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周练学生版

成功路上总施工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高三历史周练学生版本文简介:高三历史周练习题2015-02-07一、选择题1.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

高三历史周练学生版本文内容:

高三历史周练习题

2015-02-07

一、选择题

1.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2.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3.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4.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5.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6.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

A.邦联***可向各州征税

B.全国性***有名无实

C.邦联***未获各州认可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7.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8.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9.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

10.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

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11.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12.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冶的促进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3.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14.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15.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6.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7.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18.《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A.

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

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19.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21.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2.以下是三种史著的目录,按顺序与之对应的作者是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

老子韩非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周纪

秦纪

汉纪

魏纪

晋纪

隋纪

上世史

中国之中国

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

中世史

亚洲之中国

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一统

近世史

世界之中国

自乾隆末年以至今日

A.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

B.司马光、司马迁、梁启超

C.刘知畿、司马迁、梁启超

D.司马迁、章学诚、梁启超

2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24.史学家***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5.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支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

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付出封建土地制度

26.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7.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至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籍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28.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9.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的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这个打算落了空。麦克马洪进而解散议会,并举行了一次新的选举。可拿破仑三世变第二共和国为***的事实人们尚记忆犹新,其结果是在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史论者一般认为该历史事件(

)

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0.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859年)中主张:“***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二、主观题

31.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右侧示意图)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

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

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

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

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

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

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

“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

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

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

年7

月24

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5

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

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4

分)

32.(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材料二

图2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33.(18

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

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袁峰《比较***与政治》

材料三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针对材料一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2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欧美代议制民主有哪些不同的“具体方式”。(2分)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2分)“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4)假期里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变过程。请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3分)

高三历史周练2015年2月7日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A

B

A

B

C

C

A

D

C

C

B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D

C

A

D

A

B

D

C

C

A

B

A

B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0年12月,中国抗战正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蒋介石亲题“信义和平”,是希望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A项正确。珍珠港事件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之后美国对日宣战,

BC两项错误;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C项错误;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D项错误。

34试题分析:题干叙述了现代中国50年代外交成果,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故50年代这些外交成果也正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A项“消除了”说法与史实不符,说法是错误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现代中国80年代的外交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无法反映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和缓和,故D项错误。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C项不符合题意。

6.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结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说明邦联***权力较弱,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中均没有提及。

7此题是识图题,历史科目中地图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根据图来确定时间。①抓住奥匈帝国,可知这是一战前的地图;②注意波兰的疆域,可知这是二战后;③注意地图中已没有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可知这是慕尼黑阴谋后,二战前的地图;④注意地图中波兰的疆域和东普鲁士,可知这是一战后的地图。故选C项。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从材料“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可以看出日本希望利用经济实力来谋取政治大国地位,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A不是材料的中心内容;B本身说法错误;D材料未体现。所以应选C

9.A【试题考点】明朝西学东渐

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

10.D该题以“20世纪20年代浙江下管村自然经济的瓦解”为切入点,通过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标志是“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大幅提高”等,由材料中“……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瓦解,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A项为易错项,有一定的干扰性;B、C两项均与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标志(或特征)不符,应排除。所以该题答案为D。

11.【试题分析】二战时意大利是法西斯国家,排除A;它是战败国,不可能在二战刚结束时加入联合国,排除B;英国1973年加入欧共体,排除D。

12试题分析:A项明显错误,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所以排除A项。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所以B项错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45年,所以答案选择C项。

13试题分析:A项明显错误,清***财政收入并没有连年猛增;铁路里程在18***年铁路尚未修建;D项错误,茶叶出口由于受到印度等国的竞争出口成衰落的趋势。领水的外轮吨位因为列强侵略的加深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故选B。

14.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矛盾,故A项正确;B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是中共十三大;D是1939年提出,建国后总结,不是八大内容,故D项错误。

15【解析】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在民国时期并没有什么工业基础,所以A项不考虑;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这在材料中并没有讲到西方,不考虑,而且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属于外交手段,在材料里面并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按照材料对应法给予排除。中国劳动力资源也并是在西部地区最多,所以也不考虑。鉴于东南西北都有企业调整分布,所以考虑B项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及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的西洋化即崇拜西方生活方式和全盘西化的现象,再由《西装叹》可推断出材料主要表明了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看待,D符合题意,而ABC的表述均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主旨,故选D

17.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才开始实施,故D项错误。【试题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18.题干时间1936年说明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材料中“自由必须包含由***保证的经济安全”,信息说明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故选D

19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和内容。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C;选项A不符合材料的本意,如果是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其认识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B和D的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差甚远,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B、D不合题意要求。

20.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资本等自由流通,排除C;欧洲联盟的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排除D。故本题选A。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方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应该用理智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是明清时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他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②、③、④符合题意;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知识即美德”,没有明确提出题干的主张,排除①,D项正确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图片材料可知,三种史学著作分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故选A。

23【解析】试题分析: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的是有新的阶级领导,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故选C。

24D

[解析]

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25试题分析:本题以孙中山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故本题选

C

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现民生主义,因此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因此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因此

D

错误。

2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这属于政治事件,接着全国各地掀起搜集民歌的热潮,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A、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项;故选C项。

27.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试题分析:由题中材料可知:15世纪到1520年宗教书籍的比重下降,古典书籍的比重上升,说明此时的西方学者重视并推崇古典书籍,同时宗教的地位有所下降,故B、C项正确。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原因是此时西欧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广泛流传,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要求个性解放,故A项最佳。A项与B、C两项之间有逻辑关系。印刷术传入欧洲是在14世纪,故D项错误,不能选。

28试题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首先,看准时间191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其次,航程是从英国到美国,这是一个历史地理综合题目,电视是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②;英国到美国不需要经过地中海,排除③,故答案选择B项。

29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与行政首脑总理产生了矛盾,总统想要解除总理的职务,但被议会否决。总统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但新议会没有撤销总理职务,而是对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进一步澄清,材料说明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该历史事件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选A项。

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

30解析

《道德情操论》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反对贫富分化,巴黎公社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率先进行了实践,故选B项。易错选A项,题目要求的是政治方面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属于理论探讨。

31.(13分)

(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

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冶等)。

32(1)(10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10分)整理:图2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10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33、(1)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1分);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1分);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2分)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与州***实行分权)(1分

(2)具体方式:英国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受限制)德国的君主立宪(君主有很大实权);美国总统共和制;法国民主共和政体;(任意2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原因:经济发展水平(1分)社会发展道路(1分)原有历史传统(1分)

(3)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任意2点2分)

观点:同意

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任意2点,3分)

观点:不同意

理由: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任意2点,3分)

(4)题目要求:切题,体现探究性,有探究价值,如:东西方政治制度初探(1分)

方法:查阅文献;网上搜索;求教专家;观看音像资料(2分,任意两点)

14

落日桥头细感风 2022-07-09 18:17:33

相关推荐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芸窗是什么意思

芸窗,读音yún chuānɡ,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书斋。亦作“芸牕”。出自唐·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
造句:
1、并蒂芙蓉映彩霞绣阁花香酒似诗芸窗学友结同心。
2、儿在京身体尚佳,精神亦适,风雨芸窗,友朋甚广,赋诗唱酬,不虞寂寞,媳妇来京反嫌不便。
3、绛桃春暖鱼龙变,向芸牕志绝韦编,功名一字总由天
4、举案欲看德耀妆芸窗学友早栽兰并蒂红花向党开。
5、三载芸窗烧烛短,一篇文论耗时长。

九霄云外的意思

九霄云外,汉语成语,拼音是jiǔ xiāo yún wài,意思是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用于表消失意义动词之后。
近义词: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造句:
1、他贪玩的时候早把老师的教导抛到九霄云外了。
2、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3、小英在路上贪玩,早把妈妈让她买酱油的事给抛到九霄云外了。
4、当你在弥留之际,别人对你的看法造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什么是优美

“优美”是一个美学名词,该词是指美好、美妙的意思。
出处:
1、《后汉书·蔡邕传》:“若器用优美,不宜处之冗散。”
2、《北史·魏临淮王彧传》:“三人才学虽并优美,然安丰少於造次,中山皂白太多,未若济南风流宽雅。”
造句:
1、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上随风飘荡。
2、此地山明水秀,风景优美。
3、优美的大自然可以纯净人的心灵。
4、山中绿树成阴,泉水淙淙,风景优美。
5、她的舞步轻盈优美,她的歌声悦耳动听。
6、看晨练的老人们打太极拳的动作伸展自如,看上去很优美。

靡使归聘的靡是什么意思

“靡使归聘”的“靡”的意思是无法,没有。出自先秦佚名的《采薇》。
原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