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度不丈夫还是无毒不丈夫?
这是一句被误解千年的话,岁说一直流传下来,但却背离了最初的本意,那么他的本意是什么?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
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啥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跃然于纸上!
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
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
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我们宁可相信是无意的,否则也太缺德了,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这无意的一个讹传,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
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受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
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
这时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 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了。
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快速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