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丞讳士林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笑脸相迎
精选回答

原文:

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愿送儿置村塾中。”许之。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道。漳俗斗杀人。捕之辄聚众据山。或请用兵,公曰:“无庸。”命壮士分扼要隘三日,度其食且尽,遣人探入,怵以好语曰:“垂手出山者免。”如其言,果逐对出。乃伏其仇于傍,仇大呼曰:“为首者某也。”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迁江苏布政使,丁父忧,诏夺情不起,服阙入都,純皇帝问山东直隶麦何如,曰:“旱且萎。”问得雨如何,曰:“虽雨无益。”问何以用人,曰:“工献纳者虽敏非才,昧是非者虽廉实蠹。”上深然之,寻迁江苏巡抚,公于要路不通一刺,而于乡会师门不忘,曰:“此人生遇合之始也。”

治狱如神,有宿松民孀田氏,事姑孝,兄某利其产,逼嫁之,与群匪篡焉;妇刎于途,诬以坠水。公坐堂上,见黑衣女子啾啾如有诉,召兄某质之,则毛发析洒,口吐实情。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凡狱,决宪于辕垣,绝人影射,守令来谒,命判试其才,教曰:“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性廉信而绝不自矜,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家人耳语曰:“此包公衣也。”公大惭谢过。少顷论公事快,挥洒如故。听讼饥,家人供有黍,且判且啖,少顷髭颐尽赤,盖误朱为饴糖,笔箸交下,不能复辨也。晚坐白木榻,一灯荧荧然,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勿辍。幕下客怜之,治具邀公,公猛啖,不问是何膳饮,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爱民忧国,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处,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于丰,亦不容心于俭也。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于淮安卒。其遗疏云:“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章上,人以比朱文端公。上云悼惜,赐祀贤良祠,年五十八。

译文:

徐中丞名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亲名叫徐农。徐中丞小时候听到邻居家小孩读书的声音,非常高兴,跪在祖母面前说:“希望送孩儿到村里私塾去读书。”祖母答应了他。于是(徐中丞)考中了康熙癸巳年进士,多次升迁至福建汀漳道台。漳州民风好斗常杀人。抓捕他们就会聚众占据山林。有人请求派兵镇压,徐中丞说:“不需要。”命令强壮的士兵分路扼守险要关隘三天,估计他们的粮食将要吃完,派遣人深入打探,用好言好语引诱说:“垂下手(指缴械投降)走出山林的就免除罪行。”按照他说的,果然逐一成对走出。(徐中丞)于是埋伏那些人的仇人在道路旁,仇人见了大声呼喊说:“为首的人就是某某人。”(徐中丞)立刻捉拿首犯示众,众人惊慌散去。事后徐中丞追捕(其它)犯人,(其它)犯人再也没有敢占据山林了。

(徐中丞)后来升任江苏布政使,遭遇父亲去世,服丧期间皇帝下诏让他出任,他没有答应,直到守丧期满丧服除去才进入都城,乾隆皇帝问他山东、河北的麦子长势怎么样,(徐中丞)回答说:“因干旱麦苗将要枯萎了。”(乾隆)又问如果得到雨水会怎么样,(徐中丞)回答说:“即使下雨也没有益处。”(乾隆)又问到任用人的标准是什么,(徐中丞)回答说:“那些擅长建言献策供采纳的人即使机敏也不是真正的人才,那些不明是非的人即使清廉实际上是有损国家的人。”皇上深深地感到他说的话是对的,不久就升任江苏巡抚一职,他对于权贵不去打探一点消息(意即不巴结奉承),但对于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以及同出师门的是不会忘记的,他说:“这是人生彼此相遇投合的开始。”

(徐中丞)审理案件如有神助,宿松有个寡妇田氏,对她的婆婆很是孝顺。她丈夫的哥哥为夺其家产,逼迫她改嫁,找一帮坏人用不正当的手段逼迫她,结果她自刎于途中。那哥哥诬赖说她是掉进水中淹死的。徐公坐在公堂上(审理这个案子时),让一个黑衣女子现身堂上声音凄清地如有冤情哭诉,然后招来田氏丈夫的哥哥对质,田氏丈夫的哥哥一见就毛发颤栗,说出了实情。徐公对自己用搬神弄鬼的办法破案深感愧疚,而满庭官吏都看到和听到了,这事也不能掩盖了。所有案件,都在官署依法判决,杜绝别人影响,太守县令如果来拜谒,(徐中丞)就会让他们判案考验他们的才能,并教导他们说:“苛刻地引用法律条文就会伤了和谐,太过迁就包容就会助长坏人作恶,这些要警戒啊!法律条例,就如同医书《本草纲目》,不善于用药的人就会(用它)杀人,不善于使用法律的就和那情况一样啊。”

(徐中丞)性格清廉诚信而绝不自我夸耀。曾经在庆贺长至节(即冬至节)时,天气严寒,徐中丞的大衣皮毛脱落,按察使包括(人名)把自己貂衣借给徐公,徐公披上后就好像忘记了(别人的衣服),鼻涕和唾液都抛洒在貂衣上。家人私下里轻声说:“这是包公的衣服。”徐公非常惭愧赶紧谢罪道歉。一会儿谈论公事兴起,(鼻涕和唾液)挥洒如故。听诉讼审理案子(徐中丞)饿了,家人就供用米饭,他一边判案一边吃饭,不一会儿嘴角、面颊都红了,大概是误把红色墨水当作饴糖了,毛笔和筷子交替而下,不能够再辨别了。晚上坐在白木床榻上,点着一盏光焰闪烁的灯,手里拿着书在读,即使是除夕元旦也不停止。幕下的门客怜爱他,准备了丰盛的酒席邀请他,徐公则大吃大喝,不问是什么样的饭。他平常日夜思考的,一举一动之间,都是爱民忧国的事情,知识感到时间不够罢了。所以对穿衣吃饭睡觉的事情,人们常常因此供给他,徐也是因此欣然接受,不把丰盛还是节俭放在心上。担任吴州巡抚未超过一年,就以疾病请求告老还乡,船停靠在淮安的时候去世了。他在遗书上说:“希望皇上革除弊政,不要反复改变政策;广泛地考察但心中要有主见。爱护百姓不让他们骄傲,选用人才要先追求他品行端正。”奏章呈上,人们以此把他比做朱文端公。皇上痛悼惋惜,赏赐祀贤良祠,享年五十八岁。

姑娘有苦不流泪 2024-04-15 13:31:46

相关推荐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亏贼是什么意思

亏贼的意思是损害。
亏贼,读音为kuī zéi,汉语词语。
出处:《墨子·兼爱下》:“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亏(拼音:ku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亏”和它的繁体字“虧”原是音义都不同的两个字。简体“亏”原是“于”的异体字,字形、字义关系不详,清代王筠认为是“吁”的本字,假借为动词“往”义,并由此引申出“到达”、“在”、“比”义,进而虚化出一系列介词用法,这些意思后世多写作“于”。“亏”字后来成为“虧”的简化字。
出处:《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
例句:《战国策·魏策一》:“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近义词:损、缺。

什么是标兵

标兵,读作:biāo bīng,意思是:
1、阅兵场上用来标志界线的兵士。泛指群众集会中用来标志某种界线的人。
2、比喻可以作为榜样的人或单位:树立标兵;服务标兵、生产标兵、安全标兵、质量标兵。
出处:
1、明沈德符《野获编·督抚·整饬兵备之始》:“但承平日久,仍如守土之吏,无标兵可练,无军饷可支。”
2、《花月痕》第四十六回:“试问各道节度共带枢部之衔,且有标兵之掌,如何说得不知兵。”
3、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他杀得性起,不再同刘芳亮等互相照应,率领着自己的标兵追着一股敌人不放。”
造句:
1、他对自己能当选学习标兵感到十分荣耀。
2、王大伯过去是捕猎的能手,现在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兵。
3、他的母亲不仅在厂里是生产标兵,在家里也是个好主妇,大家都称赞她精明强干。
4、丘盈盈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学习标兵。
5、我们学校中午都会公布星级达标班级,每到念我们几星的时候,我的心就会七上八下,生怕没有得到了标兵班。

此之谓大丈夫的之意思

“此之谓大丈夫”的“之”是结构助词,不译。出自《富贵不能淫》。
原文节选: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苏轼哪里人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