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翻译

人生何处不相逢
精选回答

请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处和意思是什么?

此言出于《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这样才是完整引用。

)读《孟子》可知儒派德仁义之林林政果,如此文中的魏惠王,虽“寡人愿安承教”,在位52年,也没能重雄魏国,只谋了个“众星共”和“徐州相王”的虚位。

魏国开始走向衰落。

本文有个大基调:如何能王。

孟子认为:有仁义就能王,“何必曰利?”因为,先利而后义,没有;“不夺不餍”是有,且危及江山社稷。

能王的手段是什么呢?孟子认为:1.不能独乐,要与民谐乐。

2.“恩功”及民,有实惠。

3.为长者折枝。

我对此言的看法:深感悲哀!谋王术成了庶民传统,真是恐怖于千年的唱诵功绩。

孟子,儒学派系。

本人认为孟子主张虚仁政,是现实儒学派,主张恩政,恩威齐民。

“折枝”是他最重要的观点,较其它儒学更加趋向务实。

上文已经提到为长者折枝,即要主动示好天下之长者,由长及幼,抓住两端,这样获得民心。

“枝”者,柳枝也,插到那里就那里活,天下皆知。

何乐而不为!老吾老:一老为礼,二老为己长:礼待自己的长辈(上文说的:不能独乐);以及人之老:(上文说的:与民谐乐)把这种独乐的礼自长方式推行(恩)于天下的老人。

幼吾幼:同样意思。

一幼为爱,二幼为己昆。

把自己的天伦之乐推行于天下之乐。

这就是“折枝”论:一颗柳树不成林,到处都是你的分身,能不王?不就是折几枝吗,根本伤不了大体,损不了王严。

天下人为了孝心,为了后代们,他们能不来你这里吗?人口红利,兵之源。

他们眼里的庶民百姓是个什么东西呢?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都是些唯利是图的家伙,是一帮“何必曰利”的反对者。

儒派脑里的“仁”又是什么意思呢?宰我问曰:“仁者,虽告知:‘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仁有一二,舍命求仁一根筋,可言罢了,不定敢行。

感谢邀请!下面我就此问题,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一下。

一句经典的话语,我们若想真正的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看出自哪里?作者是谁?时代背景怎样?这句话是在怎样的语言环境下说的以及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做一下分析:一、出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 上》。

《孟子》这部儒家经典的作者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们共同编写的,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思想和主张,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足见这本书的历史影响非常之大。

关于孟子和他的这部著作,还有很多典故成语,比如:孟母三迁;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最典型的是下面这段非常励志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这句话的时代背景:《孟子》这部书产生于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这样的社会状态下,其实最倒霉的是普通老百姓,也就是“民”,孟子主要继承的就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在人性方面提倡“性善论”,所以他的政治观点和主张,都是围绕着“民贵君轻”、“民本”、“仁政”等主题,而为老百姓说话的。

相对于辛弃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怒吼,孟子更加致力于“格君心之非”,其目的还是为了老百姓受益。

三、这句话当时的语言环境和目的:《孟子·梁惠王 上》,说的是孟子在劝解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梁惠王。

梁惠王是当时魏国的国君,魏国也叫梁国,所以后世称其为梁惠王。

在这里二人通过问答形式,孟子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

所以说这句“老吾老及人之老,有吾幼及人之幼”,不是单纯的告诉人们:赡养自己的至亲父母,也要很好的对待别人的父母;抚育教养自己的孩子,也要对别人家的孩子好。

这样一个增进个人修养的问题。

而是孟子想通过这句话,劝说梁惠王以这样的心态,推行仁政,惠及天下百姓。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参照这句话的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在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前的几句话,孟子以比喻事例,阐明“能”与“不能”,“为”与“不为”的逻辑关系和心里原因,使得梁惠王无可辩驳,然后以这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明途径,告诉梁惠王,这条路可使他达到“天下可运于掌”,这样美丽的结局。

这个结局符合梁惠王的内心期待,这是孟子的智慧所在。

然而,孟子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扩大了“战果”。

继续以《诗经》的《大雅·思齐》的句子劝解梁惠王:要像周文王以礼法德化他的妻子那样,为兄弟做表率,然后推广,用来维护家族邦国的巩固和统一。

最后就能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的升平境界。

总而言之,“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句话,无论作为增进个人自身修养,还是用于社会道德规范,或是以此施政理事,都不失为绝佳圭臬。

照此奉行,都会使人受益匪浅,惠己益人,岂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么?

追忆 2023-09-08 13:36:13

相关推荐

tvb古装戏 tvb古装戏演员表

tvb古装戏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孤星剑》《孤星剑》是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1993年出品的的爱情古装武侠剧,由郑伊健、梁小冰、魏骏杰、何婉盈、陈嘉辉等主演,共15集。2、该...
展开详情

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的化妆品)

怡怡给大家谈谈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以及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的化妆品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的化妆品)1、相宜本草是国产的护肤品品牌,而且相宜本草有...
展开详情

梦见棺材和办丧事的场面 梦见棺材盖子打开是什么征兆

源源今天给分享梦见棺材和办丧事的场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梦见棺材盖子打开是什么征兆进行解释,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请看下面的文章阅读吧!梦见棺材和办丧事的场面梦见棺材盖子打开是什么征兆1、梦见出殡的场面和棺材预示什...
展开详情

红心猕猴桃几月成熟 红心猕猴桃好吃吗

小乐给大家谈谈红心猕猴桃几月成熟,以及红心猕猴桃好吃吗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红心猕猴桃几月成熟红心猕猴桃好吃吗1、猕猴桃一般八月到十一月份成熟上市。2、猕猴桃也称奇异果,质地柔软,口感酸甜...
展开详情

电子小报模板 电子小报模板word版可编辑

小天给大家谈谈电子小报模板,以及电子小报模板word版可编辑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1、求军训电子小报模板军训必需品:1电风扇(一定要带,千万要带,不带必死---热死的,民生之所需)2毛巾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未雨绸缪,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结构为复杂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造句:
1、面对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2、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3、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为年老生活所需做好储蓄。

好的故事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好的故事》创作的时间是1925年1月28日。《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原文节选: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关于江南五言绝句:
1、《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不论和无论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无论,表示连词:不管;不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指不进行深入讨论、考察或评论;不管,无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下文多用“都、总”与它呼应。
2、引证释义不同:
无论:
①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②不必说;且不说。
③犹不止,岂止。
④不追究。
不论:
①不考察,不评论。
②不议论,不谈论。
③连词。不仅;不但。
④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
3、出处不同:
“无论”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论”出自战国·荀子《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4、词性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仅作为无条件连词使用。
“不论”既作为连词使用,又同时保留了动词词性,成为兼类词。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