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彩礼的婚俗实验能走多远 国家为什么要提倡零彩礼
前段时间,农村高价彩礼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许多人对彩礼的热议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专家针对高价彩礼提出了零彩礼的想法,那么零彩礼的婚俗实验能走多远呢?国家为什么要提倡零彩礼?和 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零彩礼的婚俗实验能走多远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彩礼蕴含着女方讨个吉利的社会心理。对于大多数男方家长来说,早在孩子谈婚论嫁前就做好了送点彩礼的心理准备。
习俗就像社会文化的列车,诸多仪式都是“习俗列车”的一个个站点,到什么站点就该唱什么歌。相反,个体的刻意移风易俗带来的未必是自我革新的喜悦,而可能加剧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得不偿失。网络舆论对于河南民政部门的“婚俗实验”,基本持否定态度:“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又不是第一次了”“干点实事吧”。
彩礼作为婚俗中的一个环节,早已被嵌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保持这种习俗的地区中,没有不给彩礼的男方,也没有不要彩礼的女方,因为彩礼习俗是历史形成的。
我国社会长期的男尊女卑传统,刚嫁入别人家门的女士的权利如何保障,显然是所有嫁女父母所担忧的。彩礼这种婚俗在客观上起到了平衡新婚男女家庭地位的作用,彩礼作为经济杠杆在某种意义上捍卫着新婚女性的家庭地位。尤其对于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女性而言,她们通过彩礼获得家庭经济的自主支配权,避免因缺乏经济收入长期居于被支配的地位。
当代社会,彩礼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就像新闻中提及的“一动不动”,这既是家庭轿车普及的产物,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商品房在乡村受欢迎的写照。
彩礼不同于春节期间孩子的压岁钱,后者是礼节性的,前者则是女方测试男方家庭抗压力或者激发男方创造力的试剂,与古时为填饱肚子被迫卖女儿的所谓“彩礼”不可同日而语。换句话说,现在的彩礼与把女性当作谋生手段无关,它折射的是一种喜庆色彩和获得安全感的社会伦理心态。
国家为什么要提倡零彩礼
原因就是,“彩礼”之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首先就是男女还没有获得真正的平等(无论是社会还是婚姻),以往“重男轻女”的观念传导到人口上就是“男女失衡”。
“男女失衡”传导到市场的表现就是,女性似乎获得了不少“性别福利”,进而使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已经达成了男女平等,甚至是“女尊男卑”。
而实际上,女性获得的福利是浅层的,是根据男性获得的深层次福利所进行的补偿。就比如所获得的“彩礼”,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对部分权利的让渡所获得的补偿。但表现在当代,就是男女性双方共同感觉到对方获利,因此性别平等问题也越加错综复杂。
其次就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地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在经济水平、观念上的落后,以及农村女性意识的觉醒,导致更多的女性选择“逃离”农村,男女比例进一步失调。
而对于农村男性,“彩礼”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使其在婚姻市场获得更好的优势。不顾农村发展问题,而一味推行“低彩礼”甚至是“零彩礼”,或使农村结婚问题“难上加难”。
最后,现代社会对新家庭所要求的物质基础,已经远远超过年轻人平均薪酬水平。“彩礼”也并非单向的,与之对应的还有“嫁妆”,婚姻契约的平等关乎双方的名誉。
“彩礼”与“嫁妆”也可以视作新家庭的起始资金,资金的水平高低受当代必要的物质基础、双方的收入水平等影响。即使在农村,小家庭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存在不同的收入水平差异,可见“高额彩礼”不是凭空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