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辛弃疾以文为词)
1、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发扬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用纵横驰骋的才力、自由放肆的笔调填词,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境地。
2、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3、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4、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5、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6、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7、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
8、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
9、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10、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11、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12、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13、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范开《稼轩词序》:辛“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
14、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
15、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
16、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17、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18、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19、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20、如《沁园春》:“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21、又喜欢用通俗的民间俗语。
22、如“快斟呵,载诗未稳,得酒良佳。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