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不如笑着放手
精选回答

元宵节的故事有哪些?

今天是元宵佳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古代,人们称“夜”为“宵”,而“元”是伊始的意思,初元,就是第一个。

所以每年正月,也就是农历的元月。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历史非常的久远,大概要追溯到上古的月圆崇拜和历法推演。

而以“元宵”命名正月十五,其实和“中秋”、“春节”、“立春”等性质是一样的,只是记载日子的一个书面称谓,本身并没有其它特殊意义。

最早关于元宵节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发生在西汉初年的“平吕”。

当时,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政,扶植前少帝,后少帝。

吕后死后,群臣迎立汉文帝,恢复了刘氏皇族正统。

文帝深感自己的皇位和如今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最关键的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的实施的宵禁,在这一天终于开了个口子,让老百姓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正月十五这天成为了男女相约,互相接触的“合法”的日子。

而官方的推广一旦与民意相融合,这种节日就飞速的得到了民间的认可,因而快速流行起来。

与此同时,元宵节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流传下来,除了民间的认可和官推之外,与宗教纪念日也有很大关系。

在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就定在了正月十五。

由于当时佛教还没有西来,道教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后来的地位,而“太一神”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神祗了,因此正月十五这个日子就非常的重要。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经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了。

因为这个日子的重要性,在佛道教形成之时也被各类文化思想所吸收。

沿袭到道教,正月十五因此成为“上元节”,要举行天官祭祀,加重了这个日子的文化意义。

同时,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

自此以后,元宵灯会便蔚然成风了。

正因为有官推、民爱、道重、佛亲,多管齐下,正月十五“元宵节”才得以深入民心,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得以传承至今天,也必将随着中华文化的渊源继续流传下去。

那么在元宵节时,都有哪些民俗呢?首先就是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习俗。

虽然南北方的叫法不同、做法不同,但吃元宵的寓意却是一样的。

有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之意。

其次就是闹花灯:在正月十五来临时,公园、广场的路灯和树上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灯笼,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到了晚上,灯笼在月光的映衬下,灯光摇曳,五彩缤纷。

再有就是猜灯谜了:每年正月十五,民间传统都要挂起灯笼、燃放烟花炮竹,后来有人觉得光赏灯没意思,就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在灯笼上,供人猜。

以此来烘托节日气氛,所以这个活动流传至今。

元宵节也有2大禁忌:一是忌借钱给别人。

主要是怕把自己一年的好运气全给别人借走了。

二是忌洗头剪发。

人们认为头发的发,同发财的发同音,害怕洗头会把一年的财富洗掉。

好了,故事讲完了。

最后祝愿朋友们,元宵佳节快乐,阖家幸福安康!

我是70后,出生在那个物资很匮乏的年代。

元宵节吃元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记得第一次见到元宵大概是我十岁左右,那一年的元宵节邻居李姨给我家送来了一碗元宵,那碗元宵是用油炸熟的,小小的,圆圆的,金黄金黄的,花生,芝麻,白糖馅的里面还有红绿丝。

那种香甜软糯的味道是我们极少能吃到的。

第二年元宵节我妈尝试着自己做元宵,家里有蒸豆包剩下的黏米面,没有花生芝麻,更没有红绿丝,于是就做了豆沙馅。

做出来的元宵生坯比豆包小不了多少,担心炸不熟就把元宵生坯按扁了,薄一点好炸熟呀!于是我妈也做出了同样香甜软糯的——油炸糕。

就这样,我妈也乐呵呵的给隔壁李姨家送去了一碗。

又过了几年,街里有卖那种袋装的元宵的。

我家买回来两袋,元宵节的下午我妈在家炸元宵。

滚烫的热油,冻的硬邦邦的元宵直接下了锅。

极热遇极冷元宵一下子就爆炸了,飞溅的热油把我妈手和脸都烫了,赶紧关火躲到里屋,任厨房乒乒乓乓的炸裂。

我爸在里屋处理好我妈脸上手上的伤之后(幸好伤的不重)厨房也安静了。

我们到厨房一看,元宵蹦了满地,锅里锅外都是油,搞了一下午卫生。

晚上我弟同学来家里,听说我们家的事,她说——她妈把元宵放一个大碗里蒸熟的,所有的元宵都粘在一起,分不出个了。

她们家是用筷子挑(tiao)着吃的。

不管咋吃,人家吃着了。

我们家损兵折将,忙半天,没吃着呀!过了几年又是元宵节,街里有卖那种盒装的元宵,又叫汤圆。

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元宵广告温馨可爱。

有黑芝麻馅的,枣泥馅的,椰蓉馅的品种很多。

买之前特意问问,这玩意咋做熟呀?回到家像煮饺子似的煮熟的,连汤带水的捞出来,这种汤圆很软很香也很好吃。

现在汤圆的花样更加多,大的小的,各种颜色的,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各位网友有和我相同经历的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喜欢的点赞加关注!

中年如诗 2023-09-04 13:25:58

相关推荐

心里迷茫的伤感句子

1、暧昧的人,连再见都不知从何说起,因为本来就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谁也不是谁的谁。2、就算很失望,笑容依然要灿烂!3、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4、朋友之间很少谈论未来,但是未来他们往往还在一起;恋...
展开详情

火龙果水果保鲜的方法

1、在室内要尽量将火龙果放置在阴凉并且没有光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只能存放一天。2、火龙果在切开后有剩余,可用保鲜膜或袋子包起来,放在冰箱中冷藏。3、火龙果属于热带水果,因此在冰箱冷藏时,要将温度调为十五度,此方法...
展开详情

新年烧香祈福说说

1、阿弥陀佛,人生在世不容易,求佛菩萨保佑我全家人苦难不近身,平安健康永相随,一切万事顺心如意。2、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3、阿弥陀佛,祝福所有亲人朋友,健健康康、平平安安。4、求佛保佑...
展开详情

新年感言一句话

1、祝愿新的一年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开开心心、健健健康、好运连连!2、我的祝福,如春天般的温柔甜蜜,长久深深种植地保留在您的心田,祝妈妈您拥有甜蜜温馨快乐的一年!3、亲爱的自己,永远不要为难自己,比如不吃饭、哭泣、...
展开详情

手上有倒刺应该怎么解决

1、温水泡手有人说起了倒刺的时候我不用手直接撕,用剪刀剪去不就行了么?不是的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打一盆四十度左右的水,然后把手浸泡进去,这样浸泡五分钟之后,手指甲以及手上的倒刺,还有手指头周围的皮肤都变的非常柔...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声母有哪几个

声母共有23个,它们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声母即是韵母前的辅音,与韵母一起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音节。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规定,y、w分别为有韵头的零声母音节,韵头i、u的改写,如音节yan是零声母音节ian的改写,即yan作为一个整体,故y、w不算做声母;但根据人们的习惯拼法,会将yan使用声母拼韵母的方式拼出,即y-an-yan,故把y、w算作声母。

中国的发明有哪些?

中国的发明有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孔明灯等等。
1、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2、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于西汉时期、改进于东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3、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4、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5、孔明灯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每一年。孔明灯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孔明灯的飘移方向人无法控制,只能“听天由命”。升空后一旦风力、方向不稳或燃放不当,孔明灯将直接威胁飞机、高压供电设备、通信设施、山林以及各类建筑安全,对地面防火安全危害极大。

声母是什么?

声母(Initials)即是韵母前的辅音,与韵母一起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音节。而辅音则是发声时,气流在口腔中受到各种阻碍所产生的声音,发音的过程即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规定y、w分别为有韵头的零声母音节,韵头i、u的改写,如音节yan是零声母音节ian的改写,即yan作为一个整体,故y、w不算做声母;但根据人们的习惯拼法,会将yan使用声母拼韵母的方式拼出,即y—an—yan,故把y、w算作声母。
韵尾ng属于鼻辅音,但普通话发音系统中,此音已不再作首辅音,故不在普通话声母的范畴内,但在一些方言中,可以声母形式出现。

寇准是哪个皇帝时期的

寇准是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时期的人。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本名赵德昌,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凖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