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在哪个城市

不后悔
精选回答

叫香山的城市有:北京市海淀区香山、河南省洛阳市香山、河南省平顶山市香山、陕西省铜川市香山、河南省登封市香山、甘肃省陇南市香山、山西省高平市香山、江苏省张家港市香山、山东省青州市香山、广东省古地名、浙江省温州市香山寺、山东省莱芜市香山、福建省厦门市香山等。

一、香山,以圣山之名

这是来自于一个信仰的传说,修行者把那座艰辛攀登的神山,当作自己的家园,希望在这里追寻彼岸的阳光。千百年来,万众朝圣,那座被称为香山的雪山佛国成为更多信众心中闪耀不灭的家园。而今,它就座落于与天际接壤的地方——神圣的喜马拉雅山山脉。

“香山”一名最早出自佛教的经典。有详细记载,释迦牟尼本出生在迦毗罗卫国都城。迦毗罗卫国都城(又叫“父城”)附近有一座著名的香山,这座山又叫做犍陀摩罗,翻译过来就是香山、香水山、香积山、香醉山。有人认为,这座山实际上就是喜马拉雅山山脉马纳沙湖北岸的开拉斯山。今天的户外探险者确认,它就是冈仁波齐峰主峰。

《长阿含经》卷十八云载:雪山右面有城名毗舍离,其城北有七黑山,七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唱伎乐音乐之声。《起世因本经》载:其山多有种种诸树,其树各出种种香熏。《俱舍论光记》卷十一云载:谓此山中有诸香气,嗅令人醉,故名香醉。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有诗为证,“香醉山中夏木阴,来禽磊磊承风雾。”

释迦牟尼在世时,他的弟子就有许多上香山修行的,在那以后仍有很多信徒在香山修道。《华严经》提到,香山仅次于须弥山(今喜马拉雅山)而名列第二。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香山之名随之而来,谁人不向往在这座通达彼岸的家园修心养性,超度众生?因空间所限,每个人不可能都去这座山峰朝圣或修行。于是,我国出现了大大小小以“香山”命名的山峰,其中大部分发展成为佛教圣地。现已成为世界名山的北京香山公园,即是其中之一。

二、北京,香山考证

现今,北京香山的名气之大,总是提起香山就让人想起这座充满了期待的去处。香山红叶、香炉峰、静宜园、双清别墅等等,风景人文令人向往。登上香山峰顶,临峰俯瞰,京华大地尽收眼底,景色已经足够震撼了。然而考证香山的缘起,会不会更令我们震撼?

关于香山名字由来有两种通行的说法。一是这座山海拔557米,最高峰上巨大的乳状峰石极似香炉,因此被命名香炉峰。山随峰名,就择名香山。笔者长年依山而居,觉得最为奇特的是在雨后山雾笼起的时候,山峰去雾极似香炉蒸腾,极为壮观。

二是香山种有大片杏花,花香怡人,是谓香山。这种景象当然只有春天时分才有。明代王衡记载:"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明诗有"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之句。《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

不过,两种说法里面也有很多疑点。传说本身也貌似过于仓促。一是命名的年代就此无法确定,甚或可认为没必要考证了。二是命名者也就此消失。两个传说,完全可以在无经无典的情况下说得通。事情往往是这样,说得通的,往往就是说不通。

那么,考证香山与释迦牟尼出生地的那座神山的关联很有必要。 据考证,早在唐代这里已有吉安、香山二寺。香山有明确描述的是在金代大定二十六年 (公元1186年)记载建有香山寺。所以香山的命名至少应该追溯到唐代。唐代,正是佛教兴盛时期,以“香山”为名,建立寺庙是想当然的。因为,香山在那时候,就是修行者乐园的代名词了。那么,北京的香山是不是同样因信仰而名?

北京香山黄叶村的一墙一瓦诉说的都是故事

三、香山,在中国不只一座

回顾香山命名及香山寺的建立,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全国拥有同样名字的山峰众多,而且都有不同凡响的名气和来历,这些香山及香山寺的出现与佛教起起伏伏的轨迹竟有异常的吻合和重叠。

平顶山香山寺建于平顶山附近的大香山峰顶,全称香山普门禅寺。这座寺庙是建于东汉光和四年(181)。建寺时间久远。巧合的是,大香山附近的真的有座“父城”,名字和释迦牟尼本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又名父城完全致。这个名字在汉代就有了。更巧的是以观音为本尊的只有平顶山香山寺和北京香山寺,而北京香山寺又是仿平顶山香山寺而建。汉代是佛教进入中国的初始年,香山之名自此而来。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这个香山指的是洛阳龙门香山寺的香山。唐初,有来自于印度的僧人圆寂于此,天授元年(690)置伽兰,命名为香山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易地重建洛阳龙门香山寺。香山之名也因此而更副盛名。

在唐代,在浙江慈溪县香山上建立了香山寺。盛唐时期,佛教异常发达,香山寺的建立让更多人重回信仰之颠。

不完全统计,我国以香山命名的山至少有三十六处。在中国这些众多的香山中,据不完全统计,建香山寺的有9处。湖南宁乡县北、山西绛州闻喜县、湖南靖州、河北易县、广西庆远等地陆续出现香山之名,分别建有香山寺。这其中,建设年代大多以宋朝为主,宋朝是佛教的巅峰时期,当然,也自宋朝之后,佛教逐渐走入了一个低谷期。

如今,北京香山在全国乃至世界成为观光游览的圣地。它代表的了国运昌盛,代表了包容,更代表了中华各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就在此时此刻,全国各地的香山们也同样诉说着关于一个民族信仰同样的故事。

紫丁香 2023-09-10 14:41:58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五音不全指的是哪五音

五音不全指的是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人们是以这五个音为音阶。五音不全在汉语中是一个成语,通常指“音盲”,他们对音乐缺乏理解,不能正确唱出准确的音高。
五声音阶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五音指“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的“1、2、3、5、6”。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
五音中宫音浑厚较浊,长远以闻;商音嘹亮高畅,激越而和;角音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征音焦烈燥恕,如火烈声;羽音圆清急畅,条达畅意。

木石之心什么意思

木石之心意思:指如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木石心其实是儒家的一种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击政务,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的意思是:是天性;是本性。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意思是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出处: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
选段: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以其人之道下一句

“以其人之道”的下一句是“还治其人之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就是使用别人自身已有的道理和方法来修养他自身。出自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庸集注》是朱熹对《中庸》作的注。《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