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期末考试

简单是幸福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世界上古史期末考试本文简介:世界上古史期末考试完整提纲一、名词解释1、晚期智人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十万年到一万年,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世界上古史期末考试本文内容:

世界上古史期末考试完整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晚期智人

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十万年到一万年,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2、吉尔伽美什史诗

古苏美尔—巴比伦时期的文学作品。起源于苏美尔时代,至巴比伦时代编定成书。史诗描述乌鲁克成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最初施***,激怒了神而饱受磨难。在历经艰辛归来之后,终成为洗尽前耻的谨饬之君。史诗生动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等自然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免失败的悲剧色彩。现存的版本是亚述帝国时期的抄本。

3、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该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四个种姓的地位以及种姓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第一种姓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种姓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种姓是吠舍,是平民,与婆罗门,刹帝利同属于再生族;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和职业世袭,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能通婚。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4、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改革背景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全权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债务及因债务而遭受的奴役;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之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设立新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5、列国时代

印度历史上一个列国林立的时代。又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个时代,故史学上亦称为“早期佛教时代”。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517年,次大陆西北部被波斯帝国占领,当地居民被外族统治,次大陆历史发展重心转移到了恒河流域,十六大国主要分布在这里。随着专制王权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于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列国中的摩揭陀强大起来并统一次大陆。列国时代时,铁器已普遍应用,工商业也发展迅速,为孔雀帝国的统一奠定基础。

6、伊普味陈辞

反映埃及中王国末期的大规模贫民和奴隶起义的史料。伊浦味是个奴隶主贵族,他对起义进行了攻击和咒骂,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起义的一些情况。从这篇陈辞来看,起义的规模很大,参加起义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等,起义席卷全国各地,起义者推翻了以国王为代表的奴隶主的统治,不仅打击了地方贵族奴隶主,而且打击了追随王权的涅杰斯奴隶主。起义者夺回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奴隶主威风扫地,起义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7、乌鲁卡基那改革

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吉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根据《乌鲁卡吉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为: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约公元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拉伽什,乌鲁卡吉那改革彻底失败。乌鲁卡吉那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8、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9、沙门思潮

印度列国时代,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思想流派,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沙门意为勤息、息心、净志,是对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总称。沙门思潮是当时自由思想家的各种观点、派别的通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生命派、具有唯物性质的顺世派和不可知论派等。上述沙门思潮,虽各有所标榜,但他们反对吠陀权威和婆罗门教精神统治方面是一致的。但这些派别也有很多时代的局限,诡辩、不可知论,宿命论或极端就是其中的代表。

10、前三头同盟

公元前60年,由凯撒,克拉苏和庞培组成政治同盟。公元前60年,克拉苏,庞培与凯撒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一起反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为了巩固这一同盟,凯撒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庞培。三头通过协商,共同分享罗马权力。公元前53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三头同盟破裂。公元前49年,凯撒攻占罗马,庞培逃亡埃及,为托勒密人所杀。公元前44年,凯撒被任命为终身执政官,不久在元老院被刺身亡。

11、血缘家族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12、银版合约

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和平条约。埃及与赫梯在争霸战争势均力敌,于公元前1284年前后,赫梯国王哈图舒尔三世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决定终止战争,缔结和平条约。穆瓦塔尔把写在银板上的和议草案寄送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以此未基础拟定了自己的草案,寄给穆瓦塔尔。条约规定:双方实现永久和平,“永远不再发生敌对”,永远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关系”;双方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双方承诺不得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

13、陶片放逐法

古希腊雅典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6世纪末创立。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陶片放逐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政治上掌握大权而意图恢复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

14、伯利克里

古雅典政治家。公元前443年起当选将军,历15年,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当选期间,对内加强雅典民主政治,对外加强提洛同盟,完成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之间的“长墙”。晚年与斯巴达争霸,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29年染瘟疫病逝。他的时代被称为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

15、元首制

古罗马政治家奥古斯都创立的政治制度。始于公元前27年,终于公元前284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鉴于共和制的传统势力依然强大,因此未采取君主或独裁的名义,而是采用这种制度。该制度下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元老院等均得以保留。但作用大大削弱,元首实际控制国家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各方面的事务。

16、底比斯方阵

希腊底比斯的一种军队阵式,马其顿方阵的前身。伊巴密浓达训练了一批精兵,专门布在方阵的左翼。而且,通常来说,希腊重装步兵方阵有8到12排,然而伊巴密浓达方阵的左翼居然达到了50排。开战之后,左翼冲锋,而异常薄弱的右翼主要采取守势,这样一来,敌人的右翼就会被首先击垮,从而导致全军溃退。

17、腓力二世

马其顿的杰出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早年曾在希腊的底比斯城邦为质,回国之后,于公元前359年夺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打造了一个强大的马其顿王国。内政方面,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常备军和强大的海军,训练了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马其顿方阵”;外交方面: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于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中大胜希腊联军。次年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以马其顿为主导的科林斯同盟,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诸城邦的控制。公元前336年,他在准备进军波斯的前夕被刺杀。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间,马其顿由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崛起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累计了巨大的潜力,为其子亚历山大的征服准备好了充分条件。

18、马拉松战役

公元前490年雅典与波斯再马拉松的决战。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再次入侵希腊。米提亚德指挥雅典军队及普拉提亚援军,再马拉松平原迎战波斯大军。米提亚德采取了密集方阵队形,并以两翼包抄的战术击溃了波斯军。战后,雅典传令兵腓力普斯在受伤的情况下经过长距离奔跑,返回雅典城内通知胜利的消息,最终在完成任务后力尽而亡,后世因此诞生了称之为马拉松的长跑运动。

二、简答

1、简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失败原因

1、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十分强大且根深蒂固;

2、改革者内部的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举措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

3、人民群众并未从改革中得到好处,相反,他们的负担更为加重,因而也对改革缺乏热情;

4、埃赫那吞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5,外部环境逐渐紧张,赫梯的崛起威胁到埃及的政权。埃赫那吞无力解决西亚的紧张局势和亲埃及的统治者的救援,使得埃及的国际威信力下降。

2、简述学术界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起源的争论

雅典民主政治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

(1)梭伦是民主政治的建立者:公元前594年,梭伦着手改革。他根据财产的多寡,把雅典分成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可以参加相应的政治活动,打败了贵族垄断政治的格局。再有,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扩大了公民的范围。此外,他还设置400人议事会,使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也开始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2)克里斯提尼确定了民主政体:首先,克里斯提尼以10个新地区部落代替四个传统的血缘部落,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从而完全确立了国家组织。其次,他设立了500人议事会,由十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成为雅典国家的重要行政机构,公元前504(501)年,雅典人又从十个部落中选出十将军,他们在后来雅典政治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第三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还制定了陶片放逐法。经过克里斯提尼的改革,雅典奴隶制国家终于形成了,奴隶和自由民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代替了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对立。

(3)民主政治最终由厄菲阿特确立:厄菲阿特改革进一步削弱了高级官吏的权力,解决了公职人员的津贴问题,使各个财产等级的公民都能发挥一定的政治作用。此后,三个重要的民主机构,即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独立自主地担负处理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的责任。

3、简述马略军事改革

改革的背景: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以及加强武装政治力量和扭转军队腐败的局面(朱古达战争的失败暴露罗马贵族将领的腐朽无能和罗马军队的堕落),于公元前107年当选执政官的马略着手改革。

改革的内容:第一、放弃服兵役财产资格的限制,以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第二、改革军***。第三、统一武器装备。第四、严明军纪。

改革的意义:第一、扩大了军队来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第二、部分解决了小农破产后的谋生问题。第三、改变了罗马军队的性质。第四、军队职业化有助于军事统帅***的发生。

4、简述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线索

(1)早王国时期(3100BC-2686BC):出现了国家形式,并开始了统一运动

(2)古王国时期(2686BC-2181BC):埃及历史进入了统一的时代,王权得到加强,也叫法老的时代。

(3)第一中间期(2181BC-2040BC):埃及历史上一个比较***的时期

(4)中王国时期(2040BC-1786BC):

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夺,南方的底比斯崛起,重新统一了埃及

(5)第二中间期(1786BC-1567B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希克索斯人)共同作用,使埃及历史经过又一个***时期。

(6)新王国时期(1567BC-1085BC):埃及重新统一,并进入极盛时期,对外战争进行多次征战,建立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7)后王国时期(1085BC-332BC):埃及历史上比较衰弱的时期。这一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外族入侵频繁以及宫廷内部争斗十分激烈。

(8)希腊人和罗马统治时期(332BC-***2AD):埃及沦为马其顿和罗马附庸的时期。

5、简述希腊殖民运动原因

(1)人口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

(2)耕地不足与生存空间的需要

(3)土地兼并破产失地而到海外寻找土地

(4)很多平民与贵族斗争中失去公民权,为了生活他们向海外寻找土地

(5)商业发展寻求原料和开辟市场

6、简述罗马早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原因、经过及影响

原因:罗马共和国成立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加尖锐:

(1)政治上,平民则被完全排斥在贵族把持的政权之外。

(2)经济上,贵族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平民失地,破产,有的沦为债务奴隶,有的被卖往国外

(3)社会地位上,贵族靠自己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权力,肆意加害平民,此外,贵族还以内部联姻的方式,杜绝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流动和平民对贵族阶层冲击

(4)宗教上,垄断宗教职务,平民则不能染指

于是,平民为了改变这种地位和处境,同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经过:(1)公元前494年,设立平民保民官。

(2)公元前474年,平民争取设立了平民会议,

(3)公元前451-前450年颁布《十二铜表法》

(4)公元前449年,一项法案规定平民决议适合于一切罗马公民,设立新的公民大会,特里布斯大会。(5)公元前445年,坎努利优斯法。444年,设军政官职位。

(6)公元前376年,李锡尼和塞克斯图法

(7)公元前326年,“波提利阿法”

(8)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标志平民斗争的结束。

意义:(1)政治上,斗争的最大成果是平民获得了参政的权利,可与贵族通婚,可进入元老院。也促进了罗马国家机构、制度的完善。但平民中只有上层可凭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跻身于上层社会之中。

(2)经济上,债务减免和债务奴隶制的废除,对土地集中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罗马的小农经济,改善了平民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可以参与公有地分配,有利于国家内部的稳定

(3)军事上,小农经济的稳固为罗马提供了稳定的兵源,使国家的军事力量有所增强,对于罗马对外扩张提供了稳定的公民兵来源。

(4)阶级关系上,罗马公民不再成为奴隶所来源,掠夺和征服奴役其他民族,获得外籍奴隶成为国家奴隶的主要来源。

7、简述希波战争中希腊胜利原因

(1)地理环境上:希腊海岸线曲折,多山。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易守难攻。波斯远征希腊,舟车劳顿,并不占优势。

(2)政治制度上:希腊的民主城邦制度(斯巴达等专制城邦除外)优越于波斯的专制主义制度

(3)军事实力上: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依托于此,建立了许多实力强大的海军舰队。波斯帝国幅员辽阔,位置稍向内陆。远征希腊,在多海的作战环境中并无优势。此外,训练有素的斯巴达军队战斗力极强。

(4)民族精神上:希腊民族比波斯帝国更富有民族凝聚力。且希腊是正义之战,波斯则是侵略之战。

8、简述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

(1)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希腊典型的海洋文明,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有利于其与外界交流。从而使希腊人可以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

(2)城邦的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民主色彩。民主政治下自由辩论的发展,为各种理论的提出提供了环境,有利于各种学派的产生。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4)古朴时代的希腊社会汲取了爱琴文明和荷马史诗的营养,为古典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文化基础

(5)希腊的民族精神富含进取和奋斗,为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9、简述戴克里先改革

为了拯救罗马危机,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戴克里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行政方面,实行“四帝共治制”,同时对行省进行改革

.

(2)军事方面,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内地机动部队,后者供随时调遣;扩大兵源,大量招收蛮族入伍,加速了军队蛮族化。

(3)财政上,实行新税法。为保证税源,严禁各行业流动迁徙。为抑制通货膨胀,颁布“限价法令”。

10、简述布匿战争

为了掠夺资源和奴隶和争夺西部地中海的霸权,罗马和商业强国-迦太基展开了生死决战。战争从公元前2***至146年,共进行三次战争,延续一百年,史称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2***BC-241BC)是为争夺西西里而引起的。战争以迦太基战败而结束,罗马获得大量赔款和西西里岛。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人反击罗马,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战争之初,迦太基人在其著名军事领袖汉尼拔率领下连连获胜,但由于孤军深入,补给困难,战斗力逐渐衰弱。前204年,罗马派军进攻迦太基,前202年,双方在迦太基南部的札玛附近发生决定性会战,迦太基战败。次年,被迫求和。

经过半个世纪的恢复,迦太基再次雄起。罗马恐其强盛,于公元前149年发动第三次战争(公元前149-146年)。迦太基坚守了三年后终于沦陷,被罗马划为其“阿非利加”省。布匿战争是一场罗马征服扩张的战争。

11、简述古代希腊早期僭主政治

定义:僭主政治的实质在于僭主独立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之外,实行“压抑贵族、加惠平民”以努力使两个阶级的利益实现平衡和稳定的统治。是介于寡头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政治体系。一般僭主传承不过三代。

形成:公元前6世纪,希腊平民大都处于奴役状态,对政治毫无发言权,所以他们十分不满。这一时期希腊各城邦先后出现僭主政治,僭主们打击贵族的政策深受平民支持。公元前560年,贵族出身的庇西特拉图在山地派的支持下用武力夺取雅典政权,实行***统治,推行僭主政治。

作用:僭主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使城邦强盛,经济发展,平民地位提高,从而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12、简述佛教教义

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所谓四谛(四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宣扬所谓八苦,

“集谛”说明产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爱(渴望)。有欲爱便有行动,有行动便造了业,造了业便造了今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断,生死轮回不已。“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在于消灭苦,认为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理论上理解佛教宣扬的教义,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教所宣扬的境界。

此外,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说。

佛教的教义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与婆罗门教相近,但它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不承认婆罗门的经典、祭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

三、论述题

1、论汉谟拉比法典特点

(1)某些内容保留了原始的同态复仇法。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法典具有阶级性。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①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②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法典规定,窃贼要处死或处以重罚。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

(3)内容不具有普遍性,并非法律条文的完整汇集。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多数是在古巴比伦王国末期及之后写成。有些条文有明显的习惯法的痕迹如《汉谟拉比法典》第249条:“如果一男子雇一头牛,神使之罢工而且该牛死掉,那么租牛者可以神的名义发誓并且免去责任。”在遇到无法确定原告,被告的陈述是否属实之时,采用神判法。

(4)缺乏逻辑性。有矛盾或不一致之处。如第8条和第259条的矛盾.

(5)深刻反映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汉谟拉比法典》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信息。

2、论格拉古兄弟改革原因、内容及影响

原因:

(1)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农民的破产,使公民兵和共和国社会政治基础遭到破坏

(2)失地破产的农民强烈要求重分土地

(3)统治集团内部有识之士想解决土地和自由民内部问题以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

内容:

(1)提比略提出改革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每户占地总数不得超过1000犹格,超占部分收归国有,划分为30犹格的份地,分给无地农民耕种,由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

(2)盖约颁布恢复提比略的法案基础上再提出粮田法,,审判法,筑路法等法律,削弱贵族的影响,提升骑士与平民的地位。

影响:

(1)使8万农民分得土地,改善了平民的生活条件,缓和了土地兼并

(2)打击了元老贵族的势力,促进民主派发展

(3)保护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4)抑制豪强地主,限制其特权

(5)提高了骑士的政治,经济地位,促进骑士阶层力量的壮大

(6)鼓舞并促进意大利人争取公民权的斗争

(7)修建道路,建设交通网络,一方面使部分无业贫民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工商业和国内贸易的发展

3、论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及其现实启示

4、论早期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1、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出现于一世纪,最初发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的犹太人团体之中,逐渐发展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产生的背景是罗马共和国末期,东方各地人民多次进行反抗罗马***的斗争,都归于失败,处于愤怒和绝望中的人们只能从宗教中寻找精神出路。犹太人的犹太教中有种传统思想,相信上帝耶和华将会派“救世主”(希腊语称基督)来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这种“救世主”观念就是后来基督教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但犹太教有不能适应罗马各地各种受苦受难人民需要的一面,于是新产生的基督教不再是犹太人的宗教,而成了没有民族界限的,能吸引各种受苦受难者的宗教。

根据基督教经书《新约》的说法,基督教的创立者是耶稣,他是上帝的独子,是为挽救人类而降生世间的“救世主”,即基督,他为了赎取人类的罪恶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三日后复活升天。这套神话纯属虚构,是教士传教过程中编造出来的,其实不是耶稣创造了基督教,而是基督教创造了耶稣。

基督教最初作为群众运动而产生,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就可成为教徒。早期教徒不分种族,不歧视被压迫阶级,因而很快传遍帝国的城市和乡村。他们彼此互助,反对罗马的统治,具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因此备受罗马统治者的残酷迫害。

2、基督教的传播和演变

罗马统治者企图用强权消灭基督教,但未得逞。随着奴隶制危机的加深和罗马皇帝残暴统治的强化,基督教日益发展起来,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信徒中增加了富有者,他们捐献财产,逐渐在教会中取得领导地位。二世纪后期基督教就从最初受苦受难人的宗教蜕变为富有者,统治阶级的宗教,这样一来,基督教无论在成分上或在性质及组织上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教会逐渐拥有大量产业和金钱,并为一些有财有势者控制,他们在教义中加进宣扬忍耐服从、爱仇敌、寄望来世等欺骗性内容,这样,基督教变为剥削阶级接受和利用的宗教。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给予教会和教士许多权利,拥有自己的土地,免除赋税和劳役。

但这时基督教也出现了教派分裂,其中势力最强的阿里乌斯派,该派奠基人为亚历山大里亚城的阿里乌斯,他认为基督是圣父创造。因而低于圣父,而亚历山大里城主教阿塔纳西乌斯所领导的正教派认为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教派间的争论使教会产生分裂,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基督教。325年,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召集各地教会的主教举行会议,制订了基督徒必须遵守基督与圣父同体的信条,宣布阿里乌斯派为异端,将其开除出教。

5、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1.根本原因: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由上一根源引发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

(1)农业的衰落,进而危害到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的萧条。

(2)隶农制的危机:奴隶——农奴的转变。

3.由上一根源引发的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1)帝国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激烈,帝位更迭频繁,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称雄。

(2)政治腐败透顶,竭力维护其腐朽统治。

(3)罗马帝国的奴隶、隶农和各类劳动群众不断掀起波澜壮阔的反抗斗争,震撼帝国各地。

4.外部原因:蛮族日耳曼人的征服。

5淫风盛行、纵欲使得人口减少是古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6.基督教思想的深入传播

6、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化的结果。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由西向东、南方面扩张,到达恒河下游和纳巴达河流域,这一时期,铁器广泛使用,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农业居主导地位,耕地用重犁,农田使用粪肥。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导致社会进一步分化。占据较多财富的贵族罗惹尼亚演变的刹帝利掌握了部落的权力,勤于放牧和务农的平民维什成为与刹帝利相对立的阶层—吠舍。婆罗门和首陀罗也先后出现。

(2)该种姓制度有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属于可再生族。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属于不可再生族,不能参加婆罗门的人门式和宗教仪式。

(3)与其他文明相比,***制度具有时间长,十分严格和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职业世袭制,即每个人将来的职业,不取决于他本人的能力,而取决于他的出身。其次,各种姓实行内婚制。第三,在法律上,种姓之间的不平等表现得最为明显。

(4)种姓制度给印度造成了重大影响:首先,造成社会结构刚性,劳动力结构僵化。且阻碍劳动力身体素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经济发展。其次,种姓制度与村社制度一起,构成了印度社会两大不可动摇的支柱,使得印度在几千年的时间中统治者换了很多,却从未动改变过印度的社会,使印度社会处于一种帕累托次优的状态。第三,不利于民族团结,也是印度屡次被外族入侵征服的原因之一。

7、论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军事扩张

(1)新王国时期扩张的原因:第一,雅赫摩斯一世在赶走希克斯人之后,建立了埃及第18王朝。他在任期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环境现对比较缓和。第二,那时西亚各国实力比较弱小。

(2)扩张的方向:东北出西奈半岛进攻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偶尔进人两河流域。向南主要进攻努比亚。

(3)扩张过程:雅赫摩斯及其继承者都曾进军努比亚,图特摩斯一世时期不仅再次掠夺了努比亚,而且北进到了幼发拉底河和北部叙利亚。图特摩斯三世时,埃及对外扩张达到了顶峰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他的《年代记》里详细记载了他历次侵略的“战果”。特别记述了对西亚的战争情况,他多次进兵西亚,不仅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而且迫使米坦尼等国与埃及交好,送来礼物。在西亚的影响也到达顶峰。

(4)经过连续几代人的扩张,到公元前15世纪,埃及成为一个地跨亚非的帝国。它的北疆达到小亚细亚南部,东北达幼发拉底河,西接利比亚,南达尼罗河第四瀑布,成为西亚北非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8、论凯撒改革

首先,凯撒为了巩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给8万名老兵分配了土地。其次,改革元老院,把一些非贵族出身的人塞进元老院,将元老院的人数扩大到900人.其三,授予一些行省城市以自治市地位,给予一些行省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其四,以固定税款代替农业税,改由国家直接征收。最后,颁布新的法律,严惩贪污的行省总督。对于罗马的城邦制度来说,凯撒的统治和改革无疑又是一次沉重打击。凯撒集大权于一身的做法,直接违背了罗马共和国的分权与任期有限的制度,极大破坏了共和制度;将公民权扩大到行省的做法,使城邦直接参与体制的局限性更加暴露,因为行省的居民几乎没有可能放弃自己的工作到罗马来行使他们的公民权。至此,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几乎不可逆转。

但是,长期的共和传统,绝不是一次改革就可以埋葬的,尤其是那些有政治参与欲望与利益受到损害的贵族,对凯撒的独裁统治更加不满。即使是普通的罗马人,也没有接受君主制的心理准备。

天黑了 2022-07-17 10:06:05

相关推荐

适合发朋友圈的唯美说说短语

一、我嫉妒你身边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他们就那样轻而易举的见到,我朝思暮想的你。二、不要做廉价的自己,不要随意去付出,不要一厢情愿去迎合别人,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三、凡是离开你的,都不是你的,不管是人还是钱。做一...
展开详情

如何更改图片上的文字 这个方法还是很简便的

用美图秀秀就可以更改图片上的文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电脑上下载并打开“美图秀秀”,点击“美化图片”。选择“打开一张图片”,打开需要修改的图片。点击“消除笔”,涂抹需要修改的文字。点击“应用”即可消除文字。打开...
展开详情

神兽放假经典语录 神兽放假经典唯美语录

终于放寒假了,各路神兽欢聚一堂,势必闹个天翻地覆。“神兽”归笼!妈妈送孩子返校后哈哈大笑:他不开心我开心开心开心,在家三个月的神兽终于归笼了,期待俩个月后的蜕变!这周日是不是工作日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家里的...
展开详情

打扮自己9大技巧 让你一天都美

妆前乳之前,用纸巾轻压全脸:清洁皮肤后,在涂抹妆前乳之前,用纸巾轻轻压于全脸。肌肤外多余的油脂会容易造成脱妆。切记不要使用吸收力过强的吸油面纸,适度地吸收油脂还是使用纸巾最恰当!别忘了检查容易出油的t字部位和鼻...
展开详情

?怎么读 ?的拼音是什么

的拼音:mì和miàn。的笔画共12画。的部首为言。的解释:《集韻》眠見切,音麪。《類篇》誘言也。...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鸟的第一笔是撇还是点

鸟的第一笔是撇。鸟的笔顺: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横。
鸟,汉语常用字,读作niǎo或者diǎo,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长尾飞禽,后引申为能飞的昆虫、地名等。
引证解释:
1、又星名,朱鸟,南方七宿名。《书·尧典》:“日中星鸟。”
2、又国名。《山海经》:“盐长之国有人鸟首,名曰鸟氏。”
3、又山名,鸟䑕。《地志》:“在陇西郡首阳县西南,禹贡,终南惇物至于鸟䑕。”
4、又《山海经》:“鸟危之山,鸟危之水出焉。”
5、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少皡挚之立也,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
6、又秦之先有鸟俗氏。《史记·秦本纪》:“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索隐曰:‘以仲衍鸟身人言,故为鸟俗氏。’”
7、又丹鸟,白鸟,俱虫名。《夏小正》:“丹鸟者,丹良也。白鸟者,蚊蚋也。”
8、又妙音鸟。《法华经偈颂》:“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注:“迦陵频伽,妙音鸟也。鸟未出声时,卽发音微妙,一切天人声皆不及,惟佛音类之,故以取况。”
9、又《正韵》:“尼了切,音袅。义同。”
10、又《集韵》《类篇》并与岛同。
11、又《字汇补》:“子削切,音爵。”
12、又叶都缕切,音女。《史记·自序》:“穆公思义,悼肴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
13、又叶丁柳切,音近斗。《前汉·叙传》:“沐浴尸鄕,北面奉首。旅人慕殉,义过黄鸟。”

日暮残阳的诗句

日暮残阳的诗句:
1、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来鹄《惜花》:
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
为惜红芳今夜里,不知和月落谁家。
3、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韦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6、马戴《送僧归金山寺》: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7、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8、谭嗣同《道吾山》:
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
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9、岑参《还东山洛上作》:
春流急不浅,归枻去何迟。
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云晴开螮蝀,棹发起鸬鹚。
莫道东山远,衡门在梦思。
10、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欲上青天揽明月全诗

“欲上青天揽明月”出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形单影只茕茕孑立什么意思

“形单影只”汉语成语,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
“茕茕孑立”指孤独无依的样子,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形单影只”的出处:《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茕茕孑立”的出处:《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孑立,未有子息,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
“形单影只”造句:
1、那只形单影只的白天鹅悲伤的鸣叫,刺痛了所有人的心。
2、王奶奶形单影只,一个人生活了30多年。
3、他没有朋友,不管去哪里,他总是踽踽独行,形单影只。
4、他的成绩开始下滑,讨厌团体活动,总是形单影只。
5、小林刚来这里,人地生疏,形单影只,大家应当主动关心他。
“茕茕孑立”造句:
1、他没有亲人,茕茕孑立,十分可怜。
2、小王因为职位被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很是懊恼。
3、这位老人,没有子女,没有至亲,落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老人很早就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多年来,茕茕孑立,一个人过着艰难的生活。
5、他对这个茕茕孑立的孩子动了怜悯之心。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