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谢谢你光临我的梦 结婚攻略
精选回答

在中国,人们都非常喜欢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虽然元宵节当天大家需要遵守非常多的传统习俗,但是大家都是非常喜欢元宵节的一些特色活动以及一些传统美食的,所以很多人都非常期待元宵节的到来。当然了,中国不同的地区庆祝元宵节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大家都是为了元宵节举办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吧!

一、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记得的一件事情,元宵也就是汤圆,汤圆有很多种馅,比如说芝麻馅,还有一些地方喜欢吃肉馅的汤圆。尤其有一种汤圆特别好吃,是以芝麻玫瑰白砂糖还有核桃仁枣泥为馅,吃起来特别香。

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习俗之一,这个习俗到了唐代就发展起来了,唐代过元宵节就有长安花灯街的盛况,这和佛教传入我国,在唐代得到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

猜灯谜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在赏灯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现灯上面不仅有非常漂亮的花纹,而且上面也会写有很多的字谜,这些字谜非常的有趣,很多人聚在灯下一起猜字谜,这样的情景也是其乐融融。

元宵节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情人节,为什么叫做情人节呢?因为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出去看花灯,男女的邂逅从此开始。在古代对于一些年轻的男子和女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因为下一秒钟遇见谁?谁又说得清楚呢?

很多养蚕的人还会在这一天驱逐老鼠,因为相传在这一天,老鼠会把蚕叶全部吃掉,如果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把小米熬成粥给老鼠吃,老鼠就不会吃蚕叶了,所以这一天养蚕的人一般都会煮粥逐鼠,保证来年的收入。

迎紫姑。相传紫姑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却被别人所妒,冤死在厕所中,后来被封为厕神,在元宵节的夜里,人们会用稻草扎成紫姑的模型来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二、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1-3]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4-6]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元宵节吃元宵和汤圆,是传统食俗。早在宋代,民间就出现了元宵的前身:浮圆子,但当时,元宵主要用来祭祀。到了宋朝,炸元宵成为节日美食,据郑望之的《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这里的“油锤”即为炸元宵。到了清朝,御膳房制作的八宝元宵,成为民间口口相传的美味,名闻朝野,也只有达官显贵才能一饱口福。

元宵和汤圆的做法迥然不同,所以,口感也有较大区别。元宵是“摇”出来的:把馅料放进糯米粉中,通过摇动,馅料被厚厚一层糯米粉包裹,元宵即成,个头可大可小;汤圆是把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把馅料包裹进去而成。所以,口感上,元宵较为粗糙,汤圆非常细腻。

元宵和汤圆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都是取“团圆美好”之意,在寓意上,没有丝毫区别。而且在吃法上,皆是可煮可炸。过去,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元宵或汤圆,如今,手做元宵和汤圆越来越少,超市里的汤圆琳琅满目,人们的选择性很多。

元宵节不只是吃汤圆,还有许多小美好,大家也应该了解一下。

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习俗,它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而唐朝的元宵节就越加热闹,唐朝国力空前强大,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十分兴盛。据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古时的灯笼与神有关,所以,灯笼也被赋予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象征意义。直到今天,元宵节赏花灯仍然是习俗之一。

猜灯谜

猜灯谜与赏花灯一样,都是自古流传的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人们挂起彩灯,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小纸条上,并粘贴于灯笼之上供游人猜,这与节日氛围相当合拍,而且响应者众多,所以,猜灯谜就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它也是我国独有的特色节日文娱活动。

放烟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表面上写的是风、树、星,实则写的是元宵节灿烂的烟花。

元宵节燃放烟花,也是元宵节给我最深的记忆。从小,过完春节就盼着元宵节,不仅有元宵吃,还能欣赏到璀璨夺目的烟花。月光下,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赏烟花,烟花此起彼伏,人间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那种美好,没有任何文字可以表达。

而除了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有些地区还有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的习俗,这里有你家乡的习俗吗?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极具浪漫色彩。

在封建社会中,年轻女孩不可自由外出,而元宵灯会就给未婚男女的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花灯下,游人如织,赏灯猜灯谜也是偶遇和相会的好时机。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而文人墨客又怎能放过这一节日,所以,留下了不少关于元宵节的诗作。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就是借元宵节,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是全民的狂欢节,全民参与,乐在其中。元宵、彩灯、灯谜、烟花,这些文化元素,自古至今,都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和美好。愿我们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上述就是今天介绍的元宵节传统习俗的全部内容了,虽然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是元宵节当天大家也是需要按照传统习俗来做一些事情的,而且有一些地区可能还需要遵守一些当地的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尽管如此,大家也依旧非常喜欢元宵节,因为元宵节的一些传统活动和传统美食都是非常不错的。

明悟 2023-07-30 20:17:04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全部倒装的几种情况

全部倒装的几种情况:
1、完全倒装即把整个谓语放到主语之前(是整个谓语动词,而非助动词)。
2、there引出的完全倒装句:除了最常见的there be句型以外,there还可以接appear、exist等,一般都译成“有”的含义,构成完全倒装句等。
3、由地点和时间副词引出的完全倒装句:以地点副词here、there和时间副词now、then开头,后面的动词是be、come、exist、fall、follow、go、lie、remain、seem、stand(表移动或动态的不及物动词)等,而主语又是名词时,构成完全倒装句。
4、表示运动方向的副词或地点状语置于句首,谓语表示运动的动词且主语是名词时使用完全倒装。
5、在强调状语时,有以下情况:
当句首状语为方位词或拟声词,谓语动词为go、come等表示位置转移的动词时句子须倒装。
当句首状语为表示地点、方向等的介词词组时,句子须倒装。
当句首状语由“only+副词”,“only+介词词组”,“only+状语从句”构成时,句子须倒装。

锱铢必较的锱铢什么意思

“锱铢必较”的锱铢用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铢必较,汉语成语,读音是zī zhū bì jiào,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现代多用于形容维护公平权益,做事严谨细致。
出自《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近义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反义词:慷慨仗义、宽大为怀、宽宏大量、虚怀若谷。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喻严谨。
示例: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贤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贪婪无厌,虽锱铢必较。”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宋·陈文蔚《朱先生叙述》:“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

黄河之水天上来突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黄河之水天上来”主要突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热爱与赞美、歌颂黄河的情感。出自《将进酒·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译文:
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波涛滚滚直奔向大海不回还。
你可见高堂明镜中苍苍白发,早上满头青丝晚上就如白雪。
《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此诗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常以巨额数词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

短除法怎么用

短除法用法是:在除法中写除数的地方写两个数共有的质因数,然后落下两个数被公有质因数整除的商,之后再除,以此类推,直到结果互质为止。短除法是求最大公因数的一种方法。
在用短除法计算公倍数时,对其中任意两个数存在的因数都要算出,其它没有这个因数的数则原样落下。直到剩下每两个都是互质关系。求最大公约数便乘一边,求最小公倍数便乘一圈。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