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十五万锦衣卫去哪了,怎么没来救国?

盼你踏雪归来
精选回答

这很简单,锦衣卫被造光了,没办法出来救国了。即便是有心,实力也已经不允许了。那大明朝当年如狼似虎的锦衣卫是如何被折腾没了的?

按照叙述的正常逻辑,咱先不说他们是怎么没的,咱先说说锦衣卫是怎么来的。

锦衣卫是怎么来的

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了明朝。为了最大限度地将其安顿下来,朱元璋便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在皇帝下面,设立了中书省。

天下所有的事,都要经过中书省这个部门,这使得坐在皇位上的朱元璋,有点坐立不安。要知道,如果中书省有人想图谋不轨,那朱元璋的位置就岌岌可危了。

可人心的确是最不容易掌控的东西,胡惟庸当上了中书省的丞相,起初他还是干劲十足,但随着他权力越来越大,野心也就越来越大。

毕竟,胡惟庸与皇帝之间,只差了一个头衔而已。胡惟庸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为谋反案被凌迟处死。

这事也为朱元璋提了个醒,皇权还是放在自己的手里比较安心,中书省这个部门不能留。借着这件事,朱元璋将中书省连根拔起,将权力全收回到自己的手中。

为了彻底清查胡惟庸案,巩固皇权,顺便监察其他官员,朱元璋选取了拱卫司的贴身侍卫,来做这件事。

拱卫司是朱元璋的贴身侍卫,选拔极其严格,武力值与忠诚程度完全没有问题。自此之后,拱卫司的侍卫们便开始流窜于大明国内。

暗杀、刺探、跟踪、侦查,锦衣卫的身影活跃在各地,胡惟庸案牵连其中的三万多人,也被呈上了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大手一挥,三万多人被斩杀,朱元璋在皇位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将拱卫司改名为“锦衣卫”,大明朝正式多了一个情报监察部门。

锦衣卫被打压

自古以来,在皇帝那里就不会让谁一直强,帝王们最善于用的招数也就是制衡。锦衣卫火了数年之后,随着朱标的去世,打碎了朱元璋的构想。

锦衣卫这柄利剑,看起来过于锋利了,以至于朱允炆无法很好的驾驭它。借着蓝玉案,朱元璋亲手清算了锦衣卫一波,一是为了打压锦衣卫,二也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找一个背锅的。

锦衣卫审理案件的权力,被剥夺转移给了三司,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顺带处决了锦衣卫的指挥使。

一直到朱棣登基,锦衣卫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朱棣登基之后,为了稳固皇权,便重新启用锦衣卫,为了起到制衡的作用,还设立了东厂。

到了朱祁镇时期,大太监王振被重用,东厂崛起,完全压制了锦衣卫。再到后来,朱厚照又搞了西厂,锦衣卫再次被冷落。

在万历年间,锦衣卫曾有过高光表现,锦衣卫被派到了朝鲜,并且在朝鲜战场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还受到了万历皇帝的嘉奖。

可到了崇祯时期,大明国内的内耗早已积重难返,锦衣卫也在内耗中苟延残喘,早已名存实亡,难以有所作为。

因此崇祯帝不是个昏君,但他确实无人可用,再加上本身能力与性格各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被李自成围在了京城。

关键时刻,锦衣卫也不能力挽狂澜

崇祯面对着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大军手足无措,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整个京城都人心涣散。崇祯当时手中只有5000左右的锦衣卫,而且不少都是平日里吃空饷,前来凑数的人。

对上城外的20万大军,这点人还不够义军塞牙缝的呢。

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曾在保卫京城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他负责带人守住崇文门,并在城门被攻破之后战斗到底,后被义军活活打死。

面对着如潮水一般的义军,不少锦衣卫在战斗中牺牲,也有不少胆小怕事之徒,将关服脱下,混入百姓群中逃出城外,还有一些人倒戈加入了义军。

后记

锦衣卫辉煌过,但兴亡都是皇帝的一念之差。他们虽说是精挑细选的精干之人,但无非是执行特殊任务时比较出色而已。

如果放在数万军队面前,这些人根本不会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况且,当时的大明早已病入膏肓,连朝堂上那些官员都不作为,这些锦衣卫又能泛起多大的水花?

醉枕江山 2023-09-13 16:32:01

相关推荐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翻译

“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的翻译是你只需要担心自己能否自立,不要担心别人不懂你。
该句话出自晚张之洞所写的《诫子书》。
节选内容: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译文:你的前程,正可谓不可限量,国家正是在用兵的时候,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记住记住,别忘别忘。
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志存高远的前面是什么

原句为“志当存高远”,前面是“夫”。出自《勉侄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
译文:
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尚远大,仰慕先贤人物,断绝情欲,不凝滞于物,使贤者的志向高高地有所保存,诚恳地有所感受,能屈能伸,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地向他人咨询、学习,除去狭隘、悭吝,这样即使未得升迁,又何损于自己美好情趣?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昂扬,徒然随众附和,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继续伏匿于凡庸人之中,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勉侄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勉励侄子诸葛恪而作。全文虽87字,字字珠玑,却包含着对侄子诸葛恪的种种期盼,并演变出志存高远一词。

望天门山把什么比作什么

《望天门山》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用了奇妙的比喻,把天门山比作打开的天门。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20个字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译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