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是哪个朝代的 元好问生平简介

抓住机遇
精选回答

元好问生于1190年,当时正是南宋期间。不过元好问并非宋朝人,他生于金国,据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后代。元好问是当时金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之一,他一生著有《遗山集》、《中州集》、《续夷坚志》等主要作品,在文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过真正了解元好问的朋友可能不多,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给大家介绍下元好问这个人物,看看他的生平事迹,或许能给你带来启发。

1、文化初长使命重

元好问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的拓跋氏。由于较早地接受中原文化,元好问的父亲元德明就以诗知名,老师郝天挺也是著名的学者,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里,元好问从少年时代就已经具备良好的文化教养。由于他从小就过继给叔父元格,早年一直跟随叔父在官场奔波,先后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在这段时光里,他一边冶游接触社会贤达,一边潜心学习待人接物。

正是官场文化的熏陶,让他早早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使命,那就是要做一个为生民立命、为朝纲整肃的人。27岁那年,蒙古军南下突袭家乡秀容,屠城十万余众,使得元好问切身感受到野蛮文明对民生的巨大破坏。文化人的使命意识使他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只有文化才是普适众生的良药。

如蒙古人一样野蛮的鲜卑先祖,不正是在文明的教化中变成了诗书传家、人伦有序的文明人,从而结束了在马背上飘泊的生活,在中原肥沃的土地上安定祥和地生活了下来。

2、从政历练化自觉

35岁那年,元好问通过应考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因不满史馆的清寂生活,很快就辞职回登封家中闲居。之后,经荐举先后出任过镇平、内乡、南阳县令,直到调入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在地方每一任上,他都尽心竭力,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享有很高的政治声誉。

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面对民众疾苦,他为当地人民争得减税3年、发展生产的好政策,使人民有了休养复苏之望。面对兵连祸结的袭扰,他集结“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文化人的良心和使命感,使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完成了一个文化人的政治意识从自省到自觉的蜕变,为他后来面对国家丧乱、朝代更替有了一种更从容的文化觉醒。

3、文化自信护民生

1232年,蒙古大军围困汴京,城里的元好问上书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才,请求他占领汴京后不要滥杀无辜,更希望他采取措施保护54名金朝才士。这个建议得到耶律楚才的采纳。

这种举动,一方面是保护手无寸铁的文化人在武装冲突面前免于以卵击石、徒耗性命,另一方面更是为金朝保留人才、延续文化。元好问深知,改朝换代并不是简单地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而只是江山易主、改换门庭。所谓的王朝正朔,对于他这个熟读历史的人来说,不过是强权更迭和宗主易姓。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是再强悍的政权,也会如昙花一现。

这时候,守城的金廷西面元帅崔立叛降蒙古,汴京被蒙古军和平接管。崔立逼迫元好问领衔为其撰写功德碑。元好问在碑文中并没有夸大其辞地颂扬崔立,而是“止实叙事”,直笔记述。他想利用手中的如椽大笔,拯生民于屠刀之下。身处乱世,尤其是民族矛盾重叠交错,谁能说得清正义与否。

元好问不过就是一介书生,在重兵围困、屠刀高举的蒙古军队面前,他既不是领兵镇守的将军,也不是抚慰一方的督抚,他只能匍匐在刀枪的威逼下,做好自己的本份事。所幸,耶律楚才接受了元好问的建议,没有再大规模进行屠城,使的金政权的朝廷生民和典章文献得以保存。

4、躬耕文化留清痕

1233年四月,元好问被蒙古兵俘虏,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长达五年之久。在元朝生活的二十多年间,他积极沟通元朝政界,努力收集散于民间的资料,想自己撰写国史,以便为金国保留历史。他的请求没有得到元朝当局的准许。

于是,他就把金国已故君臣的诗词总集编撰了一本《中州集》,力图以诗存史。同时,元好问对新政权不断地冷静观察,渐渐地看法发生了改变。

当他看到元朝忽必烈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做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后感到十分赞赏,也深刻地反思了金朝奸贼误国,以致失国沦亡的历史悲剧;看到元军突进云南、铲平地方势力,恢复汉唐疆界的赫赫功业后,对金政权苟安半壁江山,朝廷上下不思进取的垂暮心态进行了很好的批判。

在他心里逐渐升腾起一股热望,那就是政权的合法性在于,是不是有利于造福百姓、是否有利于传播文教、是否有利于树立大国形象。

正是在这种深切的体悟中,他对元朝政府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精神大加赞赏,他在《刘时举节制云南》诗中写下了“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的诗句,并自豪地把元朝视为像汉唐那样值得自己骄傲的时代。

在这种乐观心态的支持下,63岁高龄的元好问携好友张德辉北上觐见忽必烈,请求尊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俩又提出采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在元好问看来,正是新兴的元朝的横戈铁马,激发了他当今世界殊的豪情,他把弘扬儒学、光大文化的重任寄托在了这个新兴王朝的统治者身上。

正是这种责任的担当,使得中华文明通过不断消化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兼容并包、深厚博大的体系。

也正是有这些眼光长远的知识分子,才使中华文化历经年久而越来越丰富多彩,终致出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和睦、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如今,当我们生活在这片地域广阔、文化深厚的土地上,怀想起那些为中华文化积淀而努力的那些各个民族的人们,不禁由衷地感慨。

大哉,无好问!正是有你们这些文化仁人的坚守,才有了中华文明的异彩绽放,也才有了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的团结景象。

淡然处之 2023-08-11 14:51:29

相关推荐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窍门有哪些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
展开详情

艺术生什么时候集训好 有必要去集训吗

艺术生集训指的是艺术类学生在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由学校或自己向学校申请,暂时停掉学校的文化课,到专业的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训练,直到校考结束。美术生集训时间美术生集训,通常从高二下学期开始,5月份开始报名,...
展开详情

艺术生集训注意事项有哪些 需要注意什么

艺术生在集训的时候也要同步文化课学习,夯实文化基础。考生在专业课集训期间,文化课千万不要丢,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一定要兼顾。艺术生集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学校。因为一个好的培训学校,懂得怎么以最快...
展开详情

艺考生集训注意事项 有什么要了解知道的

艺术生集训不要忽略了文化课,作为艺术生必须要做到文化课和专业课双赢,才能被心中理想大学录取,在这期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文化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忽略文化课,要一直学习专业课。艺考生集训注意什么学会针对性强化技...
展开详情

投档会参考学考成绩吗 学考成绩有什么用

将成绩符合的学生的档案投给招生院校。这就是投档,投档不参考于学生的其他条件,只参考他的总成绩和志愿。而根据学校的调档比例省教育考试院确定他的投档比例,只要学生的档案被投档,决定他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就会包含他的学考...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政通人和的意思是什么5个字

政通人和,汉语成语,拼音是zhèng tōng rén hé,意思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政治局面。
示例:及擢守严陵,政通人和,始从事于梨枣。——清·鲍廷博《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
近义词:下情上达、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造句:
1、而今我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2、勤政廉政政通人和,亲民爱民民康物阜。
3、如今正值盛世,举国上下政通人和,五湖四海安居乐业。
4、既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也要防止职责不清、政通人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机构互相监督,运转有序。

功名成就是什么意思啊

“功名成就”意思是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功名成就”造句:
1、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功名成就之说,惑世诬民,充塞仁义,岂不是误人子弟。
2、付出终有收获,努力会有结果,功名成就在即,此刻莫要焦虑,心中会有担忧,黎明前的节奏,高考就如行舟,随风随水无忧。前路一片光明,愿你心想事成。
3、垂头丧气,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定会碌碌无为,遗憾终生;胸有成竹,凡事相信“我能做好”,放胆一试,则会功名成就,不枉此生。

意欲的意思是什么

意欲,汉语词汇,拼音:yì yù,释义是指人对某种事物在思想上的欲望。想要。谓心想做某事。出自《淮南子·道应训》:“故人主之意欲见於外,则为人臣之所制。”
造句:
1、把希望建筑在意欲和心愿的人们,二十次中有十九次都会失望。
2、在你的脑海里,你能清晰地看到你最想得到的汽车和房屋,你最向往的游览胜地,你最渴望的朋友,还有你最意欲达到的地位和身份。
3、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什么意思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的意思: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出自《列子·说符》。
《列子·说符》出自《列子》,《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