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副校长:高考改革不能等于考试改革

淡漠安然
精选回答

高中埋怨大学绑架了高中教育,而大学则将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归咎与高中教育。针对中国高考改革出现的这个“死结”,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考定位出现问题——以选拔代替衔接。

谢维和教授还指出,作为制度和体系的高考绝不等于单纯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后者只是一个单一的考试活动本身,是整个高考制度的一个部分。所以,高考改革本身是一场体制或制度的改革,而并不能等于考试改革。

近年来的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单地变成了单纯的考试改革,包括考试形式的变化、科目的增减、内容难易的调整、考试次数的多少,考试主体的统一或多元,以及考试管理的权限,等等。这实在是高考改革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高考改革难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教育改革,与收入分配的差距、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五个问题,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且教育改革又成为这五个问题之首。我认为,高考改革则是五个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首的教育改革问题中最难的问题之一,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机制,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高考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高考改革既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问题,明确高考改革的定位、了解高考的历史与现实形态,认识影响高考改革的变量,进而提出能够实现高考改革目标的操作性模式,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研究高考改革并认识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高考改革不等于考试改革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谓高考,指的是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是一个覆盖高考制度中所涉及的各种相关活动与因素,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包括高中教育及其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高中的推荐、大学入学的报名与考试,考试的命题与判卷、大学的招生与录取,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考生及其家庭的参与等活动或因素的系统或综合,以及与这些各种活动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规范的体系。高考只是这个制度或体系的一种简称。

因此,这样一种作为制度和体系的高考绝不等于单纯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后者只是一个单一的考试活动本身,是整个高考制度的一个部分。所以,高考改革本身是一场体制或制度的改革,而并不能等于考试改革。而且考试改革应该服从整个制度和体系的改革。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近年来的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单地变成了单纯的考试改革,包括考试形式的变化、科目的增减、内容难易的调整、考试次数的多少,考试主体的统一或多元,以及考试管理的权限,等等。这实在是高考改革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高考改革难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因此,高考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多变量,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和结构,是否合理往往取决于这些相关因素与变量之间的协调程度与整合方式,高考制度的质量取决于这个结构的优化程度与其中不同因素的协调。而高考改革实际上也就是这个结构的优化,以及其中不同因素和变量的重构。而且,在这些诸多的因素和变量中,高中与大学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因素和最主要的基本矛盾。而这个矛盾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高考的形态。

高考的基本定位——衔接

由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是高考的主要矛盾,所以从整体和本质属性来看,高考的基本定位就是一种衔接,是青少年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一种衔接,是高等教育(大学)与基础教育(高中)之间的衔接。这种衔接是一个教育体系中不同阶段或层次之间的连接机制。而且,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衔接机制的合理性与否常常是决定和评价这个体系是否合理的关键。实际上,学术界和现实中关于高考定位的各种看法,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矛盾和衔接而展开的,是关于这个矛盾和衔接的不同看法。

例如,有人强调了这个矛盾和衔接中的大学方面,认为高考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部分,适应大学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有人则更加重视这个矛盾和衔接的基础教育或高中的方面,认为高考应该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责任是引导素质教育的发展;当然也有人认为是高考的定位是这两方面的综合。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种矛盾和衔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常侧重于不同的方面,进而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应该看到,这种衔接是教育学中的一个基础理论与问题。衔接问题涉及个体成长的连续性与教育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矛盾;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矛盾。衔接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衔接合理与否是评价一个教育体制设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教育体制中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战略要点。

而且,这种衔接还是一个教育体制的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的边界条件,特别是关系到创新人才出现和成长的重要体制性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而这也才是高考之所以重要的真正的根本原因,必须清楚看到的是,这才是高考改革的真正目的。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分离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而衔接的反面自然是“分离”。

定位中的问题

不难发现,目前高考,或者大学与高中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大致概括为:以选拔代替衔接,或者说以大学对学生的选拔作为两者相互衔接的基本机制,甚至误认为选拔就是衔接,高考就是选拔。

应该说,高考当然包括选拔,但绝对不等于选拔;如果以选拔代替衔接,必将造成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成本太高。包括高中教育和学习时间的浪费,各方面的巨大投入;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过度关注,以及各种相关的问题,等等;根据有关国家的网站称,中国的高考可能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考试。

第二,束缚人才的成长。由于以选拔代替衔接,造成衔接途径的狭窄与单一,束缚了多样化人才的成长、发展与培养,并且导致“一考定终身”和“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人才”的现象。

第三,加剧高中与大学之间的矛盾。高中埋怨大学绑架了高中教育,而大学则将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归咎与高中教育。更加重要的是,高中学生和毕业生成为了这种选拔和矛盾的牺牲品。

雨润静荷 2021-06-03 03:45:46

相关推荐

国考研究生能不能以本科专业报名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招录职位表中所要求的学历为报考人员所获得的最高学历。社会在职人员应以获得的最高学历进行报考,应届高校毕业生以即将获得的最高学历进行报考。如,招录职位表中要求限本科学历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
展开详情

考研后第一学历是什么

考研后第一学历是什么如果读完本科后直接进行考研,进修研究生,那第一学历为硕士;如果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后,才进修研究生,那第一学历就是本科。第一学历是不间断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最高学历。考验后的第一学历是什么1、如果...
展开详情

兰州理工大学学费

兰州理工大学学费兰州理工大学学费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5500元/学年;工科类专业4700元/学年;艺术类专业6800元/学年;理科类专业4300元/学年;外语类专业4400元/学年;其他类专业学费为4000元...
展开详情

适合专科生考研的学校

适合专科生考研的学校适合专科生考研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吉首大学、湘潭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
展开详情

高考农村专项计划报名条件

高考农村专项计划报名条件高考农村专项计划报名条件为需要为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需要为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需要为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高...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西门豹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门豹》课文主要内容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西门豹》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雪月是什么意思

雪月,汉语词语,拼音是xuě yuè,意思是指明月。雪和月。
释义:
1、明月。
出自唐代贾岛《酬胡遇》:“游远风涛急,吟清雪月孤。”
2、雪和月。
出自唐代李商隐《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造句:
1、透过书籍,人们可以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观察百般生态,去感知风花雪月,去领略高山流水,去体验世态炎凉。
2、大理美景“风花雪月”一如其名,自是美不胜收。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有: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
译文: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3、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4、列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译文: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杜甫《望岳》
译文: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译文: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9、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自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译文: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10、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掌管大事的人一定要考虑到宏观的、长远的事情,而具体去实施的人却一定要清楚细节的、切近的事情。

1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代李白《上李邕》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13、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代李绅《答章孝标》

译文: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14、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唐代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译文: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1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代杜荀鹤《小松》

译文: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归宿感什么意思?

归宿感的意思是回到家的感觉,家里安全、放松、有关爱、认同、包容、和谐与温暖。
归宿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uī sù,意思是意向所归;止宿;结果,结局;最终着落。出自《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
示例:宋·秦观《韩愈论》:“别白黑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
感是汉语一级字,读作gǎn或hàn,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外界事物在人们思想情绪上引起的反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动人心也”,由此引申出触碰、觉得、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等含义;由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申为向对方表示谢意;由觉得引申出生物体因病菌或病毒侵入而发生病变的含义。又用作名词,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等。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