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讨好型人格?

钻石老男人
精选回答

01

如果我们可以剥开任何一个“讨好者”的内在,都会发现其中有一个过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我接触过不在少数的来访者都有着讨好别人的倾向。
几乎每一个讨好者都清楚,讨好别人会令自己很累,会令他受很多委屈,会令他丧失自我,会令他变得软弱。
讨好别人不仅是一件很没有必要的事,而且还会对他自己造成很多的损失。
但是尽管他们在理智层面是很清楚讨好行为的负收益性,却在实际生活中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停止对别人的讨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
讨好型的人必备的一个特质就是敏感。
他们非常的、超乎常人的心思细腻,这种对于别人感受与想法的洞察力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们总能十分敏锐的觉察到别人的需求,并随时都准备、并能够无条件的去满足对方。
他们总是非常的无私,几乎难以拒绝任何人的请求。即便是一些无礼的、过分的要求,他们也根本难以反驳。“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这种事情经常在他的身上发生。
“讨好者们”似乎是没有需求的人。他们几乎从来不会提出自己对别人的期望,要求,喜好,或不赞成。他们好像也从没有什么想要的东西。
他们非常过度的害怕和别人起冲突。他们总会本能的避免一切可能会引起和别人的争吵发生的事情,本能的会逃避和别人的冲突,和别人的竞争。
即便是和别人起了冲突,他们绝对会是最先道歉的那一个。他们似乎根本不知道该怎样生气,在和别人起冲突时非常轻易的就会妥协。
即便是别人的过错,他们也会向别人道歉。哦,说到这里又引申出了另一点——讨好者不知道“是不是别人的错,自己【该不该】生气”。
讨好者总是会无时无刻都试图去营造一种【很温馨,很和谐】的气氛。
如果不是通过心理咨询的话,我想绝大多数的讨好者们只有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彻底的绝望」之后才能够放下对别人的讨好。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讨好者而言,他们往往穷其一生都无法走出讨好别人的困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讨好者想要摆脱讨好会是如此的困难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讨好者们对于安全感、别人的爱、别人的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
早年时期,讨好者们往往是在一种充斥着“不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倒也不一定是说讨好者就一定有一个一言不合就开打的父亲、一生气就将他丢下不管的母亲。
其实幼年时他在童年玩伴中的地位,他在学校里面时是否遭受过不良少年的欺凌,很少得到别人的照顾等等,这些都会令他形成一种胆小、时常担惊受怕的心态。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有过和别人起冲突后被打、被侮辱,和别人争吵后被抛弃、被孤立,和别人意见不一致就被指为怪胎、异类等创伤的话,那么他就会对「和别人发生冲突」这件事情变得异常的敏感,他们竭尽所能的试图避免一切和别人冲突的发生,这样就能够不用面对那么冲突会给他们造成的“巨大”伤害了。
所以讨好者们总会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因为他们害怕拒绝的话会和别人发生冲突;
出现了矛盾他们总会先去道歉,因为他们害怕冲突升级;
他们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因为害怕自己的需要会为别人带来麻烦、造成别人的不满;
所以他们会如此热衷于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谐与温馨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当中,他们才会感觉到安全。
在讨好者所有的讨好行为之后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目的,或者说是信号:我对你这么好,你能不能也对我这么好呀?
讨好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是“利他”的行为,其最根本的动机还是为了“利己”。
讨好者渴望别人对他好,渴望别人能够关注他,能够觉察出他的需求,能够欣赏他,帮助他,关心他,甚至——保护他。
讨好者从骨子里就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认为自己一文不值,不可能有人会爱他,不可能有人会无条件的关心他,他几乎从没得到过、也不相信会有无条件的爱,会有人仅仅是因为他自身的一些特质就欣赏他、就对他好。
对于讨好者而言:「我必须做得很好——别人才会对我好」,「我必须成为别人所期望的人——他们才会爱我」这种信念已经从他们的意识至潜意识之中都根深蒂固。
所以他们认为,必须通过讨好别人,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别人才会欣赏他,爱他,关注他。
讨好者们的内心之中永远会有一种从未向别人表达过的潜台词:我这样对你好,我希望你也能这样对我。
假如一个讨好者不喜欢工作的时候被打扰,他就不会在别人工作时打扰别人;
假如他不喜欢被严格的要求,他就会对别人的要求非常宽松;
假如他希望在出现冲突时别人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他就会先去理解和接纳别人;
讨好者们很难亲口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要求,他们总是会试图通过自己行动的方式来“暗示”对方:我在你难受的时候陪伴你,是希望当我难过的时候你也能走过来陪陪我;
我在你发言无人响应时回应你是希望当我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时你也能帮我解围;
但无论多少次孤独时无人陪伴的失落,起冲突时对方的寸步不让,一次次的在认真工作时被打扰,讨好者们始终难以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会这样对我?
于是他会陷入强烈的沮丧,失望,委屈,被背叛,被忽视,被抛弃,被不尊重的痛苦情绪之中。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呢?
归根结底,讨好型人格的根源在于三个错误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我还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脆弱)
2.我必须要做些什么别人才会爱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讨好者在潜意识中还是将自己认定为是一个“孩子”。
也许是早年创伤与恐惧的影响太过巨大,他的被抛弃的害怕,被忽视的失落,被打骂的伤痛,这些深刻的留存在了他的潜意识之中,这种创伤泛化到了他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导致他一旦和别人出现一点儿冲突,就会马上“退行”到童年时的状态。
有非常多的问题和病症其实本身并不是多么的严重,而是有这些问题的人自己将问题和病症看的太过严重和恐怖,并十分坚定的认为自己受到了非常重大的伤害,于是问题就被夸大到“无法解决”的程度。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事人本身逃避问题的一种手段。
“这个问题太难了,我解决不了。”给了自己这个放弃的理由,就能继续轻松地生活,而不用自己解决问题,或是可以让别人为自己负责,让别人来帮自己把问题解决了。
所以讨好者想摆脱讨好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脆弱的孩子了。”
你不是那个要依靠别人才能活下去的小孩,也许你现在还靠父母的经济支持在读大学,但即便没有了父母的经济支持你也不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你是一个成年人,你拥有足够的自理能力。任何一个超过十八岁,没有身体残疾或病症的人只要认为“没有父母我就活不下去”这绝对都是在逃避责任和过度的软弱。
最不济的去饭店打工,去做些体力活,你也不至于饿死。
既然你拥有足够的自理能力,你也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所以即便是和别人发生冲突,即便你被别人抛弃,即便你不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你也不会死。
你知道为什么你会不由自主的讨好别人吗?你知道为什么你害怕和别人起冲突吗?你知道你为什么不敢拒绝别人吗?
因为你真正害怕的是——死亡。
死亡是最强烈、最根本的恐惧来源。
在你幼年时期,你认为如果不讨好你的抚养者,你就可能被抛弃,对于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孩子而言,被大人抛弃就意味着死亡。
这一原始恐惧是你今后所有人际关系中恐惧的根本模型。你害怕和别人起冲突所真正畏惧的也是怕被别人打死,怕别人都抛弃你——这一切都和对死亡的畏惧有关。
而你是错误的把童年时对死亡的恐惧带入了你成长中所有的人际交往里,你也一直还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依靠别人才能活下去的脆弱的小孩子。
而现在你必须彻底认识到这一点:你不再是一个脆弱的小孩子了。
所以即便别人抛弃了你,即便你和别人发生了冲突,即便你向别人表达出了你的不满,你也不会死。
第二点你要意识到的是:追求别人对你的爱或者关注是一件无意义的事。
人在童年时期能否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这是会对一个人的一生造成巨大影响的事情。
区别就在于,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就能够得到满足,他们在成年后就不会始终处于一种对爱极度匮乏的心态之中,他们就不会对别人的爱有太多的执念,不会太过的在乎别人是否爱他关注他。
而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则会由于童年时对爱的需求未被满足而对别人的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执念,他们会拼命地寻找机会试图弥补童年时的遗憾。
就像是性一样。那些在青春期性欲有得到良好的满足与释放,曾与异性发生过多次性关系的男孩,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够对性满足了,性对于他们而言就变成了一种很正常的生理欲望的一部分,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与追求上。
而那些性欲未在恰当的时机得到良好满足的男孩可能以后许多年都会始终处于一种“性匮乏”的状态之中,他们会不停地寻找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机会。
强烈的性欲未被满足的时期使他们产生了非常多的对于性的过度美化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不停地试图寻找能够将过去的那些幻想满足的机会。
你现在对于别人无条件的爱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你童年时未被满足的遗憾,和你的那些过度美好的幻想。
但是对于现在的你而言,无论怎样,过去的遗憾都是不可能被弥补的。
而且,你也不可能再得到别人对你无条件的爱。
没有人会无条件的对你好,没有人会无条件的爱你,没有人会无条件的包容你的一切。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包括有时候你自以为的“对别人无条件的好”其实这背后也是有条件的——你希望对方也能给予你同样的好。
你已经错过了得到无条件的爱的年纪,就像十岁的女孩喜欢玩芭比娃娃,你小的时候从没得到过娃娃,现在你赚了钱给自己买了一整间屋子的芭比娃娃,但你不可能满足十岁的你的遗憾的,你不可能让30岁的你再因为得到了芭比娃娃而感到满足。
我知道这一点对于你而言很艰难,因为过去很多年里你可能不知不觉间都是在以追求别人对你的关注和爱为你在社交关系中的目标,现在要你接受“我不可能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这一点的确可能会令你不愿意面对这一点。
不过你当然可以选择是否要接受这个现实,是否要放弃对于别人对你的关注和爱的追求,因为你接不接受和别人没有丝毫的关系,也不关我屁事。放弃了就能轻松下来不再去讨好别人,继续维持自己的幻想,那你就继续痛苦。
第三点你要明白:你必须尊重自己的需求。没有人会主动过来满足你的需要。
对于讨好者而言,直接讲出自己的需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讨好者们特别向往那种人际关系很和谐、别人都对他很热情,很照顾的环境。
因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不需要开口别人就能够理解和回应他了。
但讨好者所渴望的在本质上是一种“边界混乱”的相处模式,即他能为别人负责,别人也能为他负责。
不清晰的边界只存在于父母和未成年的幼儿之间,讨好者的这种渴望也是一种对于童年时安全感的渴望。
成年人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边界,能够独立的为自己负责。只有孩子才会不停的在意别人有没有关注他,才会要求别人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
所以你要意识到,如果你不亲口说出来,别人就很难知道你的需求。因为别人没有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
就像五岁的你很想吃冰糖葫芦,但又不好意思和你爸爸说。你们走出好远之后你一直在撇嘴,但你父亲可能根本就没看到你在撇嘴。即便是看到了,他也不可能知道你是因为吃不到糖葫芦才撇嘴。
在成年之后,如果你还是试图通过撇嘴来告诉别人你想要什么的话,这就更是不可能得到结果。因为别人不是你的父亲,别人也没有必要去在意你的需求。
但同样你也应该明白,别人不在意你的需求,父亲看不到你的撇嘴,这绝对不意味着的你的需求就是不重要的,你的需求就不应该被满足。
你也不在意你其他朋友的需要,这也不意味着他们的需要就是不应该被满足的。
因为你想满足自己的需求的话,这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理由,也不需要任何的条件。
你就是想吃糖葫芦,你就是想让男朋友把你抱在怀里,你就是想在难过的时候不和任何人说话。
不要试图给自己任何的理由来论证你提出自己需求的合理性,也不用拼命地试图论证清楚对错认为自己是对的之后你才敢去做什么事情。
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条件,你想要什么,你去做什么,只是因为你想,仅此而已。
在认知的层面上我们已经针对三个核心的信念找出了针对的措施。但你必须在行动层面上执行了之后你才能真正的将这些信念内化。
即便你现在非常清楚,你想要什么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去提出、去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当你在和别人起冲突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害怕,你在想拒绝别人的时候还是难以说不,你希望伴侣对你更好一些的时候还是无法说出口。
那你要怎样才能从行动上逐渐改变自己的讨好行为呢?
其实说起来也非常简单,从现在开始不再讨好别人就可以了。你可以找出一张纸,把你的所有讨好行为全部都列出来,然后逐条停止就可以了。
那有些人可能会问: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该怎么做,但我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做到和我没关系,这不是我的事。
那有的人可能就会说了:哎你怎么这样说话呢?还是咨询师呢,怎么这么冷漠呀!
但我所阐述的只是一个客观事实罢了。
我的意思是,你所说的“我做不到”这是一个伪命题,没有人拿刀逼着你不让你改变,改变行为也不是违反基本公理不可能实现,你只是“不想”去做到罢了。
有很多人习惯了一种逃避问题的思维,他们所希望得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是:很轻松的什么都不用做,问题就自己解决了。
所有在客观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偏说“我做不到”的人,本质上都是属于这种不愿意付出努力和面对困难的人。
想改变,就去做;不愿意做,就改不了。
如果你把讨好别人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也许你早就已经成长到不需要讨好别人的程度了呢?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讨好自己。
自己权衡吧。
改变,就从改变开始。
开始,就从现在开始。
以上。

淡泊人生 2023-09-09 16:00:35

相关推荐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城市贝桑松,出生6周后,雨果随父母到处奔波。雨果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几个时期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创作...
展开详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什么小说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小时候歌德的父亲非常严肃,相反,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温柔母爱来安慰、保护着歌德、鼓励和引导他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歌德正确理解文学的能力。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展开详情

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

宋朝是文学作品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很多文人留下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等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家,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游鉴湖秦观原文翻译游鉴湖[宋]秦观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水光入...
展开详情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改革了宋代时期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引领了宋代词风的发展。李清照写词极佳,她的诗作也是一绝,李清照的诗作代表《夏日绝句》,其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展开详情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李清照,在宋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开创了新的词体,将婉约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引领着宋代婉约词做的发展。李清照在古典文学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冠绝一时,被誉为“婉约之词宗”、“词国...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描写黄山天都峰的诗句

描写黄山天都峰的诗句:
1、孤峰突兀现青虚,喜若羁人望故都。神马已驰身尚远,却疑真有二文殊。——李弥逊《次韵公显宫教实见天都峰》
2、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倏忽阴晴异,逡巡起伏迁。云腾致雨气,水泻在山泉。偃蹇非松意,因人委婉传。——《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
3、九上黄山绝顶人,纵横古今感微尘。笑煞天都峰巅客,人间咫尺数烟云。——刘海粟《画天都峰自题》
4、维帝有下都,作镇此南国。孤撑紫玉楼,横绝太霄碧。晶荧砂窦红,夭矫泉绅白。晴云无尽藏,竟日袅幽石。诸峰三十五,离立侍傍侧。会稽眇小哉,请议职方籍。——范成大《天都峰》
5、山川形胜雄江东,九华辉映天都峰。传闻早已汤胸臆,恨不插翼长相从。朅来随牒官秋浦,城郭奔驰厌尘土。絜家捧檄过临城,偷闲两作烟霞主。黄山登鉴原无由。何期易地太平游。清池轩害日舒丽,突兀楼观撑深幽。凭高徙倚敞心目,绝壁半天横碧玉。回溪千里指顾间,螺髻分明三十六。壮怀高向紫霄悬,俯视培楼真一拳。古今秀色餐不尽,笔端收拾生去烟。萍踪倘未逐流水,古刹相望二三里。暇时风月得交游,鸥鹭同眠勿惊起。——石应孙《游黄山》

一的因数有几个七的因数有几个十的因数有几个

1的因数有1个,就是1本身;7的因数有两个,就是1和7;10的因数有4个,就是1和10、2和5。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a和b就是c的因数。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反过来说,我们称c为a、b的倍数。
整数(integer)是正整数、零、负整数的集合。整数的全体构成整数集,整数集是一个数环。在整数系中,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1、-2、-3、…、-n、…(n为非零自然数)为负整数。则正整数、零与负整数构成整数系。整数不包括小数、分数。

使人耽之若是的使是什么意思

“使人耽之若是”的“使”是假如的意思。
出自《晋书·王羲之传》:“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意思是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使字的意思是:
1、派遣。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子黄愬二庆于楚,楚人召之。使庆乐往。杀之。”
2、命令。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3、致使,让。出自韩愈《秋怀诗》:“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
4、出使。出自韩愈《送殷员外序》:“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出于言面,岂不真知轻重大丈夫哉!”
5、假使。出自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使尽用其策,西北边故所没地,可指期而有也。”

作业本是什么意思

“作业本”的意思是:指学生或其他学习的人专门用来做作业的本子和通常辅助教材的练习册。例如课堂作业本,像数学本、外语本、作文本,有的被用作草稿本之类的本子。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或较为复杂的工种,都需要详细的记录数据;操作规程完成记录的专用记录本也称“作业本”。
“作业本”造句:
1、这作业本的封面设计得很新颖。
2、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抽查我们的作业本。
3、没有老师的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去讲台领取作业本。
4、我的作业本丢了,急的我好像热锅上的蚂蚁。
5、作业本高高地堆成一摞所有的本子一尘不染。
6、这种作业本,由于质次价高,所以摆在柜台上半个多月,一直无人问津。
7、用姐姐寄来的钱买铅笔盒、作业本和书包,还绰绰有余。
8、她漫不经心地走到老师面前,把作业本交到老师手上。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