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拿破仑最致命宿敌——威灵顿公爵

务劳不虚实
精选回答

说起欧洲封建时期一代枭雄拿破仑,被誉为西方最伟大的四大名将之一拿破仑,大家一定都很耳熟。在那个年代拿破仑征战无数,开疆扩土,以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征服一切。面对这样的劲敌欧洲各国毫无抵抗之力,就在欧洲各国面临窘境的时候,一位让拿破仑这个征战无数的将领感到无比担忧的人出现了,拿破仑在与此人一战之下便不可回天。此人便是英国的威灵顿公爵,现在让我们就来看看威灵顿是怎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吧!

威灵顿公爵是个贵族头衔,实际上此人就是阿瑟·韦尔斯利,陆军元帅,第一代威灵顿公爵,(1769年-1852年),英国军事家、政治家,19世纪最具影响力军事、政治领导人物之一。他是历代威灵顿公爵中最为人熟悉的一位,所以他常被称为威灵顿公爵,别名铁公爵。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将领,第21位英国首相。最初于印度军中发迹,西班牙半岛战争(1808~1814)时期建立战功,并在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1815)中分享胜利。最终更成为了英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国、沙俄、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6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

他出生于一个成就显赫的家庭,排行第四,从小就读于伊顿公学,但成绩很差。母亲为了攒钱送他弟弟上学,让他中途退学。以后,他跟随一个律师学习。结果一年时间他唯一干的事就是拉小提琴,其寡母的认为他「只能去当炮灰,做不了别的事」。便把他送往法国昂热军事学院学习,在那里他学会了跳舞和骑马,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绅士。他18岁即从军,在第73高地步兵团谋得掌旗官职务,后来又在其他几个团队里服役,1791年晋升上尉,给爱尔兰总督当副官。这一时期他还作为家族代表继承特里姆的席位,成为爱尔兰国会议员。24岁时威灵顿虽然欠债仍向朗福德勋爵的三女儿凯瑟琳·基蒂·帕克南求婚,但遭拒绝。被告知混成一个大人物10年后再来找她,威灵顿为此烧掉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终生未再拉一曲。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业务。

1793年他花钱在第33步兵团买了个中校军衔,1794~1795年在法兰德斯服役,从长官们的失误中汲取经验。由于求文职不得,1796年自愿被派往印度。此时的威灵顿给人感觉更像是一个父母双亡却依然不务正业的X二代而不是正儿八经的成功人士,军衔职位都是他花钱买来的,在当时那帮子拽得二五八万似的英国贵族军官眼中,这货就是个废柴。如果硬要把他跟废柴区分开来的话,他就是一根高级的废柴。不过也正是在印度,他得到了发展的机会。所以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如果他不去印度,恐怕他还是那根贵族们眼中的高级废柴。

他在印度采取一种节制饮食和乐天知命的养生之道。由于长兄理查德·韦尔斯利前来当总督,他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1799年,英国发动对南印度迈索尔王国的第四次殖民战争。他指挥一个师去进攻迈索尔的蒂普苏丹,因强弱悬殊,蒂普苏丹被迫退守都城色林卡帕坦。威灵顿陈兵城外,层层包围。5月4日,威灵顿军队用大炮轰开城墙,冲进城内,将该城洗劫一空,蒂普苏丹阵亡。从此,迈索尔便处于英国管辖之下,而威灵顿则成为这个地区的军事长官。1803年,中印度马拉塔联盟各国发生内讧,英国乘机发动对马拉塔的第二次侵略战争。威灵顿转战南北,连连胜利,特别是1803年9月在阿萨耶战役,他率7000人强袭4万人的迈索尔军队(由法国人训练,装备100门大炮和骑兵),在战死了两匹座骑和损失了1/4的士兵后,他获得了生平第一场决定性胜利。接着又于11月在阿尔干战役中击败邦斯勒的军队,迫使战败国缔结德奥冈条约,承认英国对古塔克和巴拉索尔地区以及瓦德河以西的领土的所有权,从而确立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他认为这此战役对他个人来讲比滑铁卢战役更辉煌。他日后在欧洲各战场上所显示出来的一切取胜的特质都是在印度培养出来的,包括︰能决断、有常识、注意细节;爱护士兵、注意给养;与老百姓保持良好关系。后来拿破仑笔下只把他说成是一个"印度士兵将军"那是不智的。

1805年威灵顿封爵士后返回英格兰。被提升为少将,任爱尔兰事务大臣。为了表彰他在印度的贡献,政府授予他巴斯骑士。荣归故里之后,旧日拒绝接纳韦尔斯利的基蒂家终于同意了他的求婚,1806年4月10日韦尔斯利和基蒂在都柏林缔结姻缘。关于两人的婚姻,基本属于现在的屌丝与女神的英国版。基蒂起初看不起韦尔斯利这个屌丝,因为那时候他确实很屌丝。但是等他从印度回来,却已经荣耀加身,成功逆袭。正印证了那句话: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而此时的威灵顿已经逆袭,婚事还是基蒂主动提起的,女神主动求欢屌丝,恩,就是这样。

不过韦尔斯利的逆袭之路并未终止,反而像开了挂一般一路高歌猛进。印度战场的历练,让韦尔斯利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当拿破仑的铁骑踏上伊比利亚半岛之时,一场恶战悄然拉开帷幕。交战双方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半岛战争从1808年法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开始,至1814年英葡联军在韦尔斯利的指挥下打败拿破仑的军队结束。为了破坏拿破仑对英国的“大陆封锁”,英军进入伊比利亚半岛抗击法军。在法军攻占西班牙后,遭到西班牙人民的反抗。为了援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反法运动,英国任命韦尔斯利率领17000人的英军于1808年8月1日进入葡萄牙。韦尔斯利在葡萄牙遭遇法军统帅朱诺的军队,最终英军获胜,签订了富有争议的《辛特拉条约》(ConventionofSintra),规定英国皇家海军运送法国士兵离开里斯本。

随后,韦尔斯利被召回英国接受法庭审讯。同时,拿破仑进入西班牙镇压骚乱。接任韦尔斯利担任半岛英军统帅的是约翰·莫尔爵士(SirJohnMoore)。1809年1月,莫尔爵士不幸阵亡。韦尔斯利向卡斯尔雷勋爵(LordCastlereagh)提交了一份守卫葡萄牙的备忘录。他强调葡萄牙多山地形和里斯本作为基地的优势,获得卡斯尔雷勋爵和内阁的赞同,于是被委任统领在葡所有英国军队。1809年4月22日,韦尔斯利到达里斯本,以伤亡23人的代价击破2.3万敌军,一路穷追,把法军赶回西班牙。7月,英西联军在塔拉韦拉战役中获胜,但在围攻马德里时因两军配合不力而失败。由于塔拉韦拉战役的胜利,韦尔斯利获封威灵顿子爵。次年,法军在马塞纳元帅的带领下大举入侵葡萄牙。马塞纳的军队进入威灵顿秘密构筑的“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伤亡惨重,撤出葡萄牙。他那一步一步壮大起来的军队直到1812年才有足够的力量攻占西班牙要塞罗德里戈城和巴达霍斯。这样就守住了进出西班牙的两扇大门,造成随时威胁马德里法军补给线的态势。7月22日在萨拉曼卡战役以少击众击败马尔蒙元帅40,000名法军仅用40分钟之后,他进入马德里(8月12日)。

由于围攻布尔戈斯未成,他的军队再次撤回葡萄牙;1813年5月从这里出发,最后一次向西班牙进军。他率兵急速横跨半岛千里之后,在维多利亚盆地把约瑟夫·波拿巴国王率领的5万法军逼入绝境,击溃他们,并缴获他们的全部辎重(6月21日,120门大炮被缴获119门),造成法军在西班牙的统治全面崩溃。对于胜利者来说,这种光辉灿烂的战利品实在太多了,连儒尔当的镶金元帅杖也被英军缴获。旱季来临时,威灵顿在盟军中第一个攻入法国本土,击破苏尔特元帅的顽强防御,跨过一道道河上防线,直至1814年4月10日攻入图卢兹才完美的结束半岛战争(4天前拿破仑已经退位)。当时他已经是侯爵和陆军元帅,这回又封公爵,由国家赐给50万英磅,后来又赐给他汉普夏的斯特拉特费尔德-萨耶,以保持他的地位。他进入上院的头衔有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和公爵,还荣膺嘉德骑士的称号。威灵顿元帅的封号,其实就来自于他的战利品:儒尔当的元帅权杖。在那个荣誉大于生命的时代,这可是无上荣光。

而韦尔斯利真正封神一战,当属滑铁卢战役。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15年6月18日,发生了英普联军与法军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的决定性会战,史称滑铁卢战役。在这次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数千人;联军伤亡2万人左右。法军战败后,"百日王朝"覆灭。拿破仑一世于6月22日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终老一生,再也没有重返法国国土。韦尔斯利以及普鲁士陆军元帅布吕歇尔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的胜利使"公爵"成为欧洲最著名的--即使不是最喜气洋洋的--英雄。

"我向上帝祈祷,希望我今后不再打仗。"他为阵亡将士一边流泪一边说︰"老打仗是一件很坏的事情。"他的希望实现了。作为驻法占领军总司令,他反对签订惩罚性的和约,拒绝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提出的枪杀拿破仑和焚烧巴黎的建议。他组织贷款以解救法国的财政,并提出在3年后撤出占领军。这几项政策使他赢得和会的感激,1818年带着6个外国授予的司令杖(陆军元帅的标志)回国。他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大约和击败战略之父汉尼拔的罗马名将大西庇阿相当。威灵顿公爵回到英国之后,先后两次出任英国首相,推动天主教解放,但反对议会改革。1852年9月14日,威灵顿公爵在家中去世,享受国葬,埋葬于圣保罗大教堂。

威灵顿实际上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贵族将领。他出任两次首相,结果窗户玻璃被人砸了两次,最后闹得必须装铁制百叶窗。而且他从来不掩饰对自己手下士兵的厌恶,从电影《滑铁卢战役》中可以看得出来,虽说是台词,但是这部电影对于历史的还原度还是相当高的,不会空穴来风。至于拿破仑为什么恨他恨得牙痒痒,因为威灵顿跟他虽然直接交手的不多,但是几次都是决定性的重大战役,半岛战役直接把法军赶出了西班牙,还缴获了儒尔当的元帅权杖,拿破仑简直颜面尽失;滑铁卢一战直接打得拿破仑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回复往日雄风,最后死在圣赫勒拿岛。1840年尸骨才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纳河畔,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而拿破仑也是毫不掩饰对威灵顿的鄙视或者说是愤恨和无奈,其中又饱含着对击败威灵顿的渴望。至于那个疯传的威灵顿看蜘蛛结网的故事,不过是杜撰的鸡汤文而已,事实是否如此,恐怕只能找当事人问个清楚了。

若是少年青涩如初 2023-08-07 14:40:41

相关推荐

沈阳一日游去哪好

1、沈阳故宫博物院。原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
展开详情

悲愤的语录

我可以默不作声,我可以无动于衷,我甚至可成为你们的力量你们的一份子,但是要我大喊你们是光明是正义,想都别想!那是我唯一能做到的了!弱者,不死便争鸣。国家先不爱我,我又怎能爱国?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
展开详情

魔域怎么刷蛋哪里刷

技巧:1、魔法师和血族是传统刷球的职业,70多级魔法师带三个法师宝宝在冰封走廊用雷霆万钧刷蛋是最传统的方式;2、无论是法师还是血族,成神就意味着能刷蛋,需注意的是血族的血魂加战没有经验加成,但由于技能的原因,血...
展开详情

贪污罪最高可判处多少年的刑罚

犯贪污罪,其法定最高刑是死刑。【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二)贪污数...
展开详情

轿车轮胎胎压多少PSi合适

普通轿车的胎压前边在2.0--2.3之间,后边在2.2--2.5之间标准气压通常可以在以下地方找到:车辆用户手册,驾驶室车门(B柱附近)旁边的标签,车辆驾驶座旁的抽屉,油箱盖小门。胎压应该打多少以车厂推荐值为准...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五音不全指的是哪五音

五音不全指的是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人们是以这五个音为音阶。五音不全在汉语中是一个成语,通常指“音盲”,他们对音乐缺乏理解,不能正确唱出准确的音高。
五声音阶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五音指“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的“1、2、3、5、6”。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
五音中宫音浑厚较浊,长远以闻;商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声;羽音圆清急畅,条达畅意。

木石之心什么意思

木石之心意思:指如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木石心其实是儒家的一种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击政务,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的意思是:是天性;是本性。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意思是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出处: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
选段: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以其人之道下一句

“以其人之道”的下一句是“还治其人之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就是使用别人自身已有的道理和方法来修养他自身。出自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庸集注》是朱熹对《中庸》作的注。《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