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的意思是什么

浮梦
精选回答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话。

该章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如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努力做到清心寡欲,一心坚守清静无为,万物都在生长,我就看着它们循环往复。

那事物纷纷成长着,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称作静寂,这就叫再生;再生叫做守常规。

本章提出了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把握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而守常的主张。

这里所引的文字分两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提出要清静无为对待万物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总结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极力达到虚无,一心坚守清静。

“虚”即“空”,心无所欲为“空”;“静”即清心之静,是跳出纷乱之静。

“虚空”自然“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淡然地看着万物各自纷纷成长生存;就能懂得客观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观”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通过看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夫物芸芸”之“物”,非特指一物,乃纷纭之万物;“各复归其根”之“根”,实乃源头,乃物之本,它既是归宿又是源起。

“归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道德经》把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静”,又转了个弯说,这就叫“复命”。

“归根”“静”“复命”实际都是“死”的替代词。

看到“复命”,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回复使命”,向造物之神报告“我完成了使命”。

其实“复命”等词绝非“死”的简单替代,因为“复命”既是旧生命的终结,又是新生命的开始。

“复”是“又”“往复”的意思。

“命”是“生命”之“命”,即“生出命”。

客观事物循环往复是规律,是常态,旧事物的终结是新事物的开始。

“复命曰常”告诉我们,此“常”恰恰是生命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和规律,很象明朝进士万民英《三命通会》中说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绝)→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

意思是,万物由道而产生出来,不断变化,这都是自然之道的表像,但我们会看到,它们都会复归本根,我要看到的是它向道复归的这个本质和规律。

完整地理解这句话,还要联系其它论述才可以明了。

老子紧接着补充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实际是解释了“复”的意思。

这里的“根”,就是道。

为什么会“万物并作”?就是这个“道”在表现它自己。

道不是不干事,而是天天在“玩”,它闲不住,不断由它生出“有”,生出天地万物,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万物为什么又要“复”?《道德经》的理论是:“反者道之动。

(四十章)道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否定和自我否定,“反”向反面转化, “复”就是“反”。

万物并作,遵循的规律就是先“远道”,后“复道”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

“万物并作”,是“道之动”,是由“无”到“有”,这个“有”还是道本身,动而变化出的万物则是“德”,是“道”在万事万物上的体现。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由此看来, 万物并作,就是“逝”和“远”,“远”而“反”的过程。

万物并作,要表现为德,就会远道。

为什么要“反”?这对理解“观复”很关键。

在远的过程中,又不能离道,事物是兼有道性,又表现出德性。

这就是“逝”和“远”的本质,没有逝和远,就没有我们人类和人类的意识,也不会出现世界上可以感知的万事万物。

事物和人都秉承了道的性质,这就是德性。

德性、道性是生命力的根本。

在生的过程中,“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事物本身不能离道,离道就死,离道而行的,会立即死亡,立即回归,不离道而行的,才能活的久长。

“万物得一以生”(“一”就是指“道”)(三十九章),“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三十九章)。

在《道德经》看来,这种远道不离道,就是生和存在的秘诀。

《易经》的《复卦》之初爻说:“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意思是,不脱离道的“不远而复,就不会有大的不当,大吉。

这和《道德经》的原理是一样的。

在《易传》的《彖传》里还强调:“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可见“复”的重要地位,不仅是《道德经》的一家之言,值得深思。

“复”和“虚”、“静”是什么关系?“虚”和“静”,就是道和道的性质。

“复”就是要向“虚”和“静”回归,守住“虚”和“静”这个根本。

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有动有静,有虚有实,而在这两者之中,“虚”和“静”是统管者、主宰者,“实”和“动”是表象,是被统管者,被主宰者。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十六章)我们日常活动是“实”,是“动”,又怎么能守住“虚”“静”呢?我们初学《道德经》很难理解,要生活,要工作,要有所作为,怎么能体现《道德经》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在“动”与“静”,“虚”与“实”,“有为”与“无为”,等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和状态之间,感到只能相反,怎么会相成呢? 《道德经》给出的道路不是绝对的“虚”和“静”,绝对的“虚”和“静”,不合乎“德”,脱离实际,也是违反“道”的“反者道之动”的原理的。

实际上“复道”的途径应该是这样的: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十五章)“动之徐生”和“不欲盈”,就是通向“虚”和“静”、“复”归本根的诀窍。

这也正是《易经》中《谦卦》为什么最受推崇,各个爻都表现出好的结果的原因。

解释《易经》各卦卦意的《彖传》说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可见谦的意义之大。

由“不欲盈”,可以更好地理解“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可以推出或者更好理解《道德经》所主张的一系列价值观,守柔,取下,崇小,不执,知止,等等。

“知小曰明,守柔曰强。

(五十二章)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章)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章)老子为什么要强调“吾以观复”呢? 一方面,如前所述,“复”就是“命”,“复”是知命的关键;另一方面,也因为 我们日常见到的万事万物,是德,但是看不见背后的道。

万物并作,是我们能看到的,但是复归于道的趋势和规律和道本身,我们可能不一定看得到、认识得到,所以老子提醒我们,重点要掌握“观复”的趋势和规律。

老子在“吾以观复”里突出了“吾”的讲道者的身份,这在《道德经》里并不少见,其用意是强调要“知我”,要重视“吾”之苦心。

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七十章)是一个意思,就是警示读者,了解这些道理的很少,不信他的言论的也多,但是如果按照他的道理去做,一定是难能可贵,也会做出可贵之事。

这就是老子循循善诱地劝说人们要下点“观复”的功夫,做好“反复”的功夫,使自己得道、合德的理由。

一路平安 2023-09-04 13:25:48

相关推荐

比亚迪生产基地 比亚迪生产基地有哪些

比亚迪生产基地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比亚迪生产基地比亚迪生产基地有哪些1、比亚迪生产基地在中国的西安、上海、北京、商洛、惠州、韶关、长沙、宁波、深圳。2、比亚迪生产基地有西安、上海、北...
展开详情

昆明市高新区管委会 昆明市常务副市长

小然给大家谈谈昆明市高新区管委会,以及昆明市常务副市长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昆明市高新区管委会昆明市常务副市长1、第一条u3000为了促进和保障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可...
展开详情

tvb古装戏 tvb古装戏演员表

tvb古装戏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孤星剑》《孤星剑》是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1993年出品的的爱情古装武侠剧,由郑伊健、梁小冰、魏骏杰、何婉盈、陈嘉辉等主演,共15集。2、该...
展开详情

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的化妆品)

怡怡给大家谈谈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以及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的化妆品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相宜本草属于什么档次的化妆品)1、相宜本草是国产的护肤品品牌,而且相宜本草有...
展开详情

红心猕猴桃几月成熟 红心猕猴桃好吃吗

小乐给大家谈谈红心猕猴桃几月成熟,以及红心猕猴桃好吃吗应用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所遇到的问题有所帮助。红心猕猴桃几月成熟红心猕猴桃好吃吗1、猕猴桃一般八月到十一月份成熟上市。2、猕猴桃也称奇异果,质地柔软,口感酸甜...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浅冬的意思

浅冬的意思是刚刚入冬。
浅(拼音:qiǎn、jiān)是汉语通用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形声字,古字形从水,戋声。浅本义指水不深,也指房屋等处所窄小,引申指时间上的距离短。此外浅也引申为内容、见识、学问、颜色等不深,用作抽象意义。“浅”另有一个音读jiān,古书上叠用成“浅浅”,用来形容水流声,现代已不常用了。
出处:
1、《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2、《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关组词:深浅、浅水、浅色、搁浅、肤浅、粗浅。
反义词:深。

高尔基的代表作

高尔基的代表作有《海燕》、《在人间》、《鹰之歌》、《母亲》、《我的大学》、《春天的旋律》、《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小市民》、《意大利童话》、《在人间》、《俄罗斯童话》等。

人物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

10岁时,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

1884年,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

1921年10月,高尔基出国疗养。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

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政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逝世,享年68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监督和放逐,但他依旧始终如一地进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学活动。

高尔基的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在高尔基看来,人有权力,也有力量创造与人相称的生活,怜悯与恩赐是贬低人,有辱人的尊严。

高尔基有互相冲突的两种人格。一是对现实社会造成人异化的现实的悲剧性体验和失望的痛苦;二是对人、对社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的认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的高尔基对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充满了热爱和信念的,他是怀着极大的热诚去迎接美好的未来的。作家此间的创作描写了革命前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一种急切地改变现实的渴望,对未来新生活主人的召唤。

艺术特色: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高尔基强调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同时展示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其现实主义创作又融入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乐观、自信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尔基主张作家应以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形象,使艺术形象真实而生动。对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其根本点取决于作家对生活感受的程度,这中间必然表现出作家的审美态度。高尔基对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也体现了他的新的审美观。他以敏锐的观察力认识到生活的真实本质是正演绎着一场前历未有的社会巨大变革。而掀起这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就是已经觉醒的劳动人民,他称之为“新人”,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及艺术的典型化的理念中明确了艺术就是要塑造这些为社会变革不断奋斗的“新人形象”。

高尔基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现实主义仅仅反映社会的真实现状,而这种真实现状大多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其实质是通过人性受到的摧残而表现出的对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人物影响:

在作家辞世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对他的兴趣还是出现持续性的高涨。在欧美各国,不时掀起了“高尔基热”。尤其是高尔基的剧本,不断被搬上各国舞台,或拍成电视、电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底层》和《仇敌》等在美国上演或播出,《仇敌》被剧评家认为“是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最好的剧目”。在联邦德国,上演过高尔基的《瓦萨·日列兹诺娃》,而演出《避暑客》时,被评论家誉为文艺复兴以来的盛事。而在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过高尔基的剧本。

高尔基的创作对美国进步作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他创作中的“个人的社会活力”(指个人变革自我、变革社会和变革自然的创造力)主题与“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题,以及处理这类主题的艺术风格,更是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高尔基充满革命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作品,为中国广大读者所喜爱,教育和鼓舞我国人民为消灭剥削制度和建设新社会而斗争。

夜夜心是什么意思

“夜夜心”的意思是因为狐独而夜夜悔恨。出自唐代李商隐《嫦娥》,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慈眉善目形容老人还是年轻人

“慈眉善目”形容老人。意思是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出自《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造句:
1、我们都被她慈眉善目的样子蒙骗了。
2、老爷爷慈眉善目,一定是个好人。
3、孙爷爷长得慈眉善目,又爱给我们讲故事,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4、这个大娘,慈眉善目的,一见到她就觉得亲得不得了。
5、这位老人脸上总是挂着笑,看起来慈眉善目的。
6、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境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