读: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成语出处: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
展开详情

显卡的6P供电怎么接

1、首先需要准备显卡电源线,保证质量完好无损,方可进行接下来的操作;2、接着观察电脑的插口有哪些具体样式,是否与自身的电源线接口相匹配;3、接着准备连接,首先找到电源插口上六加二中的六插口,随后插在显卡上,此时...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王羲之是哪里人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冬至的诗句和名言

冬至的诗句:
1、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郑胤骥《送长蘅偕计北上二首》
2、浊酒醒来闻吉语,晴过冬至兆丰穰。——仇远《重阳见菊占冬晴上熟》
3、闻过岘首已冬至,想到匡庐将岁除。——陆游《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矣悲喜交怀作长句二首其二》
4、去年冬至投僧寺,今岁阳生宿店家。——刘克庄《湖南江西道中十首》
5、冬至之日无酒钱,醒笑先生高阁眠。——沈周《至日闲居自述(成化甲辰)》
6、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7、小臣曾读三王纪,冬至由来始祭天。——边贡《迎銮曲·郊祀元君百礼先》
8、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杨凝《雪晴》
冬至的名言:
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语录
2、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西风颂》
3、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左传》

排比句的好处和作用

排比句的好处: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语句的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且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文章的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句来叙事,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作用:使用排比句来写人,可以将人物刻画得立体,写景时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有形象生动之效,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一狼仍从的从是什么

“一狼仍从”的“从”的意思是跟从。
该句出自清代蒲松龄的《狼三则》,原文节选内容: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赏析:《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