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也不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午阳
精选回答
《庄子》:圣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句真正意思是什么?

理解庄子这段话,需要先明白我们平时的内心状态,这样才能有切肤之感,才能真正领会到庄子的睿智与悲悯,也才能更加珍惜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平时我们的思想,是很难做到与时间同步的,不少人经常拿“珍惜当下”,或者是“活在当下”之类的话来自警,其实说真的,能做到的了了无几,真的能做到,那差不多也是半个圣人了,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试一下,保持自己的内心与时间同步,看看能坚持几秒钟,我估计能坚持五秒钟以上的不会太多,呵呵。

我们内心正常的状态,不是比时间慢,就是比时间快,比时间慢的,一直活在过去,或者是活在过去美好的回忆中,留恋忘返,不愿面对现实,从回忆中走出来;或者是事后诸葛亮,事情过去了,也知道错在哪里了,然后就开始无休无止懊悔,比如买彩票,只差一个数,就能中大奖,所以就后悔,哎呀,当时如果买这个号就好了,其实我是想过这个号的呀,怎么就没买呢?然后后悔的顿足捶胸,一踏糊涂。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内心状态比时间快,跑到时间前面去了,比如自己虽然还没有成功,但在心里却已经开始提前消费成功了,畅想着成功以后那种喜悦,想象着别人羡慕的眼光,然后就是想象伴随成功而来的各种名誉光环以及物质上的巨大收获,想着想着,就陶醉在里面了,也是不愿意走出来。

而我们的当下,就在这些回忆、懊悔和畅想中悄悄的被消耗殆尽。

我们要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永远不可能回来,而未来虽然会来,但毕竟还没来,这都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但如果把时间都花在过去和未来的话,除了放走无数个能把握的当下,别的我们将一无所获。

庄子的“圣人用心若镜”,就是在为我们纠偏,镜子能照物,但它只照当下,面前有物,当下显现,物来则显现,物去不留恋,这就是“不将不迎”,“不将”就是不留恋过去,“不迎”就是不臆想未来,一切随缘而动,物来则应,去则不留,刹那不离当下。

“应而不藏”,就是讲这种应物而不随物的逍遥境界,我们的心平常都是随物、逐物,进而被物给控制了,所以不得自由,所谓“心为物累”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圣人用心若镜”则正好是相反,应物而不随物,物来了,就象镜子,来了就显现出来,物去了,也象镜子一样,去了就不显了,“应而不藏”,这个“不藏”就是不留痕迹,过去就过去了,不活在过去,未来既然没来,我们也不活在未来,时时活在当下,心若不随物,则能胜于物,物尽管伤,但无关心事,还如镜子照物,物破了,镜子还是那个镜子,丝毫不受影响,这就是庄子要告诉我们道理。

圣人用心,已超然物外。

犹若明镜,能映照任何形象的物体。

临近明镜,都能现其物像之形体。

物来了,它不将不迎;物将去,它不挽不留。

应物而不藏。

不藏,不占为己有。

触而不受,故能胜物而其伤。

轻舞飞扬 2023-08-25 13:22:46

相关推荐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曾巩的老师是谁

在唐宋八大家中,若论资质最平庸、性格最踏实、学习最刻苦的人,那一定是曾巩。曾巩的名气远不如其他几位大家,但这才是一个普通人原本的模样。曾巩的老师是谁欧阳修。曾巩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老先生可是当时的文...
展开详情

曾巩那届状元是谁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文人最向往的时代,今天通过北宋一届科举考试的榜单,来向大家诠释什么叫做群英荟萃、群星闪耀。曾巩那届状元是谁状元是章衡。在宋朝,有这么一届科举榜单,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可...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浮想联翩哪个字错了

浮想联翩没有错别字。
浮想联翩,汉语成语,拼音是fú xiǎng lián piān,意思是飘浮不定的想象,比喻连续不断,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出自晋·陆机《文赋》:“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思绪活跃。多用作贬义,有时也用作褒义,具体视语境而定。
示例: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浮想联翩,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
造句:
1、李先生每次收到国内的来信,都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2、每次回到故乡,我就浮想联翩,昔日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3、那天夜里,奥克睡在科根家。他合着眼,但却浮想联翩。
4、映在护城河里水面上的樱花仿佛彩灯,让人浮想联翩。

杨志的人物关系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
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应天暗星,位列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时病逝于丹徒县,追封忠武郎。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

《邯郸学步》文言文翻译: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寓意: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
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北宋诗人晏几道和晏殊是什么关系

北宋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