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四中

一枝独秀
精选回答

四川省重点中学——泸县第四中学,成立于1957年9月,位于泸州市中部,泸县东部,南依万里长江的兆雅镇。抓住高中教育发展的机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从原来的26亩扩展到120余亩,教学班从原来15个扩展到80个,学生从800多人扩展到现有在校生5300多人。
泸县四中学校简介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鸟瞰图
泸县第四中学成立之初一直到2002年12月,仍是一所县级初级中学。学校从1972年开始招收高中班。从1988年开始,为了推动学校的发展,县委县府作出了搬迁泸县第四中学的决定,搬迁到泸县兆雅镇燕子岩村,1989年9月,学校开始搬迁,到1993年全校搬迁完毕。
泸县第四中学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极具影响力的一所农村普通高中,1989年开始在新的环境中,学校开始了新的发展。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强化管理,苦炼内功,办学层次不断提升
泸县四中学校荣誉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
2004年,学校创建成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
2005年6月和10月,学校创建成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和四川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
2005年12月,学校创建成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校训:自强不息
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理想发展
泸县第四中学
领导作风:廉洁团结,公正勤奋
校风:诚信自立,明德务实
教风:敬业博学,身正善教
学校发展规模:强势崛起 稳步推进 可持续发展
发展关键词: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学校发展
发展理念: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主题,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质量品牌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展定位:川南地区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农村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泸县第四中学
1、生活设施“标准化”
2、管理系统“网络化”
3、一日生活“常规化”
4、管理制度“规范化”
5、管理过程“透明化”
6、考核评比“定量化”
7、住校氛围“温馨化”
8、住校管理“自主化”
1994年 高考大打翻身仗,被市教育局领导誉为“泸州高中教育的一匹黑马”。
泸县第四中学
2003年 学校先后创建成泸州市校风示范学校和泸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4年 学校创建成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
2005年 学校创建成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和四川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同年12月,学校创建成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5年 泸州市高一、二管理现场会在该校召开,会议发出“向泸县四中学习”的号召。高三教学质量评估获泸州市A类学校一等奖。
2006年 泸州市学校后勤服务经验交流现场会、泸州市校务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该校召开。该校学生食堂被评为“泸州市中小学示范食堂”。该校被评为“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该校被评为“泸州市德育实践基地学校”。
以“低进高出,优生更优”彰显特色
泸县第四中学
高考年份 :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2003 2004 2005 2006
本科上线人数: 26 80 115 161 162 312 524 534 736
2、2006年是该校强势发展的一年
——高2006级高考再度跨越,勇创辉煌,取得了重点、本科硬上线735人的佳绩,较2005年高考净增201人,再次居泸州市第四位泸县第三位。重点、本科上线率42.86%,居泸州市省重点中学第一位;重点本科上线93人,其中应届生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居泸县第二,上线率居泸县第二;文科重点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人数均居泸县第二;补习生上重点、本科比率63.18%,居泸县第二;完成泸州市教育局下达目标任务的111%,居泸县第二。
泸县第四中学
高2008级参加泸州市2006年春期高一联考,重本上线50人,本科上线324人,两项上线人数、上线率均居泸县第二位,其中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超出市教育局下达目标数95人,超额情况居泸县第一。
高2007级参加泸州市“一诊”考试,本科总入围人数785人,居泸县第三泸州市第四,其中,应届生入围总数居泸县第二。
高2007级参加泸州市“二诊”考试,本科总入围人数790人,仍居泸县第三泸州市第四,其中,应届生入围总数仍居泸县第二。
2006年,泸县四中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成绩显著,事实雄辩证明,泸县四中在跨越式发展中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泸县第四中学
①在策略上“求全”。“三全”管理模式引领学校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全方位整体管理精心构建“一纵三回路”,强调“四线”并进,协调一致;全过程科学管理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经验式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全员性民主管理追求“三多三少”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商量,少一点说教。
②在过程上“求细”。以“教育无小事”为理念,以“落实”为标准,以“尽责”为良心,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基本指针。细化目标,明确职责,跟踪管理。
③在质量上“求精”。备课“精”,强调备课组集体智慧,以备课组“捆绑式”奖惩为杠杆;上课“精”,倡导决胜课堂,以跟踪听课为监督;辅导“精“,重视优生和学困生两头补差,以入围率和有效入围率为指标。
④在规则上“求明”。不断完善了学校一系列管理制度,教职工人手一册,有规则可依,有条款说话。
泸县第四中学
第一,干部队伍建设。校长、副校长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从上岗培训到提高培训、研修培训,通过系列化的培训,有力提升了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对中层干部的培训,主要采取校本培训模式与外出送培的方式,大力提高了他们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第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学校名师工程”,努力打造各级名师和骨干教师,使之成为学校各学科的排头兵。实施“年轻教师培养工程”,包括新教师业务准入制度、新教师拜师学艺制度、新教高三教师一对一跟踪听课制度等。实施“教师培养福利化制度”,外出进修、参观、考察、学习、访问等,作为一种福利待遇,只要积极上进者,机会均等。
教育工作 以“实效性”为追求,以“系列化”为载体,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管理。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营造优良校风。
教学工作
1、管理:实行年级组管理、业务部门指导、教研组和备课组实施模式,每期考评定奖惩。
2、过程:实行学校领导三级巡查制,日日清、周周结、月月总。
3、措施:对教师,以“六认真”检查促教学规范化,以同年级备课组捆绑式奖惩促教学一体化,以新教师培养促教学科学化,以教育科研促教学内涵化,以“决胜课堂”促教学效能化;对学生,以系统的学法指导增强学生信心,以多种形式的强化练习促其能力形成,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培优补差措施实现“优生更优,低进高出”。
1、学校建立健全了后勤服务管理网络。
2、学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后勤服务管理制度,饭菜和物品的质量、价格、份量、卫生、服务态度均有明确的技术规范要求。
3、该校食堂、锅炉房的管理除了1名专职2名兼职人员外,学生会、团委会也参加其中。
4、学校狠抓关键环节、确保食品卫生安全:①食堂、商店大宗货物实行定点采购的制度。②食堂、商店所有物资采购准入检查制度。③食堂所有原料检查合格后方可加工的制度。④食品留样和试尝制度。⑤设立学生维权岗,一日三餐均有学校团委、学生会的干部上岗。⑥食堂消费刷卡,日消费限制在10元以内。⑦一日三餐由食堂各菜班组轮流提供免费菜汤,由米饭面食班组免费提供米汤。
——2006年5月,泸州市学校后勤服务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该校召开,会议对该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色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2007年1月,在四川省后勤工作会议上,该校应邀介绍后勤服务工作经验,得到省上领导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2007年3月,该校再次作为泸州市唯一的代表,应邀参加四川省中等学校后勤例会,成为两所介绍经验的学校之一,省教育厅江树林副厅长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提出了“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要向泸县四中学习”的号召。
——2006年11月,泸州市校务公开先进经验交流会在该校召开,该校实施校务公开的做法在全市推广;2006年12月,该校被省教育厅等三家省级单位联合评为“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
泸州市泸县兆雅镇安贤西路500号
泸县四中办学理念校训:自强不息
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理想发展
泸县第四中学
领导作风:廉洁团结,公正勤奋
校风:诚信自立,明德务实
教风:敬业博学,身正善教
学校发展规模:强势崛起 稳步推进 可持续发展
发展关键词: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学校发展
发展理念: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主题,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质量品牌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展定位:川南地区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农村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泸县第四中学
1、生活设施“标准化”
2、管理系统“网络化”
3、一日生活“常规化”
4、管理制度“规范化”
5、管理过程“透明化”
6、考核评比“定量化”
7、住校氛围“温馨化”
8、住校管理“自主化”
1994年 高考大打翻身仗,被市教育局领导誉为“泸州高中教育的一匹黑马”。
泸县第四中学
2003年 学校先后创建成泸州市校风示范学校和泸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4年 学校创建成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
2005年 学校创建成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和四川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同年12月,学校创建成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5年 泸州市高一、二管理现场会在该校召开,会议发出“向泸县四中学习”的号召。高三教学质量评估获泸州市A类学校一等奖。
2006年 泸州市学校后勤服务经验交流现场会、泸州市校务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该校召开。该校学生食堂被评为“泸州市中小学示范食堂”。该校被评为“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该校被评为“泸州市德育实践基地学校”。
以“低进高出,优生更优”彰显特色
泸县第四中学
高考年份 :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2003 2004 2005 2006
本科上线人数: 26 80 115 161 162 312 524 534 736
2、2006年是该校强势发展的一年
——高2006级高考再度跨越,勇创辉煌,取得了重点、本科硬上线735人的佳绩,较2005年高考净增201人,再次居泸州市第四位泸县第三位。重点、本科上线率42.86%,居泸州市省重点中学第一位;重点本科上线93人,其中应届生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居泸县第二,上线率居泸县第二;文科重点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人数均居泸县第二;补习生上重点、本科比率63.18%,居泸县第二;完成泸州市教育局下达目标任务的111%,居泸县第二。
泸县第四中学
高2008级参加泸州市2006年春期高一联考,重本上线50人,本科上线324人,两项上线人数、上线率均居泸县第二位,其中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超出市教育局下达目标数95人,超额情况居泸县第一。
高2007级参加泸州市“一诊”考试,本科总入围人数785人,居泸县第三泸州市第四,其中,应届生入围总数居泸县第二。
高2007级参加泸州市“二诊”考试,本科总入围人数790人,仍居泸县第三泸州市第四,其中,应届生入围总数仍居泸县第二。
2006年,泸县四中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成绩显著,事实雄辩证明,泸县四中在跨越式发展中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泸县第四中学
①在策略上“求全”。“三全”管理模式引领学校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全方位整体管理精心构建“一纵三回路”,强调“四线”并进,协调一致;全过程科学管理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经验式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全员性民主管理追求“三多三少”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商量,少一点说教。
②在过程上“求细”。以“教育无小事”为理念,以“落实”为标准,以“尽责”为良心,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基本指针。细化目标,明确职责,跟踪管理。
③在质量上“求精”。备课“精”,强调备课组集体智慧,以备课组“捆绑式”奖惩为杠杆;上课“精”,倡导决胜课堂,以跟踪听课为监督;辅导“精“,重视优生和学困生两头补差,以入围率和有效入围率为指标。
④在规则上“求明”。不断完善了学校一系列管理制度,教职工人手一册,有规则可依,有条款说话。
泸县第四中学
第一,干部队伍建设。校长、副校长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从上岗培训到提高培训、研修培训,通过系列化的培训,有力提升了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对中层干部的培训,主要采取校本培训模式与外出送培的方式,大力提高了他们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第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学校名师工程”,努力打造各级名师和骨干教师,使之成为学校各学科的排头兵。实施“年轻教师培养工程”,包括新教师业务准入制度、新教师拜师学艺制度、新教高三教师一对一跟踪听课制度等。实施“教师培养福利化制度”,外出进修、参观、考察、学习、访问等,作为一种福利待遇,只要积极上进者,机会均等。
教育工作 以“实效性”为追求,以“系列化”为载体,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管理。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营造优良校风。
教学工作
1、管理:实行年级组管理、业务部门指导、教研组和备课组实施模式,每期考评定奖惩。
2、过程:实行学校领导三级巡查制,日日清、周周结、月月总。
3、措施:对教师,以“六认真”检查促教学规范化,以同年级备课组捆绑式奖惩促教学一体化,以新教师培养促教学科学化,以教育科研促教学内涵化,以“决胜课堂”促教学效能化;对学生,以系统的学法指导增强学生信心,以多种形式的强化练习促其能力形成,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培优补差措施实现“优生更优,低进高出”。
1、学校建立健全了后勤服务管理网络。
2、学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后勤服务管理制度,饭菜和物品的质量、价格、份量、卫生、服务态度均有明确的技术规范要求。
3、该校食堂、锅炉房的管理除了1名专职2名兼职人员外,学生会、团委会也参加其中。
4、学校狠抓关键环节、确保食品卫生安全:①食堂、商店大宗货物实行定点采购的制度。②食堂、商店所有物资采购准入检查制度。③食堂所有原料检查合格后方可加工的制度。④食品留样和试尝制度。⑤设立学生维权岗,一日三餐均有学校团委、学生会的干部上岗。⑥食堂消费刷卡,日消费限制在10元以内。⑦一日三餐由食堂各菜班组轮流提供免费菜汤,由米饭面食班组免费提供米汤。
——2006年5月,泸州市学校后勤服务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该校召开,会议对该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色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2007年1月,在四川省后勤工作会议上,该校应邀介绍后勤服务工作经验,得到省上领导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2007年3月,该校再次作为泸州市唯一的代表,应邀参加四川省中等学校后勤例会,成为两所介绍经验的学校之一,省教育厅江树林副厅长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提出了“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要向泸县四中学习”的号召。
——2006年11月,泸州市校务公开先进经验交流会在该校召开,该校实施校务公开的做法在全市推广;2006年12月,该校被省教育厅等三家省级单位联合评为“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
泸州市泸县兆雅镇安贤西路500号
泸县四中管理模式泸县第四中学
1、生活设施“标准化”
2、管理系统“网络化”
3、一日生活“常规化”
4、管理制度“规范化”
5、管理过程“透明化”
6、考核评比“定量化”
7、住校氛围“温馨化”
8、住校管理“自主化”
1994年 高考大打翻身仗,被市教育局领导誉为“泸州高中教育的一匹黑马”。
泸县第四中学
2003年 学校先后创建成泸州市校风示范学校和泸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4年 学校创建成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
2005年 学校创建成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和四川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同年12月,学校创建成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5年 泸州市高一、二管理现场会在该校召开,会议发出“向泸县四中学习”的号召。高三教学质量评估获泸州市A类学校一等奖。
2006年 泸州市学校后勤服务经验交流现场会、泸州市校务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该校召开。该校学生食堂被评为“泸州市中小学示范食堂”。该校被评为“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该校被评为“泸州市德育实践基地学校”。
以“低进高出,优生更优”彰显特色
泸县第四中学
高考年份 :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2003 2004 2005 2006
本科上线人数: 26 80 115 161 162 312 524 534 736
2、2006年是该校强势发展的一年
——高2006级高考再度跨越,勇创辉煌,取得了重点、本科硬上线735人的佳绩,较2005年高考净增201人,再次居泸州市第四位泸县第三位。重点、本科上线率42.86%,居泸州市省重点中学第一位;重点本科上线93人,其中应届生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居泸县第二,上线率居泸县第二;文科重点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人数均居泸县第二;补习生上重点、本科比率63.18%,居泸县第二;完成泸州市教育局下达目标任务的111%,居泸县第二。
泸县第四中学
高2008级参加泸州市2006年春期高一联考,重本上线50人,本科上线324人,两项上线人数、上线率均居泸县第二位,其中本科以上上线人数超出市教育局下达目标数95人,超额情况居泸县第一。
高2007级参加泸州市“一诊”考试,本科总入围人数785人,居泸县第三泸州市第四,其中,应届生入围总数居泸县第二。
高2007级参加泸州市“二诊”考试,本科总入围人数790人,仍居泸县第三泸州市第四,其中,应届生入围总数仍居泸县第二。
2006年,泸县四中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成绩显著,事实雄辩证明,泸县四中在跨越式发展中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泸县第四中学
①在策略上“求全”。“三全”管理模式引领学校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全方位整体管理精心构建“一纵三回路”,强调“四线”并进,协调一致;全过程科学管理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经验式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全员性民主管理追求“三多三少”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商量,少一点说教。
②在过程上“求细”。以“教育无小事”为理念,以“落实”为标准,以“尽责”为良心,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基本指针。细化目标,明确职责,跟踪管理。
③在质量上“求精”。备课“精”,强调备课组集体智慧,以备课组“捆绑式”奖惩为杠杆;上课“精”,倡导决胜课堂,以跟踪听课为监督;辅导“精“,重视优生和学困生两头补差,以入围率和有效入围率为指标。
④在规则上“求明”。不断完善了学校一系列管理制度,教职工人手一册,有规则可依,有条款说话。
泸县第四中学
第一,干部队伍建设。校长、副校长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从上岗培训到提高培训、研修培训,通过系列化的培训,有力提升了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对中层干部的培训,主要采取校本培训模式与外出送培的方式,大力提高了他们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第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学校名师工程”,努力打造各级名师和骨干教师,使之成为学校各学科的排头兵。实施“年轻教师培养工程”,包括新教师业务准入制度、新教师拜师学艺制度、新教高三教师一对一跟踪听课制度等。实施“教师培养福利化制度”,外出进修、参观、考察、学习、访问等,作为一种福利待遇,只要积极上进者,机会均等。
教育工作 以“实效性”为追求,以“系列化”为载体,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管理。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营造优良校风。
教学工作
1、管理:实行年级组管理、业务部门指导、教研组和备课组实施模式,每期考评定奖惩。
2、过程:实行学校领导三级巡查制,日日清、周周结、月月总。
3、措施:对教师,以“六认真”检查促教学规范化,以同年级备课组捆绑式奖惩促教学一体化,以新教师培养促教学科学化,以教育科研促教学内涵化,以“决胜课堂”促教学效能化;对学生,以系统的学法指导增强学生信心,以多种形式的强化练习促其能力形成,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培优补差措施实现“优生更优,低进高出”。
1、学校建立健全了后勤服务管理网络。
2、学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后勤服务管理制度,饭菜和物品的质量、价格、份量、卫生、服务态度均有明确的技术规范要求。
3、该校食堂、锅炉房的管理除了1名专职2名兼职人员外,学生会、团委会也参加其中。
4、学校狠抓关键环节、确保食品卫生安全:①食堂、商店大宗货物实行定点采购的制度。②食堂、商店所有物资采购准入检查制度。③食堂所有原料检查合格后方可加工的制度。④食品留样和试尝制度。⑤设立学生维权岗,一日三餐均有学校团委、学生会的干部上岗。⑥食堂消费刷卡,日消费限制在10元以内。⑦一日三餐由食堂各菜班组轮流提供免费菜汤,由米饭面食班组免费提供米汤。
——2006年5月,泸州市学校后勤服务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该校召开,会议对该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色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2007年1月,在四川省后勤工作会议上,该校应邀介绍后勤服务工作经验,得到省上领导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2007年3月,该校再次作为泸州市唯一的代表,应邀参加四川省中等学校后勤例会,成为两所介绍经验的学校之一,省教育厅江树林副厅长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提出了“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要向泸县四中学习”的号召。
——2006年11月,泸州市校务公开先进经验交流会在该校召开,该校实施校务公开的做法在全市推广;2006年12月,该校被省教育厅等三家省级单位联合评为“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
泸州市泸县兆雅镇安贤西路500号
天镜云生 2022-05-26 12:30:12

相关推荐

人不如旧 衣不如新的意思

人不如旧,衣不如新的意思是: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旧的好。(因此旧的东西或朋友不可轻易舍弃)形容事物的前后比较。“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以用作宾语、定语,一般常用作书面语。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晏子春秋·第五卷内篇杂...
展开详情

无人与我是什么

无人与我,意思是:没有人和我一起。“无人”,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没有人才、没有人、没人在的意思,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展开详情

集中注意力的基础是

集中注意力的基础是对大脑进行科学的锻炼,促使脑神经变得发达和强壮。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
展开详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春天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收,一天最宝贵的时间是早晨。这句话一般用于激励人刻苦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时间,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出处有:1、南朝·梁·萧绎《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展开详情

古人读书的方法

读书有很多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读书的,并从中借鉴一些好的读书方法。1、董遇:“三余”读书法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凉州词王翰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原文节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霸凌的意思

“霸凌”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或者是因嫉妒等个人原因对其进行辱骂和讽刺。
“霸凌”造句:
1、报复只会升高施霸凌者的侵犯气焰。
2、正如施霸凌者值得你的注意,受害者也一样。
3、试著找出施霸凌背后的真正原因,再提供适合的援助。
4、教育部透过宣示活动展现反霸凌决心。
5、对那些孤离、少与同侪互动的学生要注意,孤离的学生最易成为施霸凌的目标。

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一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二指地方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出自《鸟的天堂》,作者巴金,散文,里面主要内容是说作者巴金游玩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景色及其感受。
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畅之笔,发掘和描绘了自然胜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同时,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绘这“鸟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国初夏水乡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畴、朝暾的联系、烘托下加以凸显的。全文虽用语简朴无华,平铺直叙,却到处呈现出如诗似画的美趣,流贯着一种祥和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牧歌情调。

王羲之是什么朝代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东晋大臣、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