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时为什么瞄的准却未必射的准

淡笑看过尘世
精选回答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射箭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重要的战斗技能,现在弓箭虽然不再作为一种兵器出现在战场之上,但射箭仍是广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体育运动。

在最初接触射箭这项运动的时候,很多新手都会花很长的时间在瞄准上,但奇怪的是,自己明明已经将箭头瞄准了靶心,可是箭矢飞出去之后却总是射歪,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射不中恰恰就是因为瞄得太准了。表面上看起来,当我们松开弓弦的那一刻,箭矢便“嗖”的一下子笔直地飞了出去,可事实上箭矢的飞行轨迹并没有那么直。

与其说箭矢是笔直地飞出去的,倒不如说箭矢是像水蛇一样游出去的。

如果我们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将箭矢飞出去的过程拍摄下来再进行慢镜头回放就会发现,箭矢向前运动的轨迹是左摇右摆的,它实际上是在边振动边前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瞄准的时候不能单纯地用箭头来瞄准靶心,而是要找到箭身上的两个波节,然后用两个波节的连线来瞄准目标。什么是波节呢?箭矢飞出去之后会一边摇头晃脑一边前行,但不管怎么晃,在箭身上都有两个点是不动的,这两个点就被称之为波节。

如何寻找波节的位置呢?

这就要依靠射手的经验了,箭身长度的不同、硬度的不同、所使用弓的力道不同都会影响到波节的位置,一个射箭高手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能够准确寻找到波节的位置,而要获得这一能力只有反复地练习。那么箭矢为什么一定要晃动前行,而不能笔直地飞出去呢?箭矢之所以会晃动主要是因为摩擦力,而这里所说的摩擦力指的是手指与弓弦的摩擦。

常见的拉弓方式有两种,即地中海式和蒙古式,我们就以地中海式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地中海式是以除拇指以外的其它手指拉弦,所以手指与弓弦的接触部位是在弓弦的右侧。当我们放开弓弦时,弓弦会与右侧的手指产生摩擦,这种摩擦会导致弓弦向左弹,于是弓箭的箭头就会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向右偏,接下来,弓弦会向右回归,于是箭头又会向左偏转,就是这样,箭矢最终就左右晃动着地游了出去。你肯定会觉得这种晃动是有害的,因为它增加了瞄准的难度,可事实上这种晃动是有益的。

在弓箭这个体系中,对箭矢飞行影响最大的其实并不是晃动,而是弓身,因为弓身很容易与箭矢产生摩擦,从而影响箭矢的飞行方向。

不过因为箭矢会在弓弦的带动下发生左右晃动,所以就很好的避免了与弓身的摩擦。还是以地中海式为例,这种拉弓方式,箭矢必须放在弓的左侧,因为放开弓弦的一刻,弓弦先会向左弹,从而带动箭头向右晃,这样就很好地绕过了弓身,避免了与弓身发生摩擦。

如果是蒙古式呢?那么情况就刚好相反。

蒙古式是用右手大拇指拉弓,大拇指在弓弦的左侧,所以放开弓弦的一刻,弓弦会因与拇指的摩擦向右弹,如此便会带动箭头先向左晃,鉴于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将箭矢置于弓身的右侧,这样才能避免与弓身发生摩擦。现在你明白了吧,为什么地中海式和蒙古式都是用右手拉弓,但前者要将箭矢放在弓的左侧,而后者要将箭矢放在弓的右侧了吧。当然,古人在发明弓箭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复杂的原理,他们只是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经验而总结出了有关射箭的一系列技术。

流绪微梦 2024-01-16 12:09:18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寒号鸟文中的得过且过是什么意思

《寒号鸟》文中的得过且过意思是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苟且偷安、聊以卒岁。
反义词:自强不息、力争上游。
示例:
1、清·彭养鸥《醒世小说黑籍冤魂》第一回:“但是吃烟人的脾气,总是得过且过,那一个是真心肯戒。”
2、茅盾《林家铺子》:“这年头,谁能顾到将来呢?得过且过。”
3、老舍《四世同堂》:“他们年岁虽轻,却学会了得过且过,他们还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可是不便为这个而不去快乐的参加滑冰。”

一个篱笆三个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一谚语告诉我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具体的意思就是指能力再强的人也需要其他人的帮忙,因为人并不是全能的,一个人的成功同样需要分工合作的团队成员的合作和帮助,就像篱笆一样是靠一个桩一个桩围起来的。
出自《古今贤文》中的合作篇。
原文: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古今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增广贤文》。推测成书于明代,后来经过明清两代人的增补,形成了今天的全书。

拜谢与叩谢用法

“拜谢”指敬辞,行礼表示感谢;“叩谢”指磕头感谢,泛指表示深切的谢意。
“拜谢”造句:
1、我一定要当面拜谢这位好心人!
2、出海平安归来,仍要拜谢妈祖娘娘和白衣大士,有的还专门请戏班子为天后娘娘唱戏答谢。
3、最后,再次诚心诚意拜谢能坚持将近七年的各位朋友!
“叩谢”造句:
1、每一天,我为你祈祷,为你的生命叩谢上苍,为你许下最美好的愿望,祈求众神赐予你幸福和健康。
2、浮华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叩谢的。
3、一众人族突感身轻体健、百病消除,都知晓是三人所为,又一次诚心叩谢。

苟延残喘能形容自己吗

“苟延残喘”可以形容自己。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原义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出自北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
成语典故:狼是残暴的动物,本性难改。东郭先生救了它,它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幸好一位农民路过,把狼打死了。
成语寓意: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小聪明永远比不上大智慧。另外,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人们不能乱施善心。生活常常使一些人挣扎在贫困或绝望的边缘,使他们仅仅能够将生命维持下去。若想摆脱这种窘境,就只能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拼搏。
用法: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1、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2、明·吴承恩《西游记》:“欲要自尽,又恐父母疑我逃走,事终不明。故没奈何,苟延残喘,诚为天地间一大罪人也。”
3、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苟延残喘得好几日了。”
近义词: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反义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