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三品说

一米阳光
精选回答

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曰“人性本恶”。所以这人生于天地之初始,到底是善是恶?

本人所著《“三字经”通义》一书首篇就根据历来关于人性善恶不同观点的论述进行了分析。

其实,历史上关于人性并不只是善恶这二种观点在讨论,还有其他不同观点长期存在。

现摘录一部分作为此问题的回答。

“人之初,性本善”。

乍一看来,非常浅显,清楚明白。

意思是说,人从出生开始,本性都是善良的。

但当我们细究这句话时,却发现它其实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哲理。

历朝历代的学者,各家各派对人性的善恶均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莫衷一是。

总体说来,有如下几种主要倾向。

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二是荀子性恶论;三是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四是董仲舒的性三品论;五是朱熹的性二元论;六是戴震等人的性一元论;七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化学者的性无善恶论。

这些观点长期以来在中国哲学领域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似乎没有定论。

然而,人性,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呢?“性”,原意是生,与生俱来的意思。

《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

就是把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叫着天性。

这是“性”的本意。

我们先来看一看上述这些主要观点的来龙去脉,以得出我们最后的结论。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里,孟子说,人性善就是指人均有侧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人只有将这四端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而即然人都有善的四端,为什么又有相当多的人最后变成“恶人”了呢?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将人性与生俱来的这四端发展起来,而是发挥了人性上动物性的部份才变成恶人的。

这是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论最早由孟子提出来,后经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补充发挥后,成为儒教人性论的正统观念。

有趣的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六祖慧能提出“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明显也是受到孟子性善论的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物欲。

他因此举例说:“目好色,口好味,心好利,骨体服理好愉逸”。

人生来眼晴就喜欢看好的东西,耳朵喜欢听好好听的,嘴巴喜欢吃好吃的,身体喜欢安逸,心好贪图利益。

这些都说明了人性本是恶的。

如果人这样成长下去,就会生出争夺,残暴,淫乱等丑恶行为。

而这些都是人的物欲带来的。

困此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是一切恶的根源。

他还认为,人并没有善的根源,人之所以有礼义道德都是后天学来的,并非与生俱来。

而所谓礼义道德是为了限制人性而设置的规范。

如果说人性是“真”,那礼义道德就是“伪”;“恶”是真,那善就是“伪”。

甚至于他认为,所谓圣人之善也并非真善,而是通过培养道德,改造性情从而“化性起伪”以此来达到某种道德境界。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伪”是相对于“人为”与“天生”而言,并非其它意思。

这就是荀子的性恶论。

严格的说,荀子名为儒家,但实质却是法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巨大推进作用的两个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就出自他的门下。

所以,后人也称荀子为“儒表法里”。

在他的身上,并不具备孔子提出来的“贤良工正方”的观点和作风,相反,他却是法家先驱商鞅的继承者,对人性否定一切,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对待人性。

说的更明白一点,荀子是尽可能从最坏的角度去理解人性的。

有趣的是,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推断人性,相反地却证明了礼乐教化的作用,也就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他的这一观点,也为“法治”提供了人性上的根据。

也许,荀子的性恶论较之孟子的性善论可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更深刻,抛开生物学和生理学,如果人性真如荀子认为的性恶,那么,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人类会是个怎么样的世界呢?至少,人,不能称为人了。

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关于告子,我们只知道他是战国时代的人,他的其它情况却是一无所知。

正因为他有了与孟子在稷下学宫关于人性论的论战,我们才知道历史上有告子其人。

告子认为:人“生之为性”,就是与生俱来的“食”“色”两种本能。

“食”是生存的本能,“色”是生殖的本能。

人性无所谓善恶。

所谓善恶都是后天教化深化了人本性导致的结果。

他举例说:“性好比流水,在东方挖口子他就往东方流,在西挖就往西流”以此来证明人性本不具备善恶。

孟子针对这一比喻,也同样用水来证明:“水的流向的确不分东西,但也不分上下吗?人性之善就好比水往下流。

你当然也可以引水而上,但那是水的天性吗?是外因改变了水的本性。

正如人不善,是环境使然,并非人性如此”。

孟子还辩论说,食色是任何动物都有的本能,“难道狗性就是牛性,而牛性就是人性”?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孟子与告子的这番对论,决定了告子的观念亳无立脚之地。

但后世依然有依附告子的观点来各抒已证的。

我们这里暂且不论。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是西汉时中国儒学的一代宗师。

今文经学家的代表。

他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继承《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认为“人受命于天”。

但他认为,天有阴阳的属性,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有善恶两种品质。

善的品质体现于天的阳,叫着“性”;恶的品质体现于天的阴,叫着“情”。

他认为,“性”能体现“天”的“阳”只是可能,并非是现实中的“善”。

同理,“恶”体现于“天”的“阴”也只是可能,并非是真实发生的“恶”。

因此,他主张,人性分为三类:“情”欲少不教而善的,叫“圣人之性”;“情”欲多而又虽教不能为善而行恶的叫“斗筲之性”;介于两者之间,虽有情欲可以为善为恶的叫“中民之性”。

这就是董仲舒的“性三品论”。

有趣的是,唐代文化大家韩愈在董仲舒的基础上,将人性作了更细的划分。

他将“性”和“情”都分为上中下三品,性与情相互对应。

“上品之性”发为“上品之情”,“中品之性”发为“中品之情”,“下品之性”发为“下品之情”。

这种细化也许更精致,同时对以后宋明理学有关“天理人欲”的争论给出了启发。

朱熹的人性二元论朱熹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其中,“天地之性”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

他强调,一切事物皆有其规律性,是理,即“天地之性”,是事物的共性;而气则是事物的物质基础,理气结合则成为“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是事物的个性,有清浊,当清气与人的规律结合则成为善,当人的个性善与人的共性统一时就达到至善。

当浊气与人的规律结合则成为恶。

当人的个性恶与人的共性统一时就成为至恶。

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

戴震等人的人性一元论戴震等人认为,理与气是一体的。

“天地之性”和“义理之性”是相同的。

作为人的物质基础的血、气、心和知就是性。

除此无它。

而血、气、以及心知就是欲、情、智。

因此欲情智就是人的本性。

性中有智,智辨义理从而向善。

智无义理人则从恶。

因此,戴震认为,人必须靠性中之智来约束性中情欲,如此就能成为善。

反之人则从恶。

以上诸多各朝各代各家各派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几乎充斥了中国长久的文化历史过程。

综上所述各个观点,抛开生物学的观点,纯粹以哲学的观点来判断,亚圣孟子的观点无疑最为准确精当。

因此,《三字经》开篇即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论观点。

其义在于,我们人有了同情心、羞耻心、礼让心和是非心,就具备了善心。

就能在日常生活行为中表现出善行来,就能同情弱小孤寡,就可能尽自已之力就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人有了过错就会感到羞愧,就能努力克服自已不再犯错;人有了礼让之心,就会面对尊长及他人时懂得谦让;有了是非之心,就能辩别善恶,就不会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乃至于同流合污。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几点,就具备了做人的基本品格。

《三字经》开篇即以“善”来启蒙大众,教人善。

有善心还不行,还得有善行。

这也正是《三字经》作为传统蒙书的伟大之处。

自然圆通,本是无极;为了方便,乃创太极。

双龙游戏,龙之传人;阴阳和同,是为太极。

人性本来,无谓善恶;善为坦途,恶为灾祸。

孟子本善,趋利避害;荀子本恶,自陷困蹇。

人生之道,趋利避害;其途众多,皆可预测。

世人不知,以为性本;人心圆融,哪有善恶。

如有善恶,环境使然;而心不正,故有灾咎。

大象无形,大制不割;我心端坐,自有神佛。

神佛之本,修炼之人;人性圆融,自正而已。

淡忘了过去 2023-09-05 12:29:39

相关推荐

形容小学生的句子

1、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2、踏青,踏青,青也许不是长出来的,青是踏出来的?每年我都到云梦山上来踏青,一面踏青,一面寻找着春天。3、当生活给我们...
展开详情

红枣泥包子怎么做

1、主料:面粉180g,枣泥适量,元贞糖1小勺,酵母(干)适量。2、水80g,加入1小勺白糖搅匀后倒入酵母粉(铺平水面)。3、面粉180克加入酵母水拌成絮状,揉成团(期间觉得干的话可以用手沾水,一点点的揉进去)...
展开详情

鱼丸子要怎么做

1、取胖头鱼一条,放在擦洗干净的桌面上;2、将鱼肉仔细剔下来,红肉和鱼头不用来做鱼丸子,放在一边,只取白色的肉,放在水中泡着;3、将白色部分的鱼肉泡一小时,去掉残留的血水;4、泡好后,沥干水分,装在塑料袋中,拿...
展开详情

凄凉的反义词

1、凄凉的反义词是欢乐,喜庆,温馨,繁荣,热闹,和煦。2、凄凉,指悲苦;寂寞;悲凉;冷落。形容环境孤寂、冷清。见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建中寺》:有一凉风堂,本腾避暑之处,凄凉常冷,经夏无蝇,有万年千岁之树也...
展开详情

腿毛少怎么变多

腿毛的多与少主要是由基因遗传及自身的内分泌所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雄性激素越多,雌性激素相对越少的情况下会促进荷尔蒙的释放,毛发的数量也会增多。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适当的进行一些运动,可以刺激体内产生雄性激素,会有...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