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明朝还有15万锦衣卫,他们去了哪里?

华丽乐章
精选回答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是我国历史上最硬核的国家,这个国家从开始到灭亡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一言不合就是开大,打得各地蛮族不敢抬头,这就是明朝。

但是这样的硬核的皇帝有利有弊,明朝皇帝在位期间大多国泰民安,而官员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摊上这么一个硬核皇帝,这些官员每天都要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

而这些都要拜一个部门所赐,那就是锦衣卫。锦衣卫直属于皇帝,起着监察百官的功效,各个武功高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既然锦衣卫这么厉害,那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又去了哪里呢?

锦衣卫之初

他年尔来访,觞尽壶自倾。锦衣血屠九千万人,只因此命奉皇天。锦衣卫在明朝就是嗜血的存在,锦衣卫设立于明朝太祖时期,朱元璋因官员贪污一事雷霆震怒,因此设立锦衣卫。

锦衣卫直属于皇帝,三省六部都管不了锦衣卫,因为锦衣卫的创立就是为了监察百官。在当时有一句话,那就是宁惹丞相,莫惹锦衣,锦衣卫之恶名响彻大江南北。

锦衣卫的职能有四,一是查百官、二是护皇帝、三是搜情报、四是典狱司。以上四项都是锦衣卫创立之时皇帝给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锦衣卫在明代初年就是皇帝的代名词。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锦衣卫替朱元璋办了不少事儿。据传言当时的锦衣卫就是能止小儿夜啼的恶魔,之所以锦衣卫这么令人恐惧除了他监察百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锦衣卫手里有一个典狱司。

典狱司是锦衣卫独有的部门,里面的酷刑手段不尽其数,什么拔指甲、千刀万剐听着都是血淋淋的。一旦官员被锦衣卫盯上,那准没好事儿,当时谁也不愿意和锦衣卫有往来。

但是权利会让一个人迷失自己的本心,这点一点儿没错。最开始锦衣卫办事确实忠心耿耿,从未有以权谋私的事情发生。但是随着锦衣卫的权利越来越大,他们逐渐无法自拔。

在历史上锦衣卫第一任指挥史并未有明确记载,但是在史料上所记载的第一个锦衣卫指挥史是毛骧。这个人心狠手辣,对待犯人十分残忍,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当时的锦衣卫可谓是权倾朝野,即便是当朝丞相胡惟庸看见他们也要绕道走。而让锦衣卫真正达到权利顶峰的就是胡惟庸一案,胡惟庸谋反一案后,朱元璋派遣锦衣卫调查。

但是这么一调查就整整调查了5万人,上到当朝大官,下至跑马送信的小贩都有参与。而这5万人最终都被朱元璋砍了脑袋,这其中还不包括锦衣卫动刑而被残害致死的人。

杀了整整5万人的朱元璋被百姓骂得狗血喷头,因为这5万人中有很多人都是无辜受害,蒙受了极大的冤屈。因此他们联起手来共同抵抗着这残酷的暴行。

但是皇帝又怎么会认错呢?因此手持屠刀的人亲手摧毁了自己的屠刀,为了平息众怒,朱元璋下令处死锦衣卫指挥史毛骧。但这个时候锦衣卫已经逐渐变质了。

随着权利越来越大,锦衣卫的手段也越来越残暴。锦衣卫的第二任指挥使是蒋瓛,他也是一个大杀星。震惊朝野的蓝玉谋逆案就是他亲自办理的。

在蓝玉案中,蒋瓛和锦衣卫让朱元璋真正看到了什么叫以权谋私,但凡贿赂蒋瓛的官员全部幸免于难,但是一些没有贿赂蒋瓛的官员全都被抄了家。最终蓝玉案牵扯4万人,其中有许多冤假错案。

朱元璋十分生气,他认为自己天子的威严被他们拿去狐假虎威做了肮之事。因此在处死蒋瓛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亲自关闭了锦衣卫这个组织。

东厂和锦衣卫

直至明成祖朱棣继位,为了搜查情报朱棣又一次开启了锦衣卫。但是朱棣为了分化锦衣卫的权利同时也设立了东厂组织,东厂的成员全是宦官。

在古代宦官属于皇上的近臣,许多年老的宦官甚至都被皇帝以亲属对待。而东厂的出现不仅分化了锦衣卫的权利,也让锦衣卫成为了东厂的附庸。

锦衣卫在东厂的打压下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再也不能耀武扬威。虽说仍然监察百官,但是却不能在想以前那样作威作福了。而一个太监的出现,彻底夺走了锦衣卫最后的权利。

他就是魏忠贤,作为明朝最后一个大太监,他被称为魏千岁。在魏忠贤手下的东厂如日中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偏偏还无人敢发声,敢反对。

即便最后魏忠贤伏诛,崇祯皇帝朱由检拨乱反正,锦衣卫也再也不复往日的荣光。最终锦衣卫从明初最大的情报组织变成了一个仅有15万人,其中还有很多滥竽充数的团体。

锦衣卫的下场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其实可称得上是明君,但是魏忠贤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并不是一个刚刚继位的皇帝能够消除的。当时朝廷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大。

最终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门,朱由检在皇宫中上吊自杀。而这些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当然是死的死,逃的逃。而死确实站着死,逃则是跪着逃了。

在那个硬核的时代,自然有硬核的官员。锦衣卫里有些人确实是忠心爱国,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他们为了掩护百姓和皇帝拼死杀敌,最终血溅满地。

而锦衣卫里有的人则是贪生怕死的主,他们加入锦衣卫只是为了获得那迷人的权利。当时李自成的军队中有不少人都来自锦衣卫,他们投降后李自成在城里无恶不作。

最后还有一种人,他们心中有着复国的热情,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紧急调动兵马,带着皇帝的子嗣跑到了南方,建立了南明。这些人自有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忠臣和佞臣这是不可避免的。皇帝说到底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安全感,锦衣卫所代表的就是皇帝所谓的安全感。他需要服众,不听话的人都会被清理。

但即便如此,后代清朝仍然有很多人向往着明朝,因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种的朝代。建国267年,传16任皇帝,无一人投降,无一人卖国,这是我国最有血性的朝代!

终归于暮 2023-09-15 14:32:12

相关推荐

果冻怎么打开

1、把果冻翻过来;2、用牙咬住果冻上方的包装皮;3、用力向反方向拉扯,里面的果冻受到压力就会自己绷开;4、然后再将果冻翻过来,将包装撕下即可。...
展开详情

铁的热膨胀系数是多少

铸铁的热膨胀系数是(9.2-11.8)x0.000001/°C。热膨胀系数:物体由于温度改变而有胀缩现象。其变化能力以等压(p一定)下,单位温度变化所导致的体积变化,即热膨胀系数表示。热膨胀系数有线膨胀系数α、...
展开详情

vivos1摄像头怎么升降

vivos1升降摄像头的方法:vivos1只有前置镜头可以升降,而且是自动升降,也就是说,当用户在使用到vivos1的前置镜头时,手机会自动识别,接着就会自动升起手机的前置镜头。...
展开详情

青岛有哪些特产

青岛特产有青岛啤酒、崂山绿茶、即墨老酒。青岛,山东省副省级市。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6000年以前,境内就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
展开详情

腿疼如何医疗

1、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越来越紧张的工作,除少数患者由外伤引起外,多数为不注意休息或缺少保健意识,特别是一些驾驶员或文案工作者由于坐姿不正确或久坐,经常出现腰背部疼痛、腿痛、肢体麻木、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王羲之是哪里人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冬至的诗句和名言

冬至的诗句:
1、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郑胤骥《送长蘅偕计北上二首》
2、浊酒醒来闻吉语,晴过冬至兆丰穰。——仇远《重阳见菊占冬晴上熟》
3、闻过岘首已冬至,想到匡庐将岁除。——陆游《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矣悲喜交怀作长句二首其二》
4、去年冬至投僧寺,今岁阳生宿店家。——刘克庄《湖南江西道中十首》
5、冬至之日无酒钱,醒笑先生高阁眠。——沈周《至日闲居自述(成化甲辰)》
6、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7、小臣曾读三王纪,冬至由来始祭天。——边贡《迎銮曲·郊祀元君百礼先》
8、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杨凝《雪晴》
冬至的名言:
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语录
2、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西风颂》
3、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左传》

排比句的好处和作用

排比句的好处: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语句的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且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文章的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句来叙事,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描写细腻。
作用:使用排比句来写人,可以将人物刻画得立体,写景时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有形象生动之效,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有时候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

一狼仍从的从是什么

“一狼仍从”的“从”的意思是跟从。
该句出自清代蒲松龄的《狼三则》,原文节选内容: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赏析:《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