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怎么读

君子兰
精选回答

羌族怎么读音

qiāng zú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

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羌族你好怎么读?历史上的羌族是怎样的?现在的羌族是西羌的后人,还是汉人始祖“古羌人”的后人?

历史有一定的残酷性,并不是每个族群都能发展壮大,实际上大多数族群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在绚烂之后即归于寂灭,逐渐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仅仅保存着为数甚少的几个定居点。

羌族就是这样。

上古时期的羌方甲骨文里多见“伐羌”、“获羌”、“用羌”、“来羌”等语辞,武丁之后的卜辞则有“羌方”之说,当时羌已经战败,殷王命周边诸侯戍之。

这个被殷人称为“羌”的族群,显然经历了一个繁盛而后衰落的过程。

这个衰落的转折点大约就是商末周初。

从上古文献可以看到,五帝时期就已经存在氐羌民族,舜、禹曾与羌人打过交道,甚至有记载说大禹曾分封舜帝幼子于西北,后来成为羌族酋长。

这种友好的关系大约结束于殷商的某个时期,随着殷商的向西扩张,羌人与之发生了百年冲突。

经过武丁时期的决战,羌人大概彻底衰落了。

从甲骨文反应的人口数量来看,当时的羌方族群也是规模很大的。

按照羌族自己的史诗传说,他们祖先曾经生活在西北草原,后来南迁进入岷江地区。

这种传说是可靠的,因为武王伐纣时曾经联络了羌人,那个时候的羌人与庸、蜀、髳、微等并称,当知已经完成迁徙了,商末周初已经在岷江地区。

《史记·五帝本纪》:唯禹之功为大,……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晋书·姚弋仲载记》: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

其先有虞氏之苗裔。

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深入其阻,裒荆之旅。

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曰商是常。

《史记·周本纪》: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13-前12世纪是欧亚草原青铜文化播迁的一个高峰时期,轻便马车和青铜武器普遍传播,崛起了一波以鬼方和犬戎为代表的军事游牧人。

可以想见,羌人的真实处境与周人差不多,都处在殷商大帝国和新一代游牧民的腹背夹击之中,十分的艰难痛苦。

在此背景下,羌人被迫南迁了,时间大约就在公元前13-12世纪。

当时他们受到了武丁的重创,复又被新崛起的戎人挤压。

羌族史诗《羌戈大战》说到,一支魔兵忽然出现,九支羌人逃到了大雪山的后面,才得以逃脱。

《羌戈大战》: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魔兵冲散各逃生。

战火滚滚染血腥,各自奔波找前程。

阿爸白构是大哥,率众奔向补尕山。

……白衣女神立云间,三块白石抛下山。

三方魔兵面前倒,白石变成大雪山。

三座大雪山,矗立云中间,挡住了魔兵前进路,羌人脱险得安全。

这支魔兵自然不是殷商、周人或者秦人,应该就是公元前13-前12世纪兴起的诸部戎人。

在迁徙之前,他们分布甚广,过着一种典型的游牧民生活,西面甚至能到西域东部。

这个迁徙过程应该是持续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六个世纪之久。

《后汉书》记载到,他们最后一次迁徙,大约就是秦献公时期,自此就集中分布在了川北、青海、西藏交界地带,休养生息五六百年,随之而来的是另一波兴盛。

这波兴盛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后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

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

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

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

《后汉书·西羌传》: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

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觿羌绝远,不复交通。

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

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

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

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由此也可以看到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即:认为秦国境内的义渠戎也是羌人。

这显然是指鹿为马,从前13世纪开始,西北地区发生的大事件就是戎人驱逐羌人,因为这批戎人有着更为先进的军事能力,代表着欧亚内陆一波很大范围内的变迁。

另外,姜姓与羌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姜姓是“姜姓之戎”、“姜戎”,是与犬戎、申戎、骊戎等一起进入关陇的诸戎。

姜戎与周人通婚,又将祖先追溯到炎帝(所谓姜水),就造成了错觉,后人就认为姜就是羌。

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周人与戎人通婚,才建立了剪商战略联盟,在牧野之战时得到了3650辆戎车,终于击败殷商。

这批戎人与西周的联盟关系维持了100多年,才能够对东方列国和殷商遗民构成战略优势,维护了西周政权的稳定。

这个联盟一直到周穆王时才宣告破裂,到周幽王时完全敌对,在西周崩溃后直到晋国、秦国崛起的几百年里,戎人一直都是西北的最强族群,是没有羌人立足之地的。

羌人只能够卷土重来,完全是因为秦国崛起,驱逐了戎人,才再次腾出生存空间。

西羌的兴盛秦国攘除戎狄之后,从前5世纪开始,羌人再次繁衍壮大,成为秦汉攘夷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戎狄和匈奴、月氏等的西迁,生存空间腾挪出来,羌人到了东汉时已经崛起成为大国,不仅占据了整个西北地区,还不断向中原和草原扩张;安帝时期甚至进入到了山西、河南,最离谱的时候甚至攻入到了河东、河内的中原腹地,还自称“天子”。

在四川则打到了益州郡。

这波羌人多大150多种,其中胜兵万人以上的有数十种,个别的能够胜兵十万,后汉书作者叹道“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国若斯其炽也”,可见其强大已经远超过早期的鬼方、犬戎、匈奴。

等到曹魏体制崩溃,羌人达到了顶峰,在长安建立了姚秦政权。

《后汉书·西羌传》:其冬,骘使任尚及从事中郎司马钧率诸郡兵与滇零等数万人战于平襄,尚军大败,死者八千余人。

于是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抄三辅,断陇道。

……五年春,任尚坐无功征免。

羌遂入寇河东,至河内,百姓相惊,多奔南度河。

使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

《后汉书·西羌传》: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

其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汉徼北,前史不载口数。

唯参狼在武都,胜兵数千人。

其五十二种衰少,不能自立,分散为附落,或绝灭无后,或引而远去。

其八十九种,唯钟最强,胜兵十余万。

其余大者万余人,小者数千人,更相抄盗,盛衰无常,无虑顺帝时胜兵合可二十万人。

发羌、唐旄等绝远,未尝往来。

F67E牛、白马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

公元416年,东晋北伐军在刘裕带领下进入关中,末帝姚泓投降。

在此之前,姚秦就备受匈奴、鲜卑的挤压,经过40多年短暂、软弱但还算仁慈的统治后,羌人退出了历史舞台,给后世留下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35部佛经中译本。

古羌方与现代羌族实为一族羌人的历史已如上述,之所以说古羌方与后来的羌人是同一民族,还有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即语言学研究。

民国时,瑞典人高本汉等历史语言学家通过基本词汇对比、拟音、词源等方式,恢复了上古汉语的一些特征,认为汉语与藏缅语存在最近亲属关系,而羌语又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立语支。

这就有力证明了古代羌方族群,也是操汉藏语的。

这些语言特征具有数千年的稳定性,足以证明古代羌方曾与关陇-中原的上古汉语人群有过十分密切的交流。

同样也能证明现代羌族是古代羌方的后裔。

他们的姚秦政权灭亡后,位于关陇-河湟的大部分融入汉人,那些留守在四川、青海、西藏交界地区的,则继续存留到今天。

羌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这个少数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县,以及松潘、黑水、理县、北川,还有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

那么,作为一个与藏族、汉族比邻而居的少数民族,羌族与汉族、藏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是我们理解羌族历史的关键。

题目所言“西羌的后人”,乃出自范晔《后汉书·西羌传》,是有关羌族的最早记录。

据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这是当时汉人对西羌的历史想象。

事实上,最早的羌应该是指商-秦汉之际华夏的边缘,随着华夏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个边缘也在不断向西迁徙。

东汉以来直到魏晋时期,蜀的华夏化致使汉人的族群边缘继续西迁,最终羌人的活动范围抵达青藏高原的东部。

吐蕃王朝崛起后,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逐渐成为一个汉、藏的交界地带,在这个文化属性模糊的空间中生活的群体,既被华夏称作是羌人,也被藏人称作是朵康人。

近代以来,随着殖民主义的入侵,民族的观念得到了普及,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东部交界空间里的群体,逐渐被当作一个少数民族而对待。

直到解放以后,在民族识别政策的影响下,羌人或朵康人依不同的情况被识别为汉族、藏族和羌族。

冰清一洁 2023-09-01 16:31:09

相关推荐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周亚夫细柳军的翻译

《周亚夫细柳军》的翻译: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接。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

现代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

现代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双音节词,是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就是这些个音节共同组成一定的意义。音节是构成语音序列的单位,也是语音中最自然的语音结构单位。
音节中只含一个元音的,只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单音节。类似地,由三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三音节词。另外,多音节词这一术语既可以指由三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也可以指由一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

陡是什么意思

陡的意思:本义: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引申指突然。又用作姓。
陡,汉语汉字,拼音是dǒu。从阜,走声。山势峻峭难以行走是陡之范式。
出处:《集韵》:陡,峻立也。
例句:
1、《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2、元·王实甫《西厢记》:曾经消瘦,每遍犹闲,这番最陡。
常用词组:陡壁、陡变、陡跌、陡度、陡峻、陡坡、陡峭、陡然、陡削、陡崖。

和硕亲王和亲王区别

和硕亲王和亲王区别:
1、和硕亲王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内扎萨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在外扎萨克蒙古中为第二等爵位,仅次于“汗”。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2、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亲王的正妻为亲王妃(汉朝称为王后),地位视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贵妃或皇贵妃,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诸子封为郡王,亲王可世袭。亲王的嫡母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生母如为妃嫔,则视亲王封号尊封为某王太妃或某国太妃(汉朝称为王太后),随亲王就藩封国,无子的妃嫔仅可尊封为皇太妃。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