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意思

梦初浮生
精选回答

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到底要猜想什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陈景润攻克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最接近点,所以学术界就掀起了一种研究数学之风。

哥德巴赫猜想的原意是"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8=5+3,12=5+7。

我看到网友把素数与奇数混为一谈,有必要解释一下,奇数只是单数,而素数不只是单数,而是我们过去所说的质数,除了1和本身数沒有整除数的数,比如5,7就是素数而9就不是,l3,17,是素数而15就不是。

陈景润的研究也只是到了解答题的最后一步,他的公式证明了一个偶数等于一个素数加上另外两个素数的积,这就是1+2的公式,离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还差一步。

当年我们受潮流的鼓舞,也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

初看起来这个问题十分简单,有小学数学知识的人就可以论证了,你可以把每一个偶数分解为两个素数.用这个方法一直分下去,确实是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由两个素数之和组成。

前苏联的科学院用电子计算机分解,直到现在几佻亿的偶数都可以分为两个素数之和。

看来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但是需要一种说服人的公式,谁如果用公式解答了这个问题,谁就摘取了世界数学王冠上的宝石。

陈景润在临终前告戒人们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无谓的精力,因为它太复杂了,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涉及加法与乘法的网系点,因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整数之问题,而且素数中又把1和2作为一个特殊数,所以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很奇葩的数学题。

我曾经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其间也有一些收获,最大做收获就是发现了素数都是出现在6的倍数前后,比如5,6,7,///11,12,13,而6的倍数前后这两种素数又有不同的.性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想哥德巴赫猜想总有一天会被破解的,希望有志之士努力攻克吧!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有一个猜想: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比如说4=2+2,16=13+3,24=17+7 等,什么是素数?除了1和它自身外(如5、7、17、19)不能被其它自然数整除的数,就是素数。

我们把这个问题可以简单的描述为 1+1=2 ,1代表的是一个素数,2代表着偶数。

当时哥德巴赫只是猜想,没有人能证明出来,他写信给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直到他去逝,欧拉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成了近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这道题理解起来并不难,就是连小学生都能看懂,但是几百年来一直成为悬而未解的问题,难倒了天下的数学家,也在挑战全人类的智慧极限。

在我国也有一批批数学家或对哥德巴赫猜想酷爱之人,开始进行攻关,上个世纪70年代一位数学家给了中国人民莫大的信心与鼓舞,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便是大家熟悉的陈景润。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理论。

可以说这是世界上距离哥德巴赫猜想(1+1=2)最近的人。

他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大偶数可以表示为1个质数和不超过2个质数乘积之和,用式子表明为1+2,这式子中的1表明一个质数,2表明的是两个质数的积。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12=2+2x5,16=7+3x3,如果我们把2个质数乘积部分,看成是1,推导出是一个质数,就变成1+1了,这个哥德巴赫猜想就被我国的数学家攻克了。

可是……在此之前也有很多数学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其中这个“3”代表3个数。

例如1962年, 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1 + 4”。

既然数学家还没有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任意一个偶数能否找到两个素数之和呢?如果找不到,这个结论也就不成立,那么数学家的苦苦追求也就泡汤了,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去验证一下,看看这两个素数是否存在。

用C语言程序设计编写一小段程序:(可以略过)用计算机验证,可以得到多个结果,例如34=3+31,34=5+29,34=11+23,34=17+17,34=23+11,34=29+5,34=31+3。

目前前苏联的科学院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解,直到现在几佻亿的偶数都可以分为两个素数之和。

说明这个结论有一定的正确性,但这只是利用计算机验证,并不代表结论正确,真正成为近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过去的就过了 2023-09-01 16:24:05

相关推荐

显卡的6P供电怎么接

1、首先需要准备显卡电源线,保证质量完好无损,方可进行接下来的操作;2、接着观察电脑的插口有哪些具体样式,是否与自身的电源线接口相匹配;3、接着准备连接,首先找到电源插口上六加二中的六插口,随后插在显卡上,此时...
展开详情

表示队伍整齐的四字词语

1、堂堂之阵:形容阵容盛壮整齐,也用来形容光明正大;2、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3、正正之旗: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4、匪匪翼翼: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5、井然有序:整...
展开详情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高考的成语有:寒窗苦读: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成语出处: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
展开详情

儿子欠债父母有义务还吗

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只能让这个成年子女还,法律上成年子女和父母的财产分的很清楚,不存在连带责任。父母对于成年子女的债务不负偿还义务,除非父母作为继承人,在成年子女死亡后继承死者遗产,就需要承担遗产价值以...
展开详情

青团的绿色是用什么做的

青团的绿色是用一种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泥胡菜、艾蒿、鼠曲草三种。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曾常用,现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王羲之是哪里人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冬至的诗句和名言

冬至的诗句:
1、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郑胤骥《送长蘅偕计北上二首》
2、浊酒醒来闻吉语,晴过冬至兆丰穰。——仇远《重阳见菊占冬晴上熟》
3、闻过岘首已冬至,想到匡庐将岁除。——陆游《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矣悲喜交怀作长句二首其二》
4、去年冬至投僧寺,今岁阳生宿店家。——刘克庄《湖南江西道中十首》
5、冬至之日无酒钱,醒笑先生高阁眠。——沈周《至日闲居自述(成化甲辰)》
6、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7、小臣曾读三王纪,冬至由来始祭天。——边贡《迎銮曲·郊祀元君百礼先》
8、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杨凝《雪晴》
冬至的名言:
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语录
2、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西风颂》
3、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左传》

排比句的好处和作用

排比句的好处: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语句的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且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文章的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句来叙事,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作用:使用排比句来写人,可以将人物刻画得立体,写景时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有形象生动之效,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一狼仍从的从是什么

“一狼仍从”的“从”的意思是跟从。
该句出自清代蒲松龄的《狼三则》,原文节选内容: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赏析:《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