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

从新开始
精选回答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佳话,当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造访诸葛亮的宅邸。

诸葛亮在感受到刘备的诚意后,和刘备畅谈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在刘备的诚恳请求下,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山辅佐当时势力最小的刘备。

这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描述,诸葛亮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是君臣相惜的典型。

当时是乱世,各个势力,稍微有头脑的君主都知道人才的可贵。

而也正是乱世,也给了人才更多的选择。

这就造成不但是君主选择人才,而且还是人才选择君主的局面。

虽然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希望诸葛亮辅佐他,但是诸葛亮也可以选择不辅佐他。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一生中错过了多少人才。

在来到荆州的时候,他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却没有安邦定国的文臣。

如果说刘备在北方征战半生,居然连一个人才都没有遇到,这未免太牵强了。

这是因为,刘备的政治理念和北方那些世家大族的人才不合的缘故。

比如说,刘备在徐州的时候,就遇到了陈登父子这样的人才。

刘备曾经对陈登的能力赞不绝口,而陈登也为刘备出了不少主意。

可是当陈登一遇到曹操,马上就被曹操给拉拢过去了,并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帮助曹操夺取了徐州。

刘备也曾经感叹,自己寻访山野,想要找到遗贤,可是却一个也找不到。

这不是说他找不到人才,而是找不到和他理念相同的人才。

他遇到的人才,不是看势力的大小,就是看君主的出身。

不是贪图富贵的引诱,就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这样的人才,刘备岂能看得上,而这些人才又岂能看得上刘备?直到有人给他举荐了诸葛亮,他才恍如拨云见日,看到了希望。

这个举荐诸葛亮的人就是徐庶。

刘备信任器重徐庶,对他举荐的人当然也认可。

当徐庶说道诸葛亮只能去请,而不能去叫的时候,马上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

为了自己的理想,也是出于求贤如渴的心情,这才出现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和诸葛亮相见之下,由于意气相投,终于确定了君臣的名分。

这中间的功劳应当归功于徐庶。

正是徐庶在中间牵线搭桥,才促成了这桩美事。

可以说,正是双方的理念相同,徐庶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在徐庶举荐他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刘备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依然不出山,那么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的政治理念不同,不肯加入他的阵营。

这只能说徐庶眼力有错,不能怨刘备和诸葛亮两人。

那么,诸葛亮就不会那么热情的接待刘备,还和他大谈什么《隆中对》了。

那么,以诸葛亮的才能,他会做得比司马懿更高明。

他会让刘备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罢了。

徐庶的举荐,只是出于友情,而并不了解诸葛亮的真心。

这样,刘备会毫不在乎的离去,只能感到自己运气不佳,没有遇到真正的人才。

诸葛亮也会安然无恙,或者过他隐居的生活,或者另寻明主。

但是,刘备的眼力也是很犀利的。

如果让他看透了诸葛亮不出山的用心,后果是很严重的。

刘备虽然会在表面上做出惋惜的姿态,怏怏不乐的离开。

但是,转眼之间,诸葛亮就可能有不测之祸。

这也是枭雄的作风,无可奈何。

他不可能将人才留给自己的敌手,增加自己事业的阻力。

而没有了诸葛亮的刘备,事业发展会减慢,这是确定无疑的。

不过,刘备在荆州已经收罗了部分人才,徐庶就是一个例子,刘备的实力也在慢慢壮大。

诸葛亮在刘备麾下,主要是发挥治理政务的能力,对刘备的军事行动影响不大。

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即使没有诸葛亮,东吴的鲁肃也会前来联系,孙刘联盟依然会结成。

因此,刘备的事业依然会自觉不自觉的向跨有荆益的方向走下去。

只是没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的政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势力发展较慢而已。

但是,由于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如鱼得水,开创了自己的三分天下的事业。

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事业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在刘备去世之时,诸葛亮接受托孤的重担,为了蜀汉政权的存续,呕心沥血。

他将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稳固下来,南征蛮中,五次北伐,最终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往事已矣,回首那段往事,依然让人感慨万千。

现在时过境迁,诸葛亮三顾刘备而不可得。

回想刘备和诸葛亮君臣际会的场面,怎会不让英雄泪沾襟呢?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里许多故事不靠谱,但三顾茅庐的事恐怕是真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当时刘备驻屯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

《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就是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想让徐庶叫上诸葛亮一起来,但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大才,不能随随便便呼来呼去,必须亲自前往去请才行。

这里没有说,司马徽提前为卧龙凤雏做过广告。

刘备也很听话,因为实在是想办大事,需要高明的人指点。

于是,就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掐指一算,不好,有个大耳朵的人要来找麻烦,赶紧溜。

因而,刘备第一次拜访没见着。

这个事哪,诸葛亮会不会算,不好说。

突然大老远来拜访,见不着也是常事。

刘备也不傻,见不着人,但总会留下一句话吧。

比如,说过几天一定再来拜访。

出于礼节,诸葛亮应该回访才是,可诸葛亮没有哦。

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不乐于去掺和,但也不好拒绝,最人性的做法那就是回避。

刘备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因为诸葛亮不想见嘛。

但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哦,三顾茅庐的时候,再不朝面就说不过去了。

否则就是,刘备再也不会来了;将来有一天诸葛亮落到刘备手里,将会很难看;架子太大,以后谁也不会再来拜访了。

归根结底,诸葛亮还是想出来做事。

至于说被感动,这不是没有一点成分在里面。

但诸葛亮出山,主要还是理性的选择,而不仅仅是情感的选择。

有人说,“三”在古文里是多的意思,不具体指明就是三次。

但两次及两次一下没有说三的,起码是三次以上。

陈寿是蜀汉时期官吏,尽管《三国志》成书于西晋,但诸葛亮的名望还没有凌驾于刘备之上。

绝不会故意说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就是不朝面的意思。

有说法是,诸葛亮曾经拜访过刘备,这也不矛盾。

刘备提出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恢复回去考虑考虑,这是常理。

得不到诸葛亮的回复,刘备再次上门请教也是可能的事。

因而,三顾茅庐恐怕是真的,确有其事。

具体怎样一个细节,可以去看演义,也可以自己琢磨,史书没有交代的很细致,也就不好多说了。

历史上三顾茅庐确有其事,但是却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和《三国演义》是一致的,即刘备三顾诸葛亮,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如是记载: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第二个版本则比较让大家出乎意料了,那就是三顾茅庐实际上是诸葛亮主动拜访的刘备,出自对《诸葛亮传》注引的《魏略》中的内容: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所以,史书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相左的观点,当然了,肯定只有一个版本是真的,所以《魏略》和《三国志》必然有一个是假的。

至于谁是假的,我认为可以通过分析一下当时刘邦和诸葛亮两个人的处境,到底谁更需要谁多一点,那么自然,需要者肯定要“三顾”被需要者。

首先说说刘备,投靠在刘表的麾下,其实是很尴尬的一个局面。

刘表非常需要刘备这支兵马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又忌惮他的能力强于自己,所以虽表面上非常友善,但却处处提防刘备的行动。

在这样的处境下,刘备要么冒着风险继续单干,要么就找机会融入到荆州势力之中,这就需要本土的人士的支持。

而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拿他卓越的才能暂且不提,且看看诸葛亮的身份。

诸葛亮娶妻黄氏,黄氏的父亲是荆州名士黄承彦,而母亲则是刘表的夫人蔡氏的姐姐,而荆州本土实力派蔡琩,则是诸葛亮丈母娘的兄弟。

诸葛亮本人才学出众,且有司马徽、徐庶等人的力荐,再加上有这么一层关系荆州本土的关系,是身处逆境中的刘备梦寐以求的人才。

反过来看诸葛亮,似乎诉求并没有那么强烈,至少没有非刘备不跟的地步,那么,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荆州虽然名士辈出,但身为荆州之主的刘表却并不重视,甚至有些蔑视,比如刘表曾经这么评价名满天下的司马徽:世间人为妄语,此只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者皆类。

诸葛亮当然名气不如司马徽,那么刘表可能更加轻视了,否则有如此亲戚关系,却未曾招诸葛亮入幕,可以证明这一点。

所以,诸葛亮住在荆州,也希望能有机会遇到一个能力更强,志向更远大的明主辅佐,所以诸葛亮也是非常需要遇到刘备这样的明主来施展自己才学的。

综上所述,两个版本的“三顾茅庐”,明离子认为,都有可能,但是还是刘备三顾诸葛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宁山静水 2023-08-27 11:19:35

相关推荐

心里迷茫的伤感句子

1、暧昧的人,连再见都不知从何说起,因为本来就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谁也不是谁的谁。2、就算很失望,笑容依然要灿烂!3、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4、朋友之间很少谈论未来,但是未来他们往往还在一起;恋...
展开详情

火龙果水果保鲜的方法

1、在室内要尽量将火龙果放置在阴凉并且没有光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只能存放一天。2、火龙果在切开后有剩余,可用保鲜膜或袋子包起来,放在冰箱中冷藏。3、火龙果属于热带水果,因此在冰箱冷藏时,要将温度调为十五度,此方法...
展开详情

新年烧香祈福说说

1、阿弥陀佛,人生在世不容易,求佛菩萨保佑我全家人苦难不近身,平安健康永相随,一切万事顺心如意。2、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3、阿弥陀佛,祝福所有亲人朋友,健健康康、平平安安。4、求佛保佑...
展开详情

新年感言一句话

1、祝愿新的一年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开开心心、健健健康、好运连连!2、我的祝福,如春天般的温柔甜蜜,长久深深种植地保留在您的心田,祝妈妈您拥有甜蜜温馨快乐的一年!3、亲爱的自己,永远不要为难自己,比如不吃饭、哭泣、...
展开详情

手上有倒刺应该怎么解决

1、温水泡手有人说起了倒刺的时候我不用手直接撕,用剪刀剪去不就行了么?不是的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打一盆四十度左右的水,然后把手浸泡进去,这样浸泡五分钟之后,手指甲以及手上的倒刺,还有手指头周围的皮肤都变的非常柔...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彩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

彩是平舌音。平舌音是指由舌尖抵住下齿龈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即汉语拼音中以z、c、s开头的音节。
彩是汉语一级字,读作cǎi,最早见于汉魏两晋时代,本义是指丰富美丽的颜色。另说其本义为文采,文章才华。即《说文》:“彩,文章也。从彡,采声”,用作名词是指彩色的丝织物,引申为游戏、竞赛中获胜者所得的奖品,又引申为对胜利者或成功者的称赞、负伤流血等。

曦月的寓意是什么

曦月的寓意:前程似锦、光辉、积极向上、明朗、贞洁、洁净、智慧、爱与美的象征之义。
曦月,读音为xī yuè,汉语词语,意思是古文中的日月。
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日光,在文中指太阳。)
曦,汉语二级字,读作xī,汉字,意思是多指(早晨的)阳光。
曦出处:《聊斋志异·促织》:“东曦既驾。”
曦相关组词:曦月、晨曦、春曦、曦光、斜曦、曦轮、赫曦、曦舒、霆曦。

尽在是什么意思

“尽在”的意思:都在,全在。尽:完全,都,全部。
“尽在”造句:
1、雪已经停了,田野里洁白一片,冀中平原尽在红装素裹之中。
2、有些人尽在细节上面吹毛求疵,令人生厌。
3、迫于无奈,他把全部资金投在这宗买卖上,破釜沉舟,成功失败,尽在此一举。
4、生活平静得就像一杯白开水,波澜不惊,又平淡无奇。又像一杯苦咖啡,人间百味尽在其中。
5、迫于无奈,他把全部资金投在这宗买卖上,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成功失败,尽在此一举。

云之苍苍江水泱泱山高水长什么意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意思: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出自《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译文: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福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贬居睦州之时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处处将严光与光武帝并列,写光武帝“以礼下之”,礼贤下士,实际上写出了严光鄙视显贵,为人高洁的气节。文章隐隐地批评了当时社会钻营官场、追求名利,贪污腐化的恶习;赞颂了严光不图名利,视官爵如泥土的高尚品德;也赞扬了光武帝能以礼待人的优良作风。文章结构精巧,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相得益彰。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