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是什么字体 为什么被称为神作

天天开心
精选回答

王羲之《兰亭序》是用行书写的。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兰亭集序到底是什么字体

《兰亭序》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聚会,大家饮酒赋诗,汇集后请王羲之作序.王乘着酒兴,展蚕茧纸,提鼠须笔,犹如神助,一气呵成,写毕即酒醉鼾睡.醒后再看这篇奇文,自己亦深感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但比之原作,终莫能及.”

《兰亭序》流传于一个离奇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兰亭序》,访得王氏后人藏有真迹,便不顾帝王之尊,派人将其蒙骗到手,然后令当朝的大书法家们临摹成副本,分赠诸皇子和近臣以为永宝.《兰亭序》真迹在陪伴了唐太宗终生后,又被他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现存的临摹本以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为最好.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标志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兰亭序》的语言清新优美.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景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如诗如歌的语言,几成千古绝唱,吟来如沐春风之清新,似饮甘泉之甜美。

兰亭集序为什么被称为神作

《兰亭序》凭什么被称为神作,字体放大10倍后,果然名副其实!

行书的出现最早能够追溯到东汉时期,行书是由颍川人刘德升所创造,不过行书出现之初,只有少部分人才知道,行书真正盛行起来是在东晋之后,而让行书流行起来的正是书法大家——王羲之。他的《兰亭序》不仅让更多人见识到了行书之美,而且在书法界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兰亭序》不仅深受书法家的喜欢,就连帝王也是如此。东晋之后诸多朝代的皇帝都想要《兰亭序》,不过唐朝以后的君主是没有机会得到的,因为李世民在临终之前,就指名道姓要将《兰亭序》连同自己的尸骨埋葬于昭陵之中。

由于昭陵一直没有被人挖掘,所以这部珍贵的书法自然没有面世,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都不是王羲之的手稿,而是后世的书法家临摹出来,这其中自然也不缺乏接近王羲的临摹品,在诸多临摹品中唯独唐代的冯承素最像王羲之,通过冯承素的作品,我们也能够欣赏到《兰亭序》之美。

早已不年少 2024-05-29 11:01:03

相关推荐

soft的用法总结大全

adj.软的,柔软的,温和的,柔和的,不含酒精的,轻松的n.柔软之物,柔软的部分adv.柔和地,温柔地变形:比较级:softer;最高级:softest;soft可以用作形容词soft用作形容词时,多作“柔软的...
展开详情

slow的用法总结大全

adj.慢的,迟钝的,温和的,慢于…的adv.慢慢地,缓慢地vt.&vi.(使)缓行,(使)减速vi.变慢,变萧条vt.放慢,阻碍变形:比较级:slower;最高级:slowest;过去式:slowed;现在分...
展开详情

sorry的用法总结大全

adj.对不起的,无价值的,低等的,遗憾的,感到伤心的变形:比较级:sorrier;最高级:sorriest;sorry可以用作形容词sorry的基本意思是“感到伤心,觉得难过”,指因损失、创伤、不幸和烦恼等引...
展开详情

snatch的用法总结大全

n.抢,一阵子,一下工夫,很小的数量,vi.作出握住或抢夺的动作,很快接受vt.抢夺,夺得,及时救助,[体育运动]举重变形:过去式:snatched;现在分词:snatching;过去分词:snatched;s...
展开详情

silly的用法总结大全

adj.蠢的,糊涂的,不明事理的,没头脑的n.(常用于向孩子指出其愚蠢行为)傻孩子,淘气鬼,傻子,蠢货变形:比较级:sillier;最高级:silliest;silly可以用作形容词silly的基本意思是“傻的...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有志不在什么

是“有志不在年高”。
有志不在年高:yǒu zhì bù zài nián gāo,意是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释义:樵子拍手大笑不停,对子牙点头叹道:“只要有远大志向,就算年纪大也没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近义词:有志者,事竟成。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是思想斗争的折磨。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

“窥镜而自视”的“而”的用法表承接关系。
该句出自西汉·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邹忌)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因往晓之的之什么意思

“因往晓之”中“之”是代词,代指人或事。出自《杞人忧天》。
原文节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